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二)【宁宇专栏-151】
【摘要】越来越多的人吐槽业务支撑系统有这问题那问题。是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么?那就仔细分析下,都是哪儿不行。今天说说大数据的问题。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中国移动 业务支撑系统部规划处经理
在中国移动工作了二十余年,愿意和大家分享运营商的辉煌与没落,成功与失败。他在用他的故事和分析诉说:运营商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业务支撑系统是电信运营商开展业务的保障,上面既承载着与客户有关的受理、计费、缴费、服务等流程,还有支撑面向后台的开通、稽核、分析等流程。
作为一个从事业务支撑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同志,我近年来却听到各方人士对支撑系统越来越多的"吐槽"。
有的说现有的经分系统数据不准;有的讲数据分析工作响应太慢;有的嫌没有抓住大数据机遇;有的认为技术落伍变现能力不足。
总之,现在的支撑系统不行,已经成了阻碍业务发展的瓶颈。
事情真的如此吗?
【经营分析系统的历史辉煌】
早在15年前,移动做完省级BOSS系统集中化的规划和规范的时候,就开始筹划经营分析系统的建设。
那时候,绝大多数人还分不清数据库和数据仓库是什么关系。相对于BOSS这样的生产系统,经营分析系统并不是"必需品",而各省对于数据分析的理解以及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也都非常大。
好在那时候移动的日子好过,在IT上的投入还比较宽松,即便如此,也历经五年多时间,才将全国的经分系统陆续建成。
全国经分建成之后,确实给了竞争对手很大的震撼,当年曾经有移动的老总说,经营分析系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战略储备。尤其后来建宙总从联通到移动之后,见识到了移动总部经分系统的威力,更是将经营分析系统的价值推到了顶峰。
在2004年进行系统演示的时候,在移动总部不仅可以看到彩铃用户与普通用户的离网关联分析,还能查询几亿终端里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的真实市场占有率,甚至可以通过对世界风的分析,找到双卡用户,并分析他们的行为特征。
在2010年之前,移动的经分系统是非常领先的。各省公司可以通过经分系统,能够对运营生产数据进行及时的捕捉和量化分析,能对竞争对手的业务发展情况进行快速跟踪与监控。
及时准确的数据,和个性化的分析能力,给市场的快速发展添上翅膀,各地的经营分析系统成功案例层出不穷。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当大数据的概念逐渐兴起,从事经分系统的专业人士开始糊涂了:拿数据说话,对数据的处理包括采集、清洗和转换,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现,这些不就是经营分析系统的日常工作么。
那所谓的大数据又是什么?
仔细读了涂子沛那本《大数据》,我终于意识到:传统的数据获取与分析只是大数据当中和很小一部分。除了数据以及量化分析的重要意义外,大数据强调的,更是依据海量数据体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得出分析结果以及发展趋势。
通俗一点说,就是因为海量数据都有这样的规律,因此当一定场景发生时,就会出现一定结果。#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数据就是这么体现出来的。#
于是,当外界的大数据公司和系统纷纷成立,忙着去抓数据和编故事的时候,中国移动的经营分析系统却不知所措:我们到底算不算大数据系统呢?
从数据获取的角度来说,移动的经营分析系统比很多大数据系统的数据都完整。
从2003年以来,所有中国移动客户的客户资料、账单信息、消费行为以及话音、短信、增值业务、流量业务的使用情况,都在经营分析系统中保存着;针对客户的上百种标签、客户在用的终端型号、各类业务量的使用明细,无一不在系统中保存。
然而,从分析应用的角度来看,经营分析系统又不能满足业务部门的使用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不全。比如用户访问页面的内容,对运营商来说意义重大,但又不可得。对用户的上网情况掌控不全面,导致很多分析做不了。
二是信息不准。尤其当一些指标纳入KPI的时候,从省公司获取的数据往往被加工,造成了"假数据、真分析"的局面。
三是分析太慢,提出一个数据分析需求,系统需要跑几天几夜;而静态分析需求都需要这么久才能实现,更不要说实时营销了,好不容易盼着客户来,又眼睁睁看着客户走,系统实在不给力啊!
【经分系统大数据,还缺少什么?】
使用部门纷纷指责IT部门:你们的经分系统不是很牛逼么,怎么不具备大数据分析的能力?
对此,IT人员有话说。
(1)数据完整性的问题。
关于大数据,很多人只关心分析应用的效果,不注重数据积累,没有意识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数据,拿什么做分析?
对于使用部门来说,都希望基于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进行分析。但对于IT部门来说,很多数据和信息很难拿到,尤其是数据质量问题,往往需要几经周折才能达标。
即使是系统中已有的数据,在进行分析的时候也需要时间和资源,根据分析要求形成相对独立的数据集市;而数据集市的范围、类别等,还要根据分析的维度和算法的优化不断调整。
海量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需要时间、需要成本,IT部门疲于奔命地找数据,但往往是已有的数据没用,要用的数据没有。
(2)数据变现的问题。
大数据变现听起来很美,运营商拥有海量客户的数据,能否将这些数据加工之后销售给第三方呢?
很多垂涎运营商大数据的买家,都希望利用这些数据做精准营销。但毫无疑问,运营商泄露这种精确到个人客户的信息是违法的。如今,客户隐私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各方关注,如果谁打算将客户信息销售,无疑是在找死。
那么将客户信息进行脱敏处理,或者根据海量客户的行为形成分析报告销售,是否可行呢?在法律上合规了,但是这样的大数据产品问津者聊聊,即使你拿出的行业分析报告很准确、很专业、很全面,又能卖出去多少?
产生的收益,恐怕远不及相应的成本。做几次秀还可以,可要是一直做下去,就吃不消了。
(3)分析应用的问题。
分析系统创造的间接价值,通常以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用部门根据数据统计,掌握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对异常状况进行及时处理,并据此确定下一步行动(如产品定价、业务上线下线、营销活动等)。
然而,每个月产生报表数以千计,可是又有多少人在看这些统计?与此同时,使用部门又在提出新的分析需求;等做完之后又没人关注了。
这样的场景,一直在不断地重复上演。
分析系统还经常接到临时性分析报表的需求。理论上来说,这些数据在系统里都有,但是海量数据的过滤、导入和统计需要时间,更需要专业人员的配合,以目前的业务--IT配合模式,难以并行开展工作,不能承担大量的分析任务。
在实际案例中,高端的分析算法并不多。既是运营商在这方面人才有限,更和决策机制有关。
比如产品的定价,即使能通过缜密的计算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能得到老板的首肯,甚至不能得到经验丰富的业务主管的批准。
分析系统直接创造价值的典型场景是精准营销:将产品特征与客户标签进行匹配,在适当的时机下向目标客户开展针对性营销。
这种方式对于产品推介帮助很大,而且在技术方面的难度不高,但从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说,既要通过精准营销给客户推介他所需要的产品,又不让客户反感。
但这个度非常难把握--单独一个产品还好说,可运营商那么多产品,如果都实施精准营销,客户会接到多少骚扰信息?
(4)运营成本的问题。
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核心之一就是降低成本,比如X86的普及、开源和分布式技术的成熟、云计算的成功实践等,都推动着我们能将理想逐渐转为现实。
然而成本的降低不意味着没有成本,即使单价降低了很多,但由于大数据系统的数据量实在惊人,建设和运营成本,仍然是影响大数据发展的关键因素。
话音时代的分析系统里,占用存储资源最多的就是话音和短信业务的话单;到了流量时代,流量话单的存储量要比话音业务大许多。
由于数据业务的并行处理机制,要记录和保存用户的上网详单,为此需要的系统能力和资源更惊人;未来还要存储和分析用户所浏览的网页信息,甚至访问过程中的消息队列,要支撑这种颗粒度的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规模将大到不敢想。
在理论上,大数据系统似乎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如此高的运营成本,能产生多少效益呢?存储的这些信息又能产生多少价值?
如果这样的系统,仅能依靠内部精准营销以及卖分析报告来赚钱,在商言商地设想一下:要做多少报告才能抵销系统的电费,要卖出什么样的业务才够得上机房的土地租金,又要花多少年才可能收回建设成本?
当然,对于数据分析工作来说,有些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完成的。
运营商来已经看到了大数据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不仅要在技术上提升,更要从运营和管理角度创新,找到合理的模式,让大数据不仅有概念,还有成功实践。
【只需一步,新技能马上Get!】
(需要微信升级到6.3.16版本)
(在科技杂谈主页选择置顶)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昨日文章索引】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