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移动的“流量黄金周”:数字服务是一个伪命题吗?

2016-10-13 苏敏坚 科技杂谈

【摘要】中国移动流量收入首次超过传统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这个数据似乎也在印证着"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但数据只说明了"流量收入迎来了黄金周"。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作者:苏敏坚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记得早在三、四年前"新常态"这个词被习主席刚刚创造出来不久,中国移动就指出,"传统话音进入加速衰退期,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数字化服务推展面临窗口期,改革创新处于攻坚期,这是中国移动发展的新常态。"到今天看来,这段话相当准确地猜对了开头。传统话音进入加速衰退期--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话音收入无论是月度还是1-8月累计都以两位数字的幅度同比下降,月度同比下降幅度甚至超过20%。而与此截然相反的是,手机无线上网收入以超过30%的增长率一路狂飙,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流量收入首次超过传统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这个数据似乎也在印证着"流量经营迎来黄金期"。但细细一想,发现不太妥,这个数据只说明了"流量收入迎来了黄金周",对,是流量收入,对,是黄金周。


流量经营已死?


按照我的理解,流量经营应该是包括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激发用户使用流量,以此增加流量收入;第二个层面是激发内容消费,增加内容收入。而目前,我们流量收入的出色表现似乎跟"经营"二字没啥关系,指标数字蹭蹭蹭地往上走,更多的是因为赶上了4G发展的红利期,不是中国移动流量经营干得有多好,而是是技术的进步在推动着市场的扩张,也有互联网+的助力作用,让人们打开手机就有使用流量的必要性和欲望。而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几乎把整个行业流量增量收入都收归囊中,大家都知道,由于政策的因素中国移动赢得了长达一年的先发窗口期。所以目前的阶段对中国移动来说只是美好的"黄金周",黄金周嘛,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即逝的,黄金周过后的日子才是熬人的,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目前中国铁塔的存在,让电信、联通两位同门兄弟在4G基站数量和覆盖这个过去看来不可逾越的天堑得以抹平,至少是有了捷径,中国移动的竞争壁垒已经不是那么牢不可破,相信他们在4G发展的道路上追赶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这时候对中国移动来说才是"黄金周过后的日子"。


现在可以说是市场在推着中国移动在往前走,用通俗的话就是,中国移动是站在了风口上的猪,都不用费劲挥动翅膀就上天了,它都甚至没有想自己到底有没有翅膀。冷静下来反观一下中国移动的流量经营手段,第一反应就是简单粗暴,缺乏深耕细作,大部分都是直接从资费入手,通过超低流量资费短期内拉高DOU,甚至通过赠送流量达到捆绑用户(都什么年代了,还把流量作为捆绑用户的工具),因此就造成了一对离奇的反差,在业务层面上表现确实出色,4G用户渗透率快速增长,用户规模快速壮大,用户DOU已近1GB,并仍在持续增加。而在收入层面上则配不上业务层面的表现,手机上网ARPU增速持续下滑,整体流量资费降幅有扩大趋势,手机上网收入的资费弹性走低。


资费空间都没了,还谈什么流量经营呀?!所以有人提出"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已死",确实,大形势已经巨变了,如果还是以过去话务经营的思路和手段去做流量经营,我觉得离"已死"确实不远了。现在已经不是全付心思放在怎么做新增、怎么做捆绑的年代了,现在要想的是怎么去提高用户价值、怎么去让用户使用你的新业务、新服务的年代。


在运营商流量经营没落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经营却似乎开始蓬勃兴起,经过前期的野蛮生长、短兵相接、围剿、反围剿、游击、抱团、合并,依然生存下来的人们开始考虑如何过上体面的生活,互联网公司的流量经营是解决如何通过内容增加人流,如何将人流转化为客流,如何将客流转化为收入,如何将收入固化、提升,等等系列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让原来用你免费版app的用户去用付费版的app,然后再让他们去买你的智能终端,然后再让他们去买配套的周边设备,然后再去买增值服务,这样就建成了所谓的生态,对了,完了还可以卖卖用户的数据。这就是互联网公司流量经营的套路。而事实上,互联网公司今天的流量经营正是运营商流量经营的第二个层面,只是今天的运营商已无暇提起,或者故意不提,亦或是无能为力。


还得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中国移动的"新常态"论述中还指出"数字化服务面临窗口期",这是在2014年提出的,两年多的时间了,在外面等候这么久了,现在这扇窗口应该打开了吧?很抱歉,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移动数字化服务收入持续两位数降幅。搞什么呀,不是说价值链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开始转向数字化服务吗?不是都指望着数字化服务来拉动中国移动转型发展的吗?这是要以实际行动坚决去证明过去的决策是错的吗?


当然,还有另一个可能,这个窗口期时间跨度比较长,就正如政府部门的窗口也一般开得挺晚的,我们还在外面等着窗口打开,现在那是不是还得让"数字化服务"这颗子弹再飞一会儿?


而事实上,就在中国移动还在窗外苦等的时候,互联网公司早已经破窗而入了。现在已经进入了全民数字化服务时代,利用数字化产生的技术已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数字化的发展普及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想想吧,早上起来,早餐是食行生鲜、本来生活网送来的牛奶和面包,上厕所时看的是今日头条推送的新闻或熊猫看书上连载的小说,出门去上班,坐的是网约的滴滴或者神州专车,开始干活了,从网盘上把昨天夜里没完成的PPT打开继续做,偶尔歇息微信上与朋友聊两句,看看微博,中午吃饭,饿了吗上订的午餐或者大众点评上预定下附近评价较高的餐馆,休息时间逛逛购物网站,小至衣服鞋子、食材粮油,大至家电专修用品,对了,还有去阿里旅行上预订下个月的出游路线,下午工作开始了,跟异地的同事skype视频会议,office online协同办公,下班坐同事的车回家,高德地图导航避开拥堵的路段,回到家生鲜网站已经将晚上的食材分类处理好送到楼下的保鲜箱,吃完饭乐视上看一场英超,对了,朋友要借5000块,支付宝即时转账,然后睡觉前网易云课堂上学学项目管理……是吧,我们的生活早就被彻底转化为0和1了!


好吧,来想想,以上所说的,有哪项服务是中国移动(甚至运营商)提供的?有,移动网络服务。对,这是一切的基础。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中国移动布局做应用、做内容,做数字化服务,什么战略性卡位、应用性培植,到今天,在千万用户每天点开的app中,没有一款是中国移动提供的,没有一项数字化服务能做到分领域的龙头,甚至没有一款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应用产品。好吧,我承认我这句话不太严谨,但我不准备收回。


数字化服务对中国移动来说可能是个伪命题?


不偏不倚地说,以中国移动的硬件条件,包括庞大的现金储备、深入肌理的渠道网络、强大的基础网络能力,优质的电信级服务能力,等等,以这样的条件,理论上中国移动无论介入什么领域都应该是无往而不利的。以BAT这样的硬件资质都能建成今天的帝国,中国移动有啥不可以?!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中国移动这么多年来在数字化服务领域的拓展,大部分都是以失败告终,或夭折,或苟延残喘,究其原因,无数人做过无数分析,大部分都是对的,问题的矛头都指向同一个,国企央企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及相关的企业定位问题、企业经营领域问题等等,然后就结束了,因为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问题的根源是一个可能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这还有什么讨论空间。把所有问题都推给这个逐渐完善中的政府、都推给成长中的共和国,这是人们所擅长的。


回过头来看,数字化服务对中国移动来说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我们如果留意去看政府针对通信、信息、互联网行业的很多政策的出台,包括中央巡视整改中提出的问题,都会有一个感觉,政府其实并不希望运营商去成为互联网+的主体,而更多地是希望它们去做好底层做好支撑,所以才有了那些提速降费的要求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


而事实上,如果从中国移动收入报表的角度来看,数字化服务确实就像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投入的人力、物力、各种资源很多,但产出却相当惨淡,还是逃脱不开过去数据业务的影子,还是靠赠送、补贴等方式来增加业务量,很大程度上的以成本换收入。


今天的中国移动,乃至今天的运营商都面临着一个困境,传统通信领域的基于人与人的连接市场已经饱和,而基于物与物的万物互联市场倒是新领域,但这种直接连接的价值很低,你很难想象人们会为电冰箱或者电饭锅的连接付出多大成本,所以总体而言,连接直接产生的价值增长很难拉动公司的长远的增长发展。对,会有"保守人士"会把着眼点放在"增长"二字,我们不求增长不行吗?以目前的收入体量、利润规模,足以过上好生活了,我们就好好把基础连接做好,不好吗?答案是不行、不好。目前的趋势是,以谷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正加快向基础网络布局和渗透,国内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也正培植基础设施能力,一旦政策真正放开,未来电信运营商将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将不存在任何保护围墙。今天这点收成,搞不好明天就被别人收割了。那怎么办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也去互联网领域搞点创收?好吧,问题又绕回到"电信运营商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很难匹配数字化服务的需求"的终极难题上来了,就是这么个无解的怪圈。破解难题的方法是有的,运营模式转型、组织模式变革啊,只是这决策权并不在运营商手中。


最新:动态1:中国移动和NTT联合起来要进军跨国电子商务,要做海外代购,要发挥10086在线服务和无处不在的渠道的优势去抢占海淘这块新领域。起步不能算晚了,未来发展且行且看。


最新动态2:联通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续将列入国企混改首批试点。真心期待。


 近期热点文章

他们为何离开运营商,走上“九死一生”的创业之路?

普华永道重磅报告:决定未来的八大核心科技

电信业大变天:华为应“大卸八块”?

任正非签发内部文件:找人,找人,找人,不是招人!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