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运营商即将饮下致命毒药!【运营商转型系列(1)】

2015-11-13 刘自强 科技杂谈

【摘要】刻意寻找第三条曲线耗费过多精力,过分关注新业务新技术,分散我们对于运营模式转变的思考。真正影响未来发展并非是新业务新技术的探索,而是运营模式的转变。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作者:刘自强

作者微信号:Lzq200437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2015年10月下旬,三家运营商的三季度财报出来了,中国移动又回到一枝独秀的位置。


前九个月营业收入为人民币5127亿元,同比增长6.5%;净利润为人民币854亿元,同比增长3.4%。


而中国联通前三季度总收入为2119亿元,同比下降1.59%,净利润82亿元,同比下降22.6%。


其中移动部分业务营收1095亿元,同比下降8%。


中国电信运营收入人民币2463亿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1.2%。毫无疑问,4G用户的高歌猛进是支撑移动良好业绩的重要因素,4G用户数2.48亿,净增超过1.57亿,已经远超3G用户,而对应的联通4G用户才刚刚起步。


对移动来说,在去年4G的良好基础上,2015年一开始整个市场的节奏又回到从前,围绕4G的深度覆盖,实名制导致的换卡、换终端、换流量契机,彻底将领先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同时虚拟运营商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增值模式,根本无法对领先运营商形成挑战。但是,这样就高枕无忧了吗?


其实不然,虽然绕过3G周期,市场格局回到了从前,但这个世界已经不是09年以前的世界了。一着不慎,行业间的竞争影响足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一个公司轰然倒塌。对所有通信运营商而言,寻求第三条曲线意味着高额的投入,高额的投入将导致未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而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投入的产出并不明确,并不是如同4G般有明确收益支撑当前的网络投入。


运营商的成本刚性问题注定将成为致命毒药。从三家运营的财报可以看出,电信、联通在最近的两年,利润一定会大幅下降,甚至亏损,因为弥补4G的短板意味着大额度的投资。对于移动也一样,宽带业务是短板,前期的相关规划预计,支撑当前业务需求,每年至少数百亿的投入。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这两年4G投入所累积的折旧,都会对未来利润造成巨大的压力。当前的利润增长一方面因为收入还有最后的一点空间,另外就是营销费用的持续压缩导致的。


曾有咨询公司悲观预计,对于目前利润表现最好的中国移动来说,2年后各省公司中有大约一半的公司会亏损,7年以后,中国移动目前的超千亿利润都将烟消云散。虽然从未读过相关报告,但从心里认为,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前趋势的客观推断。


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发展第三条曲线,曾被视为运营商转型的救市良方。是的,如果收入能向以往一样高歌猛进,成本扩张又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显然我们忘记了,传统通信管道收入,已没有增长空间了,第三条曲线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该投入跟互联网风投一样,会面临是否产生稳定回报的风险。如果投入额度巨大,但最终项目收益寥寥,商业规律的最好结果就是前期积累的利润彻底丧失。


第三曲线是什么,目前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并不是某一项或某几项业务。


对移动而言,咪咕公司距其担当起第三条曲线的任务还为时尚早。除非咪咕公司证明了这样的结果:在保持客户满意度(降低客户投诉)的前提下,原有的话费代计费业务持续增长。或者是拓展了非话费带计费业务,真正参与到数字传媒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来源。显然,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咪咕公司还很难做到,甚至很难看到近几年内做到的希望。


云服务或许能担起第三条曲线的重任,但更可能是对欧洲部分运营商而言的。


对欧洲部分运营商来说,云服务逐步成为走出运营困境周期的重要因素。


在某次论坛上,华为公开宣称不涉及与运营商竞争的云服务领域,希望做好运营商的支撑,更好的服务于运营商的客户。


华为给出的依据是客户对把数据或系统部署在运营商云平台有根深蒂固的信任。华为的宣称没有任何意义,只能是阶段性的策略。但对欧洲运营商而言华为说的没错,比如瑞士银行云服务一定选择德国电信合作,最新消息,为躲避美国政府监控,微软都决定把数据中心部署在德国,由德国电信代为管理。


但是对中国运营商而言,情况大有不同。不知道三家运营商在公有云服务上,有哪一家敢公布自己的盈亏平衡的时间预测?或许根本无法预测出有回收投资的那一天。因为中国有一家强大的云服务平台:阿里云,强大到有它的存在,就很难再有其它同类产品的空间。


阿里的云服务,其基础客户目标明确,所以启动较早,比如数百万商户的内部系统需求、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需求等。阿里云服务与电商、支付、物流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因此,抛开直接收益(阿里云定价变化特快,且价格基本最低),阿里云服务有其它连带收益做支撑,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耗得过。而且,随着运营经验的不断积累,信誉不断提升,阿里云服务早已逐步渗透到其它大企业,甚至海外。


当然,运营商云服务依然有它独有的优势,比如带宽接入资源(带宽也是云服务的重要内容),以及内部局房建设积累的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经验。


但正如之前一篇文章《云计算趋势调查:还有多少公有云终将消散》所说的,只有很早之前就开始行动的企业才有机会拿出拥有实际可行性的云服务项目。相比之下,后来者需要投入金额惊人的款项以缩小与原有厂商的差距,同时用相当长的时间周期来吸引客户以积累起规模经济所必需的受众基础。直白来讲,这是一场赌注甚大的博弈,而回报却远远谈不上稳定。


物联网发展方向没错,业务收入与用户快速增长,2015年的实名制导致不能随便放全球通号,以及4G物联网专网逐步完善,移动专网的物联网用户迅猛增长。那么物联网能成为第三条曲线吗?


把物联网的应用拆散,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包含传感端、管道、业务云平台、客户端。其中传感端包含二维码、RFID、位置类传感器、非位置类传感器、多媒体终端。管道包含运营商移动网、有线宽带、WIFI以及蓝牙、Zigbee等短距离连接方式。业务云平台包含地图位置服务、视频服务等业务平台。客户端及最终用户的使用界面,一部分为集团客户的管理员界面,一部分为最终用户使用界面。


与QQ物联相比,在客户端方面不占优势,与其它专项物联网应用相比,以视频解决方案为例,在传感端(视频采集设备)或云平台方面(向海康萤石那样的远程视频服务平台)均不占优势。运营商获得的真正价值仍只体现在管道上。某移动省公司分析发现,2014年物联网每张卡的平均月收入只有7、8块钱,而且趋势在不断下降。连接的增长确实会带来业务与收入的增长,物联网应该会成为第三条曲线的一个部分,但其收入的增幅单独看,无法弥补话音收入下降或未来流量增长停滞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不深入介入到应用云平台领域?不是不介入,看看车联网合资公司向车厂推销前装车机与系统解决方案的难度,就知道领先应用平台提供商的修炼绝非一触而就。


如果以上的三个方面,都只有方向上的可行性,但无法明确承担第三条曲线的重任,那么有人会问,为何不开展资本并购?茫然四顾,你会发现有点价值可并购的项目基本上被BAT瓜分完毕了,而且以运营商资本运作的低风险、有明确收益前景的要求,这样的项目怎么会等到运营商去发现?


或许我们方向错了。刻意寻找第三条曲线耗费过多精力,过分关注新业务新技术,分散我们对于运营模式转变的思考。真正影响未来发展并非是新业务新技术的探索,而是运营模式的转变。


下文待续。


本月杂谈优秀作者奖品由中兴通讯赞助,一等奖为现金1000元加Axon天机Mini一部。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昨日文章索引】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欢迎争鸣 谢绝软文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