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网巨头频现裁员,避免盲目“跟风”

2015-12-09 郭静 科技杂谈

立冬未至,不过各个行业巨头纷纷提前开启了“过冬模式”,勒紧衣服将自己裹的紧紧的,百度、凤凰网、阿里巴巴、北京首创轮胎包括三星以及美国的摩根大通都在表示裁员。无论是轻资产型公司,还是实业公司,人才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大幅度的裁员都说明一个问题,经济寒冬真的来了。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9月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0.5%,是多年来首次下降,在利润下降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也连续40多月在下降。瑞士银行预计,中国今年前3季GDP增速为6.9%,6年来首度跌破“7”关口。


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下降以及GDP增速的放缓,都释放出一个信号,周边企业的日子不好过了,实体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是一个大的经济组合体,并非分离的状态,工业企业们利润总额的下降,势必会导致互联网公司也受到牵连,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有原来越多的公司受到这股寒流的影响。


巨头裁员,以求自保


8月中旬,联想称重组移动部门并在全球范围内减少约3200名非生产制造员工。


9月初,阿里巴巴发布通知:“我们非常抱歉地通知:由于集团人才战略调整,阿里巴巴2016校招名额确定将要缩减,各岗位将执行更加严格的“择优录取”标准。”


10月下旬,百度人力资源和行政副总裁刘辉的内部邮件内容显示:“鉴于当前的业务形势,经百度公司研究决定停止招人。而对已发出的offer,继续有效,如有个别极特殊战略考量需求,需我(刘辉)和Robin(李彦宏)特批后方可招人。”


除联想、阿里巴巴、百度外,裁员的巨头名单中还包括凤凰网、滴滴、新浪以及多家没有公开透露的公司,但实际上内部已经有“劝退”计划,国外的如渣打银行、三星亦表示正在进行裁员。


据悉,百度三年的时间,员工数量从20000达到了50000人,百度CEO李彦宏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上表示,“只不过之前招的人有点猛,现在想稍微消化一下。”阿里巴巴、新浪等情况虽不如百度明显,但员工数量上也增加了不少,人才的流入,肯定是为了公司的前途发展所需要,哪怕员工工资成本高昂,只要发展速度跟得上,成本不再是首要考虑的条件。


但,实体企业经济的下滑,对互联网公司会造成直接影响,互联网公司并未参与到传统企业的制作、创造过程,不过互联网最大的营收之一——广告,其中就有不少广告主是实体企业,实体经济不行,互联网公司首当其冲受到损失。而互联网公司的硬成本中,人才是最大的成本之一,所以裁员以及停止招聘是应对经济寒冬最好的方式,他们也需要自保。


和寒冬对应的还有两个现象,一个是巨头合并,比如滴滴快的、58同城和赶集网、去哪儿网和携程美团和大众点评,另一个则是资本市场的冷却,不少创业者都表示,今年下半年再从资本市场拿到投资已经难上加难。


很显然,在这波经济寒流下,可以见到众多企业的千姿百态相,但如何从其他企业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大学问,有些雷区企业并不能贸然涉足。



裁员的必要和非必要


大幅度裁员实际上是一个“丑闻”,企业并不太愿意看到媒体报道,但“巨头”的光环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关注,相信还有非常多的企业在暗自跟随BAT等巨头们的路子走,紧随裁员潮而下,裁员过冬,实际上裁员就是一个大雷区。


裁员一般分为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和优化性裁员三种,企业首先要明白的是,企业自身为何要进行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结构性裁员、优化性裁员,还是仅仅是为了跟风裁员而裁员,因为BAT等巨头们都在裁员,所以企业也进行了“优化性裁员”,将部分人踢出团队。


大幅度裁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营收受阻。一定程度上,员工数量的增加,企业的营收也会出现同比例的增加,而一旦企业的营收下降,但员工数量还是原来的数量,势必会导致企业出现一定的亏损,企业要想人力成本和营收出现同比例的情况下,就得进行裁员,从而压缩人力成本,因为设备成本、服务成本等是固定的,而人力成本是可以直接减少的。从裁员规模上看,裁员幅度最大的影响当属经济性裁员,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下降以及GDP增速的放缓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营收,钱都赚不到了,还要那么多人做什么呢?


(2)不影响公司大的组织结构。在大中型企业当中,很多部门属于“创造型”部门,属于公司业务拓展、创业产品开发的,这部分人员的成本必然会高,而收益却并不一定能立刻见效,并不能因为公司以为某些部分不能即刻创收,就在外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砍掉,毕竟创新也是很有必要的,裁员不能影响公司大的组织结构,至于要裁掉那些部门或哪些人员的时候,需要多部门共同协力,非HR一个部门就直接决定的。


(3)员工数量短期内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型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数量密不可分,主要表现为旺季要求大量员工进入,淡季则需要削减员工数量来控制人力成本,有的淡季和旺季的员工数量相差多达数千人,该类型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就是依靠多人的低成本,赚取中间的差价,所以到了淡季,就必须裁员。据可靠消息,某巨头公司就是因为短期内吸收了大量员工进入,导致其明明是一个轻资产型公司,却臃肿不堪,决策周期过长,产从顶端到最底层员工,中间过于臃肿,裁员,是必然的结果。


葛优在《天下无贼》里说过“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轻资产型公司里,员工成本更高,而裁员是最容易影响到员工的,比如,某些员工会担心裁员裁到自己头上,大幅度裁员也容易造成人心惶惶,所以,勿非必要,不轻言裁员,裁的是走的人,可伤的还有现有员工的心。有不少企业为了应对经济寒冬,会采取全员减薪的措施也不主动进行裁员,就是为了笼络员工的忠诚度,只要公司的营收不出现大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大量员工涌入,是非必要大幅度裁员的。



盲目创新,不脚踏实地


变化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让人产生危机意识,日前的经济寒冬下,很多人开始自乱阵脚,当BAT等巨头都开始合并、缩紧之际,巨头下生存下的中小公司们明显失去了追逐的目标,盲目的创新成为了不少企业突破寒冬的新方式。


据悉,某大型公司,为了应对当前的经济情况,全员开始大肆学习稻盛和夫的管理模式,美其名曰,新模式下的创新,殊不知此举造成底下员工对该模式苦不堪言,毕竟,非标准模型,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全模式照搬,危害颇大。


去年O2O模式盛行,某餐饮企业为了迎合O2O的大热潮,开始大肆的推广公司微信公众号,并高喊其是餐饮O2O领域的先行者,但,当公司发现微信公众号并不能为其带来大量盈利的时候,公司又火速的放弃了微信公众号项目,当初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都大大浪费。


在创新的这条道路上,切忌盲目创新,不符合实际的创新,比如当前火热的上门O2O服务,有太多的泡沫存在,即使用户对该服务存在需求,但,用户量并不足以支撑公司的大力发展,故事讲的再好,也需要脚踏实地才行,想用5%不到的使用频率来完成一门大生意,太难!


每一个行业,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所谓盲目,就是在毫不符合公司逻辑的情况下,毫无理由的裁员、创新,也不按照实际情况来,反正大公司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瑞士银行预计,明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仅6.2%左右,2017年将进一步放缓至5.8%,也就意味着经济寒冬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一条坏消息,但好消息是,我们有如此多的人才基数,作为HR,要做的是,将最好、最适合的人挖到企业里,相对于缩减,对外扩张也许更有生存的机会。


看别人的路,但要自己走。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原文载于《人力资源》杂志2015年12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