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构建你的笔记系统丨把“收藏的”变成“自己的”!

2016-12-15 怡叔 百闻不如怡见



如果你问做什么事情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并获得长期回报,毫无疑问,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毕业之后,怡叔几乎同一时间干了两件事儿,一是开设公众号,二就是学习构建了个人笔记,记录和整理信息。坚持到现在,可以说真是收益匪浅。

趁着这两天又重新整理自己笔记的功夫,顺便把一点心得分享出来。



1.0 为什么要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如果要问为什么非要构建笔记系统,那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 “知识管理”。简单的理解,它一般指个人通过工具建立知识体系并不断完善,进行知识的收集、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看看你有没有以下症状:

你是不是看过很多深度好文、万赞答案,但既记不住,又说不出?
你是不是读过很多书,却在问自己读这些有什么用?
你是不是收藏了很多干货等下次再看,却再也不会翻出来?


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意识,也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输入】转化为自己大脑中的内容。他们既不会存在【保存】,也不存在【加工】,更不用提进一步【输出】,做到为己所用。

这一境况出现,当然与人大脑记忆能力有限有关,但更因为我们对学习的本质(人类将信息分类、储存、练习、输出的本能)一无所知。

而构建个人的笔记系统,正是你进行知识管理,走向学习本质的重要一步。最终的意义在于,笔记将成为人大脑的延伸,协助我们记忆、保存,并在需要时快速提取,提升人的竞争力。


也就是说:把“收藏的”,真正变成“自己的”



2.0 如何构建笔记系统



首先,选择电子笔记还是纸质笔记?



绝对的,就算你能做出上面这样的笔记也与我们今天的主题无关....为了进行大量的知识管理,提升职场能力,电子笔记系统当然最方便实用。


接下来,我要介绍给新人构建笔记系统两个原则:


原则一:【现在就建,现在就用】最重要


就像大多数人把收藏当作学到,把点赞当作记忆一样....我们就算看到真知灼见也很难立马行动,惰性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我不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以后也只是习惯性的收藏一下,那没有意义。


立刻使用!找一个电子笔记,同步下载在PC和移动端,然后开始记录吧。


额.....记录什么?


这会是大家的第一个问题,说到底是,笔记系统是由一个个文件夹组成的,我要怎么分类归档,并在里面填入什么内容呢?这就要用到下面这个原则:


原则二:笔记系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到适合自己的状态


这个原则用来回答什么的问题:记录什么都好,怎么归类都可以,但要养成自己定期的回顾习惯,将笔记系统快速迭代成更适合自己的模式。


关于最开始如何分类,我们可以借鉴网络:


我见过的分类很多很杂,有的人按百科全书的方式展开,细致到每个学科/门类;有的人以网页摘录和书籍摘录为主要目的建立文档;有的人以输出、输出为分类原则....(下图是4种不同分法)




我最开始建立笔记系统时,主要目的是记录所思所想,因为我随时随地都在想事情,而记忆力又不够好,因此我当时的文档大分类是:【输入】→【思考】→【输出】。


【输入】是为了记录一切看见的价值信息,思考自然是记录自己的大段成体系的想法,【输出】当思考足够丰富,可以变成文章时写作的场所。



(最初的笔记是这个样子)


然而因为在真正实践时,【输入】【思考】的信息非常繁杂,都在不同类别,没有建立起接下来的文档集,加上定期回顾的习惯没有养成....这种粗糙的笔记系统很快就崩塌,仅仅成为记录仪了。(即使是这样也带来了巨大帮助)


所以接下来,我将展示最近一次更新笔记系统逻辑的案例:



3.0 完善与迭代自己的笔记系统



我的做法是:用mindmap软件把这次笔记迭代的思路具象化,这样以后分类归档就可以有据可循,知识管理变成一项更系统的工作。




第一步是我当前的困惑


上一版本笔记在积累到数百条之后,最麻烦的问题就是让我分类不确定。具体表现是新的笔记归入时我要思考一阵子...而且经常出现很多无用分类,事后被删除。次生问题就是找也很难找。


第二步,回顾了我笔记系统的核心需求,对于我而言,最重要就三件事儿:


① 能记录所需要的资料、知识,快速查询

② 记录自己的输出,形成个人成长履历

③ 思考、写写画画的无纸空间


第三步,结合上述困惑和需求,给到我迭代笔记的原则以方便查找为第一原则。针对原则,我在设定文档分类时,就必须明确定义它们的概念,A文档和B文档不能有重合,类别之间要MECE...等等


第四步,我将之前的笔记1、2、3级分类全部列出,整体去看问题出在哪里...如下图所示:




毫无疑问,问题实在太多了:

1级分类太多而抽象层次却不一致、出现了非常多3级文档、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归类(营销管理类目)、文档名太随意难识别、生活与工作没有分开、思考与输出混杂....


噢,看来之前的迭代很不成功。最后一步,于是我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之前的原则重新理清整个系统。结果如下:




新的5个1级分类,明确了它们的定义和之间的互补关系。整个笔记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前三个:思考管理、知识管理、写作(输出)管理。


你可以理解为,它就像一台电脑。




思考管理=内存

知识管理=硬盘

输出管理=显示器


而根据职业生活分开来看的另外两个类目,主要是一些信息记录的工作,和知识管理的关系不大。它们=移动硬盘....



(现在的笔记是这个)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新的1级分类,和你最初的【输入】【思考】【输出】区别在哪呢?


关键在于我对它们定义的改变:现在的思考管理是一切被纳入知识管理的前的中转站,如果你不经过思考就分类归档的笔记,其实和收藏一个知识点是一样的...你再也不会重新找回来阅读和运用。


因此,最大化笔记效用的方法,是用思考管理来定期进行笔记的消化。



4.0 如何真正运用好笔记



做好了收集、思考、完善迭代,我们的分类更加具体,但是这些其实都在为下一步服务 —— 如何真正运用好你的笔记。


我想介绍一个最基本的【道】,和运用它的【术】:


笔记运用之道:本质在于输出。无论多少次输入,多少次整理,甚至多少次深度思考,输出才能让价值突显,让知识、信息被实在的记忆和运用。因为教给别人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与分享让自己记得更牢!)


笔记运用之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 拒绝完整摘录,要主动撕碎、提取、有自己的思考。


具体来看个栗子吧,我自己的笔记:


2015年10月10日(双十...)那天我正好在知乎看一个十分应景的话题:




因为这篇网络文章对当时敌我战略分析偏辟入理,作为一个还比较喜欢战争和策略研究的人,我决定把这篇比较客观的分析摘录下来学习记忆。


首先如上图所示,我列出的是原始链接和前提背景,方便找到原文对比,和快速理解笔记内容到底在说什么。


接下来我将这篇约几万字的文章拆分、撕碎,摘录核心观点,即我D能真正胜利的原因,做1、2、3、4条:




其实原文每条原因下依然分析了大段内容,我这里的重点就是提取出来其中关键信息,简化到每一条原因里,如上图第二点。如果不自己加工,那和全文摘录(复制粘贴)就没啥不同了。


好了,网文摘录的部分结束了,别以为这样就完了。对于真正利用笔记来说,你至少还可以像我下面这样做:


①对全文基本的总结,加入自己的评价和思考



②是否能提取普适的方法论?这要求不满足于对象提供的答案,而是看能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模型。我是这样写的,或许有些幼稚,经供参考:



③与你的工作生活的关系。以我为例,研究战略自然为了让战略运用到营销传播当中,对工作有真正的帮助。



这个案例又臭又长,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办法完全理解。我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梳理,方便每个人操作 —— 笔记运用之术要求你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思考:


摘录:这篇好文章!

简化:具体有价值的地方在哪?

回答:为什么它有道理?

思考:和我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

发散:未来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也可以说是笔记摘录的冰山模型)


之后,这篇笔记可能成为你的某篇文章、某次演讲、甚至只是和妹子/汉子聊天的谈资,只要输出,都会对你大有助益不是么?


我想只要坚持这样思考,总归可以避免【只会运用笔记系统复制粘贴网页,然后再也不会翻看,也不知收益为何】的情况发生了。



5.0 结语



上面从1.0到4.0的过程,就是我这几年来对做笔记系统的一点点心得,感谢你能用心阅读至此。


非常建议你不要照抄我的或者某个人的文件归类原则,而是尝试做自己的分类,然后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整理自己笔记的过程中,收获成长,收获能力的提升,亦是乐事。


现在就构建起你的笔记系统,让那些干货好文,变成自己的知识吧。




其他与个人成长相关的文章:

国人「阅读环境退化」的几种现象

这里可能有几条值得你刻意训练的思考方式

年轻人,请勿“快”读书

如何鉴别那些没营养的「垃圾文章」?



如果可以

请转发让更多人看见,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