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老炮给元气森林的一封信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谈呓录 Author 王烈
投资理论有个好玩的地方,叫“事后可解释性”,俗称“盘后小诸葛”。绝大多数的复盘,都是扯。即便不是扯,可借鉴可复用的也很有限:你可以复制做法,你无法复制情境,用在错的情境,还不如不用。
因此,宝洁总是说,要“Back to the Fundamentals” —— 回到基础上来。孩子发育太快了,容易骨质疏松;马跑得太快了,容易骨折;竹子长得快,不成材,松树长得慢,一根是一根;生意,不是越快膨胀越好。志得意满的中小型企业,多数死在极速增量的路上。为了避免一次失败满盘皆输,要为可能的失败留出安全的容错空间,按《稀缺》的观点,你得让系统有“余闲”。
实际上,我们都希望本土品牌强大起来。所以,借着探讨元气森林可能的死法,给新消费品牌提个醒:高质量增长,比快速膨胀重要,毕竟多数企业都是死在快速拓张的路上。
有一个寓言。
说一个人捡到了魔灯,一顿摩擦,召出了魔鬼。魔鬼说,我要报答你,我的朋友,是你解放了我。我可以答应你任何要求,而且,要加倍报答,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会再给你的朋友双份!双份!这哥们一开始还有点懵,冷静下来,盘算了一下,跟魔鬼说,那你抠瞎我一只眼珠子吧,这样我身边的朋友们就是全瞎 —— 那我的优势得多明显啊。
我听到这个寓言之后很震惊,哪里是寓言?这是真事啊!这说的不就是美国吗?
老大定了一个高高的销量目标。 管理层开始拆解目标,好在投诚过来的人带来了老东家的数据,拆,把目标拆到省市县,没准到店。 开始规划扩充团队 —— 这是关键节点。先扩大人力资源团队,然后人力资源忙起来,该招聘招聘,该挖人挖人。 消费品大厂的人不愿意来,HR就许诺高工资高待遇股票期权,公司愿景使命价值观,画大饼。 五湖四海的人各自辞了职,又带着各自的文化、思路、口音凑在了一起。 他们还从前东家那里,带了一些自己的兄弟。带不来自家兄弟的人,那说明这人团队合作不行,没人跟随;带来的自家兄弟多了,新东家的团队合作肯定不行。 人到了,活该怎么干? 管理层临时拼凑了各大饮料公司的各种SOP,铺了一桌子,盖上布,通上电,一阵青烟过后,桌上抽搐着的,那就是咱们自己的营销运营体系了。 拼凑的东西总是有Bug,一头大象切两半,毕竟不是两头小象。可以借鉴,但要打磨,运营体系是个需要时间来包浆的东西,这点和手串很像,也是急不得。北京老话怎么说来着?「墙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文化的融合,语言和工具的统一,默契的形成,都需要时间来醇化。但你们真的急,有巨大的销量目标在后面顶着腰呢,没功夫磨合了。 但干起活来,这些bug很折磨人,弄得每个人身上都痒痒的,光忙着挠痒痒抓虱子,没心思干活。 痒也没办法,越往上层的老板越不懂销售——毕竟是降维过来的互联网人。 不懂营销没问题,毕竟还可以搞帮派,至少可以分成是互联网思维的和传统落后思维的。 大家就渐渐觉得,这活干得心累。 销量奖金在工资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 销量奖金在工资中的占比,和公司的市场能力成反比。这个现象大家可以验证一下。 大家后来又觉得,这样下去,还没等到拿奖金期权呢,人就黄泉了 —— 你倒是有元气了,我元气没了。 于是,内心柔弱、缺乏狼性的人辞了职,回了大厂。 而彪悍的人,决定要干你一票 —— 趁着拓展花大钱,有足够多的跑冒滴漏,「内务府」可以率先富裕起来。 于是大家比着富裕,看谁先富裕,心照不宣地集体富裕 —— 奥拓来的,奥迪走,奔奔来的,奔驰走。 还可以联合经销商、窜货商一起富裕。同而不和,但相濡以沫,其乐融融。 圈子就这么大。走的人多了,难免口口相传,来的人就少了。于是常年招聘,大力度招聘。 一个高效的方法,是招大厂低级别的人过来,许以高级别的岗位。 这些兄弟或许能力强,但毕竟见识少。他们上岗后,最在意的是自己看起来像不像这个岗位的老大。于是先彼得原理,再帕金森法则,这事我在《旁观》里说过,有空可以去看看。 于是就这么一轮轮地弱下去。 弱势领导,在生意不顺的时候喜欢放狠招。按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观点,这属于「在面临可能的损失时,人们更偏好风险」,人之常情 —— 既然左右都是输,不如搏一搏,放一炮,万一成了呢?不成跳槽呗。 行业中,我没见过有哪个团队弱的企业有前途 —— 产品多强,都补不了团队弱的缺。
老大定了一个高高的销量目标,管理层开始拆解目标,拆到省市县。 誓师大会军令状,把货压给经销商。 现有的终端卖不出去啊,然后说是要「深度分销」,潮水一般开发新网点,越多越好。 开发新网点要坚决,谈「边际贡献递减」就是没有狼性 —— 最终硬是把网点开发打磨成了行为艺术。 但是你有钱,有好冰柜,舍得投费用,这很好。终端很美,但还是不怎么动销。
那天跟老板聊了挺久,各种劝:被苏宁加盟骗了,但不要伤心,没人打算一开始就当骗子,都是渐行渐远,一步步被形势拉下水的;放弃在零售通进货,不要和没希望的人或者业务在一起;不要乱摆冰柜,白给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别怕费电,把店里面的灯都点起来……
后来老板在支付宝上悄悄把烟钱退给了我。
经销商的毛利越来越低,经销商只能靠返利赚钱,要销量达标才能有返利,宁可贴钱放货也要达成销量目标,放货放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低,零售商不赚钱不愿意进货,货卖不出去,经销商贴钱也要放货,放完货再进货,进了货再放货 —— 以上内容循环十遍。
精彩讨论
@李政隆:
非常同意,产品创新,打破传统巨头的价格带能够让企业破局,但快消的长期基本盘还是源自优秀的业务团队。产品创新方法论巨头们搞了多少年都没找到必能成功的路,还是因为2c消费者太多太难把握,当初也一度怀疑是不是真让元气找到了,看增长黑盒写的洋洋一大篇,自习去验证,发现大部分都是虚的。
@赵波
如果元气不跑到70亿,快速的把无糖这个品类红利吃光,基本上没有元气什么事情了,看看当年小洋人和莫斯利安的下场。
唐老板不是不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可是创业不是无限的资源供给,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有限的资源空间内,做决策的最优选。
作者回复:
谢谢赵兄的洞察。我深信这70亿的目标,必定来自唐总的深思熟虑,是在平衡了内部资源和外部竞争后的选择。
既然是选择,就注定要思考自己到底在意什么,有多在意,就是指标和权重呗,这里面人和人的选择差异就大了去了。
我在这类决策上是个保守的人,一贯如此,赋予财务视角和风险视角的权重大于市场视角。这和审美一样,纯属个人偏好,可能是胚胎期睾酮水平差异导致的。
此外,我更在意的是,在战略选择前,老大脑子里的假设前提:我过去的作法是灵光的,做5亿20亿70亿是类似的,线性放大就好了 —— 不是的,做5亿是线性的,做70亿是幂律的,很多想法不仅是不同,甚至是要反过来想。
赵兄的一个想法:元气如果不拓展,会影响对全国无糖的占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妨反过来想:假设元气占领了全国无糖,是不是就真的占领了全国无糖?推演一下其他饮料大厂可能的反应就好了,没人会等着他占领,经济上政治上都过不去 —— 这可以是让大厂CEO丢掉乌纱的事,他们太有动力了。
用股东的钱投入竞争,保住自己的位置,还能全球分享自己硬手段的案例,把收复失地变成自己的功绩。我不认识唐总,我熟悉外企大厂政治。
正是因为创业资源有限,我更愿意聚焦在既定的重点市场。与其呼呼啦啦铺开,东西两线作战,不如做深做透,专注拿下北顿涅斯克。
当年莫斯利安的拓展项目我作为利乐的合作伙伴有参与,开了一次会,就被企业方禁止参会了:我在会上怼了当时的常温老大,认为他全国铺开是不负责任的,保护期没两年,应该做透华东,不要全国平均用力,否则伊利蒙牛来了守不住。十来年,我就再也没有进过光明的大门了,说话太冲,也很对不起利乐的兄弟们。
我反倒是觉得维他奶和卡氏的当年的状态很好,偏居一隅,大本营极其明确,市场份额大的一塌糊涂,盈利水平自己偷偷乐得不行,由于太富裕,人都很谦虚。虽然他们在后来的全国拓展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大本营稳定,生意有根,禁得住折腾。
话说回来,决策复盘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信息不对称,实际情况可能十万八千里,可能有更多的生死攸关,导致70亿才是最优解,否则就得不到下一个交配季节,命都没了,谁知道呢。
@Amber
“旁观”可以改名叫“算命”系列,这样更像玄学:
玄学没有逻辑,纯粹概念性洗脑,不容反驳;
逻辑太强,硌得人生疼,内心不认同又好像说得挺对。
@聆风理茬
好家伙,古今中外,上下若干年,勺上一大片。PS. 没喝过元气,但可以想像70多亿的水有多深。
(注: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中欧商业评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