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获国奖、拿奖无数,她的大学生涯收获满满!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一味随波逐流。她热衷于竞赛,斩获2个国家级奖项、23项省级奖项、13项校市级奖项,多次获得校级优秀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她在实习道路上不断尝试,在不同领域寻找自己的热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提升自我。她叫姚希宁,来自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学四年,她一路披荆斩棘,用奋斗与坚持书写自己的青春。
人物名片
“我想通过设计制造一款新型智能看护床,让患者们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地照顾自己。”姚希宁提到,她在医院观察到一部分失能人群,因为行动不便,往往需要别人的照顾,但是他们对于需要别人随时照顾这个事实却显得有些不自在。“我希望AI眼动控制智能照护床能让他们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能及时满足自己的诉求,尤其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他们的自尊。”她说。
然而在竞赛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团队里成员的想法往往存在差异。在刚开始确定产品功能的时候大家意见不一,但是姚希宁会要求和引导大家当面沟通,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平衡大家的诉求和矛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合理分工,平衡每个队员的精力和能力,不能让个别队员做得太多,也不能让大多数队员划水摸鱼。”姚希宁说。作为比赛的负责人,她会经常和队员沟通,特别是在比赛日期临近的时候,她几乎会保持一天至少两次的沟通,“只有多沟通多交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才能解决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团队在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摘得银奖。
回望过去忙碌而充实的日子,每场比赛都精彩刺激,每场比赛都紧张难忘。“但是印象最深的一次还是我们受宜宾市人才办邀请参加的人才交流大会。”她说。当时一起比赛的队伍基本来自清华、人大等知名高校,姚希宁本以为他们的团队会“一轮游”,却没想到他们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决赛现场。提及那场比赛,姚希宁回忆道:“当时我们团队一起走在宜宾的长江大桥上,在狭窄的人行道上,我们只能单个人通行。倪教授走在最前面,我走在第二个,队友们紧随其后。月光洒向我们,江面吹着风,我们边走边聊着明天的比赛,一起畅想着未来。有恩师、有同伴、有梦想、有目标,我想这就是大学生涯的乐趣所在。”
时间如同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如何“挤”时间呢,姚希宁给出的答案是:做一个to do list,以及给自己一套sop(标准作业流程)。大二时,姚希宁面临着转专业后满满当当的专业课。此时她将自己的事情列出了优先级,用清单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在专业成绩上始终名列前茅。“专业课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不论是竞赛还是在报社的实习中,都会用到相关专业技能。”她谈到,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教会了姚希宁许多知识,也提升了她的专业能力,为她后续参加“互联网+”等各种比赛以及实践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之外,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实习经历,她说:“我想将我的实践经历转换成我的比赛经验,用实习来促进自己的竞赛。”除此之外,她提到,《学生手册》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她从中了解了国奖的一些要求,也通过研究学生手册,明白了自己之后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大学四年,姚希宁便一直在自己的规划和目标上行走,她靠着这些“挤”出来的时间,在探索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她也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她说,在比赛过程中,她会去学习一些理工科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有信服力的团队领导人。
在课外,姚希宁会用摄影和拼图来为生活减压,她用相机记录下美好的生活,让自己变得平静,谈到为什么会喜欢拼图时,她说:“当看到一块小小的拼图,你会联想到它在图画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由一块小拼图,去联想全景,由此见微知著。”但对姚希宁而言,最放不下的爱好,还是读书。
一路走来,姚希宁都有着极强的目标感,事事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有时会让她陷入思考的困局。在了解到自己对完美的过分追求后,她开始看一些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籍来剖析自己,“这些书也有利于帮助我管理团队。”她说。在与自己的“完美主义”抗争后,她表示要拒绝被“完美主义”裹挟,警惕“完美主义”陷阱,允许自己出错和不完美。“其实,在0-100之间还有无穷的数值,如果拿到100变得不太可能,那便尽力去靠近100,就像99,即使是60也是很好的,只要不能彻底停下来选择0。”她说。
随着大学本科阶段即将告一段落,要不要考研继续深造也成为姚希宁思考的问题。但短暂徘徊后,她选择直接就业。“在当前这个考研大环境的背景下,是否考研就必须有自己的考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去思考。”她说。对于以后的规划,她选择先去职场沉淀几年,弄明白市场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之后,才去考虑未来的规划。“我比较喜欢有自己的方式,就是你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不是一味随波逐流,复刻别人的选择,因为别人的选择未必适合你”。
明确方向后,姚希宁在自己选择的路上不问艰辛,一路向前,她在实习的道路上不断尝试,探索自己热爱的领域。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五月,姚希宁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实习中度过,从北京到深圳再到成都,她的脚步从未停歇。考虑到自己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她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比如科技日报、凤凰周刊等。姚希宁的第一份实习工作便是在科技日报社,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她对职场有初步的感受。在参加“互联网+”比赛的契机下,她萌发了去探索创新创业真正意义的想法,于是便开始了第二份实习,“搭建这个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相当于一个经纪人、中介之类的角色。”她说。她想通过此次实习经历去更深刻了解“互联网+”比赛,并将实习经历转化到比赛中去。
多段实习经历,多元化的工作岗位和内容一次又一次丰富了姚希宁的履历见识,锻炼了她的耐心和毅力,也培养了她的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加深了她对职场的认识。现如今,姚希宁选择在一家上市企业做海外品牌专员,她提到:“这个工作是我目前成长最多的,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挑大梁的工作经历。”
职场与社会的复杂多变,但姚希宁从中学到了很多,心态也慢慢走向成熟。“第一份实习在报社,大家都是做新闻采访,都挺纯粹的。但在后面实习的私企或大一点的企业,里面的人际关系却更为复杂微妙,团队要求也更高了,工作内容也变得多元。”面对各种转变,姚希宁并没有退缩,她化被动变成主动,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分清楚工作的优先级,合理规划利用时间。
在谈到找工作时的技巧时,姚希宁认为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关注相关信息,多投简历。她认为首先要抓住机会让HR看到你,“我建议大家在发送简历时不管是发邮件还是在网站,一定要介绍自己,最好在标题上面或者在简介里面,发一段介绍自己的文字。”其次在面试时,自身能力和对方的需求匹配是一个关键点。姚希宁建议,要认真分析即将面试岗位的具体要求,再结合自己的以往经历和岗位要求相契合的点进行面试准备。
对于学弟学妹,姚希宁想说:“多看书,不断与自我本能的惰性抗争,拒绝惯性,解构痛苦,但也不要囿于‘完美主义’和‘宏大叙事’的困境,要做一个不完美但是具体的人。”
作者 | 龙丹妮 钟艺 林新玉
编辑 | 吴静
编审 | 陈彧 王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