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物语 | 客家石磨
江西省自媒体十强
新闻.爆料.便民.推广.活动.品牌
135 7668 7553(微信同号)
作者:刘惠龙
一座石磨寂静地立于墙角,斜阳慵懒地洒在上面。时光一寸一寸流逝,像要把石磨慢慢推向看不见的远方,但它又清晰地告诉你,我在这里,有你童年的欢笑,有你家乡的味道……
这是一座客家人独有的石磨,带有客家人独特的符号记忆。
石磨由上下两扇组成,上扇侧面有一方孔,可以装上方木手柄。手柄上有一圆孔,这与普通石磨是一样的,主要区别在于基座和它的重要配件—“龙勾”。基座是V字型木槽,四脚成两X型排列,石磨下扇固定在V字型木槽基座上。龙勾呈“丁”字型,丁字型横杆两端系有一根挂绳。推磨时,将龙勾末端的铁柱头插入手柄圆孔,挂绳挂于梁上挂钩,推磨人手握龙勾横杆的两端,脚步成“弓”型站立,将石磨上扇一推一拉,循环往复,石磨便“嗡——嗡”地转动起来,百姓平淡的日子便活色生香了。
推磨,是件繁重的体力活。客家人推磨要么着一件单衫,要么光着膀子,肩上还得披上一条方巾,这才像模像样。
少年时,害怕撞见的就是推磨。我家的青石磨较重,一个壮实的成年人推起来尚有些费力。母亲见父亲有些吃力,会叫我们搭上一把。这时,要么装作没听见一溜烟跑了,要么找个借口“我要上厕所”也一闪不见了。可是炸米果、糕点、酒酿豆腐还是要吃的,还真不能长时间不回来,临近尾声时便在父母亲面前卖力地露上一手。少年的力气尚有些嫩,不均匀,不持久,一推一拉配合不好,时常过不了半圈便止住了。这时母亲总会提醒我们,这样磨出的米粉粗细不匀,炸出的米果不好吃(有道理也多少有点唬孩子)。
往石磨里添料一般由妇女来做,这活看上去轻巧,其实也有很多窍门。能干的身手每放一勺下去,米或豆子的粒数几乎相当,若是磨浆,每一勺所含水的比例也大致相当。而且要按一定的手势兼顾到淘沙的作用。客家妇女厨艺怎样,看这些动作便略知一二。
勤劳的客家人,通过石磨做出各种煎炸米果(如炸薯包、茄子包、南瓜包)、特色糕点(如九层糕、石灰糕)、烫皮等。记忆中的烫皮在母亲的手中被染成五颜六色,一张张挂在竹杆上晾晒,煞是好看。晒至七成干的烫皮还要垒叠在一起,切成小片,再次晒干。每逢节假日和一些重要日子(如出远门、升学),母亲会煮上一碗颜色丰富的烫皮,碗面上再加两个荷包蛋,客家人谓之“吃满碗”,寓意一切顺利、圆满。
当然,客家石磨最主要的用途还是磨豆浆,做豆腐。每逢年关,客家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磨豆腐。但石磨不是家家都有的,左邻右舍会说好时间到就近的一家统一磨豆腐。石磨仿佛是为这带有母性温情的乳白液体而生,为水嫩雪白亦荤亦素的豆腐而生。
石磨的上下两扇又称为阴阳两扇,上为阳,下为阴。上扇有磨眼,是进谷物与杂粮的通道。这通道在阳扇磨齿平面形成了一个太极图状的分流走势。阴阳相贴的两面凿有较为规则的磨齿。磨齿一般分为8个扇区,每个扇区按照离心运动原理设计两组纹理走向,从整体来看,像太极图的阴阳流转。石磨的上下两扇就如同太极里的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些乳白的液体像母亲的乳汁从两仪里汩汩流出,衍生出万物。而客家石磨V型槽基座的设计可谓一绝。从四面八方纷纷而下的“乳汁”,顺着沟槽归于一线,最后流进置于槽口的大桶,如九九归一的游子,如奔腾不息的河流,如叶落归根的宿愿。所有的张狂与喧闹,像是听从了母亲一声召唤,归于平静,归于一统。
磨好的豆浆还要经过过滤、煮浆、点卤、打花、上箱、压榨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客家人还有一整套传统工具,如豆腐桶、豆腐架(井字型)、豆腐篓、豆腐箱、豆腐袋等,经过那些复杂的程序,最后才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当然,要做成块型完整、软硬适中、质地细腻、嫩白无暇的豆腐还非得有人指点并通过多次实践才行。优质的大豆通过石磨的研磨,堪比婴儿从母体里分娩;之后豆浆在大锅里熬煮、翻涌、沸腾,好比人的成长在人生舞台上的各种历练;点卤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像是把人从某种混沌中开悟出来;最后的上箱、压榨成形,那是人生最后的积淀……可以说,从石磨的旋转开始,一块豆腐的形成,浓缩了客家人求索的一生。
但豆腐的使命尚未完成。做好的豆腐一部分留作水豆腐,一部分做油豆腐,另一部分进行发酵,制成咸咸辣辣客家风味的豆腐乳,再次冲击人们的味蕾。可这跟石磨有什么关系呢?正是因为有了五谷和由此衍生的激活人类生命的生命,石磨阴阳两扇的磨合就不止于火花,更有结晶。烫皮也好,豆腐也好,它们都是这两仪里的新生。
记住这些客家美食曾经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快乐,就是记住一段过往的文明,在石磨上留下的一个永不磨灭的图腾。
[精彩]“我是麦霸”第一场海选19位选手参赛 来为您喜欢的好声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