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令人羡慕的新消费品牌,为何没有出现在糖果行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Foodaily每日食品 Author Foodaily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包装范” 选择关注公众号
以新人群、新零售、新营销为核心的新消费浪潮近年来涤荡着所有消费品领域。与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糖果行业面临的消费诉求都截然不同,能否理解用户的需求,成为重塑品牌形象、重构用户认知的关键。
”
文:Foodaily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当新消费浪潮奋力涤荡着每一个食品领域,并推动更具有创新精神、更能理解用户需求的“后浪”们纷纷上岸时,人人都在为新消费时代欢呼。
然而,商业的战场上,总会有失意者和失败者。如果以5年作为一个周期,那么在刚刚结束的这个周期里,糖果企业无疑是最失意的。
糖果行业衰落的拐点出现在2015年。那一年,全国的糖果市场销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也是那一年,全球减糖风潮刚刚吹起。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看不到糖果业复苏的迹象。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将糖果当作年节礼品的人越来越少;糖果品牌在新媒体中的曝光量越来越少;而在最受社会追捧的投融资界,也难觅糖果新势力的踪影。
糖果行业的困局背后究竟是哪些原因?糖果领域为何难有新品牌破土而出?想要有所作为的新品牌们,该如何选择一个好赛道,如何规划破圈之路?
反思不是目的。借助新品牌盘活行业,提振消费者、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信心更为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品牌,才是行业的未来。
增长乏力、市场集中度过高、创新活力不足:糖果业的另一面
解决问题,先从正视开始。
观察糖果行业有很多维度。我们用增长率、市场集中度、投融资品牌数和上市新品四个指标来来看看糖果行业的真实景象。
根据研究机构的数据,从2016年至今,糖果市场的总体规模从880亿元缓慢增长到966亿(预估),年均增长率仅为2%。与同属于休闲食品领域的其他品类相比,增速垫底。而同时期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则高达7.1%-8.6%(国家统计局数据)。如果一个品类的市场增幅远远落后于居民消费增幅,则反映出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这个品类的落没。
再从另一个维度,也就是头部品牌的市场集中度(CR5)来看,2017年,国内糖果TOP5(徐福记、玛氏箭牌、旺旺、不凡帝范梅勒和雅客)的合计市场份额约为30.4%。
而Mob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休闲零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CR5上升至50%。3年时间,CR5不降反升,反映出头部品牌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加强,映射出中小品牌举步维艰,以及糖果新势力们难成气候。超稳的市场格局,加剧了消费者的逃离,创业者的犹豫和资本的观望。
图片来源:Mob研究院:2020年休闲零食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从投融资和上市新品两个指标上,我们也能深刻地看出糖果行业的停滞。
过去1年,国内糖果行业鲜有获得资本界关注的新品牌。在被统计入列的53个投融资品牌中,主营糖果的仅有每日黑巧一家,占比2%,与饮料、零食(含代餐)、餐饮等赛道热火朝天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说,品牌的投融资情况代表了一个领域的未来是否被看好,那么新品上市数量就反映出行业的创新能力和企业活力。在今年已经过去的8个多月里,糖果上市新品仅占所有包装类新品的4%,这个比例也是与糖果行业的市值极不相称的。
到底是什么让糖果业失去了活力?
研发能力不足、产品类型单一、营销模式滞后……,单纯用这些看上去似曾相识的结论来反思糖果业面临的困境,仍然仅是浮于表面。与企业自身的“硬伤”相比,来自消费端口的推动力和压力才是左右行业兴衰的最大动因。
以新人群、新零售、新营销为核心的新消费浪潮近年来涤荡着所有消费品领域。与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糖果行业面临的消费诉求都截然不同,能否理解用户的需求,成为重塑品牌形象、重构用户认知的关键。
糖果业面对的挑战主要来自3个方面:
1、以减糖为核心的健康型消费诉求
很多市场研究机构都认为:减糖仍是2020年食品领域的5大趋势之一。
从2015年3月世卫组织发布“每日糖摄入量25g”的饮食指南开始,减糖成为席卷全球食品行业的最大风暴。包括雀巢、费列罗、瑞士莲和玛氏公司在内的数家糖果公司联合承诺,未来5年内销售的至少一半以上产品,单包装热量将控制在200大卡以内。
图片来源:health.clevelandclinic.org
随后,我们看到了吉百利在牛奶糖中减糖30%,看到了雀巢为了寻求更天然的减糖方案,开发出用全可可果实制成的天然低糖巧克力。海外糖果企业对于“减糖”潮流的大力迎合,不仅是为了让品牌尽早顺应潮流,抓住已有的消费者,也是为了在这场事关生死的转型战中赢得先机,抢占更多市场。
对糖果企业而言,减糖不仅是带来配方与工艺的调整,而且要求品牌和产品线来一次彻底的升级改造。如果仅靠推出几款低糖产品,恐怕很难改变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也很难在这场消费浪潮中站稳脚跟。
2、在新消费浪潮下,仍然固守传统经营思维
消费人群的更迭,特别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新生代消费人群成为主力军,消费习惯和偏好的变化,对糖果品牌的设计与营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大量企业仍沉浸于传统经营思维中难以快速转变。
无论是启用更年轻人气更旺的品牌代言人,采用“小清新”和“萌趣”风的包装设计,还是通过新社交媒体种草,用跨界联名、快闪、直播等新营销方式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年轻化成为糖果品牌需要优先考虑的革新策略。
图片来源:锌刻度
年轻不仅意味着活力和个性主张,也意味着多变。去年底上任的徐福记新任CEO苏强就曾这样描绘当下的消费市场——“这是一个快变的时代,更是一个善变的时代,从产品到渠道,再到消费者口味,都让人应接不暇”。
说到底,不是这一代年轻人太挑剔,太喜新厌旧,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自然就水涨船高。茶饮料、气泡水、酸奶、方便食品……每一个食品领域今日的繁花似锦,背后都有大量企业不懈的创新做支撑,不仅是在产品风味、形态、功能上的创新,也包括营销方式、消费场景与消费体验。
与其他品类相比,大量糖果企业的创新更多聚焦在产品本身;而在产品之外,却不愿意突破多年形成的舒适圈和惯性思维,最终被消费者摒弃。
3、其他品类崛起对糖果消费的挤压
过去5年,休闲食品行业保持了6.5%以上的年均增速。其中又以坚果炒货和熟卤制品最为火热。新品牌大量爆发,产品形态的极大丰富带给消费者更大选择余地的同时,也在消减人们对于糖果的消费欲望。
从京东优选的品牌排行榜上,我们就能看出零食对糖果的这种挤压效应。以坚果炒货起家的零食新势力——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和百草味,分别占据软糖品牌榜的第1、4、5位。与糖果品牌相比,深谙电商之道和新营销技巧的“零食天团”依靠品牌的强大影响力,将产品线扩展到更广意义上的零食领域,将那些对糖果已经失去兴趣,或处于观望中的消费者顺利圈粉。
图片来源:京东
客观来看,零食与糖果的博弈是双向的。因为很多靠糖果起家的品牌在转向开发烘焙点心、豆干制品后,依然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表现,所积累起的人气和资金,也为进一步深耕糖果品类提供了支持。
在人们饮食需求和消费场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一个品类都有可能成为其他品类的潜在竞争者。零食化的乳品、功能型的糖果,以及含多种产品形态的组合食品包(比如小样自热米饭),都在不断创造新的品类形态。到底是竞争者,还是可以一起开拓新市场的合作者,取决于糖果品牌的眼界和思路。
想要乘风破浪?糖果新势力需要练好的三项内功
按照营养学的视角,糖果算不上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对于身处高压中的现代人群而言,又是调剂心情,释放压力,彰显个性,润滑人际关系的最好载体。
儿童手里的糖果,可以是玩具,是教具,是寻找同伴嬉戏的筹码;年轻人的糖果,可以是B站、抖音上的热搜视频,可以是朋友圈里的爆笑段子。而职场大叔的糖果,则是唤起童年回忆的宝贝,或是恢复身体活力的魔法石。没有任何一类食品可以替代糖果满足如此多的诉求。
哈里斯民意调查(Harris Poll)曾经研究过人们对休闲零食(包括糖果)的购买动机。结果显示:情感成为最主要的购买因素。宠爱自己、带来舒适感、改善心情,这些都是个人情感的不同表达形式。而且,年轻人(千禧一代)更加看重情感的主导作用。
这样来看,糖果,又是现代人类的刚需。糖果行业的衰落更像是一种周期性的调整。在强劲刚需的支撑下,糖果业必将涌现出一批可以乘风破浪的新品牌。
为了不被大浪打翻,新品牌需要苦练内功。从圈里圈外已经出道的新品牌身上,我们发现,有三种功夫一定要学。
1、重新发现传统品类的魅力
在新消费浪潮下,传统行业的进化和升级在所难免。是彻底推倒重来,还是在满足消费诉求的同时,保持原有的魅力?
Halo Top是美国冰淇淋行业的新锐明星。它的传奇经历相信很多人都已知晓。可以用3句话概括它的成功秘诀:
健康的产品形象:减糖低热的营养配方、简洁醒目的包装设计; 专注年轻群体的营销方式与社交媒体的推动; 生产外包+连锁超市分销,最低运营成本的灵活企业模式
策划&供应链 13501979518
注:有需要推广宣传的品牌,可后台联系
亲,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