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 宗教哲学 - EP05

2017-02-25 哲学园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知识论 - EP01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形而上学 - EP02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伦理学 - EP03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 美学 - EP04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甚么是:宗教哲学 - EP05

01哲学团队

宗教哲学,顾名思义是宗教和哲学之间进行互动的历史产物。人们可能好奇,宗教是非理性的信仰,而哲学是理性的思辩活动,两者结合的产物「宗教哲学」,是否有点不伦不类?其实宗教哲学的基本定义是要解释既存宗教现象背后的根源与秩序,并且尽量避开「信仰立场」,以理性的态度对宗教进行研究。所以更具体而言,宗教哲学指利用哲学的观点、概念解释、论证宗教的学说,从理性上研究宗教的基本问题,如宗教的本质、规范、世界观、道德观、宗教的语言、宗教的象征意义等等。不过宗教哲学不是随同宗教的产生而出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

 

宗教及哲学的早期关系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宗教的产生在时间上先于哲学,并对哲学影响甚深,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对宗教的本质和对象虽有所思考,不过宗教哲学仍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希腊最早的文化形态首先是神话和宗教,如荷马史诗、赫西俄德(Hesiod)的《神谱》(Theogony)。在荷马的史诗中和赫西俄德的《神谱》中都能找到「一切规则」、事物的「最初的始基(arche)」等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问题。后来希腊开始出现一些神秘的、秘传的宗教教派,最著名的当属奥菲斯教派(Orphism)。该教派相信灵魂不朽和轮回转世,这些宗教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柏拉图等。可以说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和宗教有密切关联,亚里士多德更把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宣布为「神学」。


自罗马帝国宣布基督宗教作为国教后,由这个时期开始至到中世纪,宗教相对于哲学渐渐取得主导的地位,在这个神学役使哲学,宗教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自然不可能出现一门以哲学思考为主的宗教哲学。在这个时期,首要的神学问题是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整个宗教及由宗教维系的社团会有崩解的危险。在这个问题上,神学家要费煞思量论证上帝的存在,既然要进行论证,就涉及理性、逻辑的运用。恰恰在这点上,神学家要求助哲学的帮助。当然,神学家的主要目的根本不是从事哲学研究,只是利用哲学为他们的宗教作辩护,把哲学当作工人和奴仆。神学家达米安(Petrus Damiani)便提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而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则试图利用哲学来论证上帝的存在。

这个时期,涌现了不少影响深远的宗教哲学的思想。例如安瑟莫(Anselm of Canterbury)的本体论证明、阿奎那的五路论证等。安瑟伦证明上帝的进路,由分析「上帝」这个概念开始,他认为「上帝」这个概念,就是一个可在心中设想,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既然「上帝」这个概念是如此无与伦比,无与伦比的观念一定包含「存在」,所以上帝在现实一定存在,而且是必然存在。最伟大的上帝,是不可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简而言之,安瑟莫实现了一次由概念存在到现实存在的跳跃,单单从「上帝」的概念就分析出上帝在现实中必然存在。安瑟莫这个论证被称为「本体论证明」,人们在稍后的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哲学中,也能找到如出一彻的证明。后来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反对这个证明,指出即使人们脑海中有一百塔勒钱币的概念,不等于真的有一百塔勒钱币在口袋。不过康德又未必真的能驳倒安瑟莫,因为钱币的概念和上帝的概念不能同等观之。


虽然阿奎那等神学家试图利用哲学论证上帝存在,但中世纪的神学家坚持哲学只能从服于宗教,尽管如此,神学家们一旦频繁利用哲学为宗教作论证,就会不自觉地抬高或肯定了哲学的地位和作用。阿奎那被公认为理性神学的重要代表,原因是他出色地运用哲学逻辑方法,在《神学大全》中提出了著名的五路论证,亦即从五个方面证明上帝的存在。他先后从运动和变化、动力因、可能和必然性、众事物的真实性等级和世界的目的因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在每个论证的结尾都会说,「这样的一个『不动者』、『第一因』、『完善者』」就是上帝。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提出的人文主义精神,鼓励人们肯定自己的理性和情感的重要性,摆脱禁欲、苦修、默祷等宗教生活。另一方面,马丁.路德的新教改革运动,提倡「因信称义」,认为个人的信心比起外在的仪式和教义更加重要,更能蒙神所悦。路德的「因信称义」主要强调个人的内在精神的转变,这个立场和天主教会的立场「罗马教会之外无救赎」针锋相对,沉重地打击了传统的天主教会。路德的宗教改革使后来的哲学家能够从个体的良心、理性出发,对宗教进行思考,推动了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

 

稍后,欧洲终于迎来了理性主义,标志着哲学初步挣脱教会的掌控,在教会手上争得一片小小的思考空间。虽然这个时期宗教对于哲学家的迫害也很常见,例如,斯宾诺莎因其思想引起教会的不满而被逐出教会。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当他们的思想和宗教教义发生冲突时,往往会宣称自己的哲学和教会是一致的。此外,他们喜爱把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尽管哲学家口中的神和教会的神根本是两码子事,可见这个时期的哲学已具有一定的反叛意识。这个时期出现了以笛卡儿、莱布尼兹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其中,斯宾诺莎明确把自己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神。斯宾诺莎指出从本质上来说,只存在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无所不包,没有甚么东西在神之前和之外,神就是真正的实体,所以整个自然就是神的表现,这个立场被人们称为「泛神论」。

斯宾诺莎否定了犹太基督教尊崇的,具有知、情、意等人格特质的人格神,认为上帝只是理性的必然法则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神秘的实体。因此,在斯宾诺莎看来,按照必然性法则运作的自然,本质上正是神的表现。简言而之,神就是理性,就是整个自然。可以说,当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愈深入时,对神的了解就愈多。总的来说,斯宾诺莎开启了以理性对宗教的对象、现象和思想(例如启示、神迹)进行研究的范例,凡宗教典籍中不合理性的宗教思想、现象,都应该加以批判,斯宾诺莎的宗教思想对后来的德国观念论哲学家谢林、黑格尔影响甚深。

 

宗教哲学正式登场

 

进入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了启蒙运动,哲学家现在敢于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理性,不经他人的指导,把世间上所有事物置于自己的理性法庭下,检验其合理性。最先提出「宗教哲学」,并以此为一门学问进行独立研究的哲学家是康德。康德对于宗教的思考,主要是着眼于宗教能够促进个人的道德完善这个面向。他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稍后发表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明确地规定宗教的本质、作用和范围。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指出,人类一切真实的知识必须始于感官经验。凡超出感官经验的东西,人类不可能对它们形成真实的知识。因此,像「上帝」这个概念,肯定超出了人类的感官经验和思想概念,因此人类不可能对于上帝有任何知识。但康德并没有因此就摒弃了上帝、灵魂这些宗教概念,他转而认为这些概念对于理论认识没有多大的用处,只是一种理想,但它们对人类的道德实践有莫大的帮助。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剔除了意志自由、上帝和灵魂,又在《实践理性批判》把它们复活过来,并当作实践理性的公设来接受,由此规定了宗教的本质在于为道德服务。对于康德而言,上帝存在、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不是理论问题、证明问题,而是道德实践的问题。康德认为道德行为需要人们首先假定意志自由,因为若不是出于我的自由意志所实行的道德行为,都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例如,如果一个人被迫让位给其他人,人们不会认为他是个有道德的人。一方面,人作为一个有限的存在者,很难在此生达到道德的完善,故需要一个无尽的时间进程去趋近;另一方面,好人在此生往往未必有好报,需要假定他在死后仍然以某种形式存在,享受和自己道德相匹配的福报。灵魂不朽的假定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此外,人们也需要上帝存在,上帝作为一位公正的审判者,使好人的德行能够配享相应的幸福。

 

宗教作为哲学的对象

 

康德和斯宾诺莎的理性主义开启了后来的德国观念论(German idealism)思潮,和康德一样,德国观念论的哲学家们,对宗教亦给予了充分关注,甚至反过来把宗教当作哲学的其中一个研究对象。宗教哲学是黑格尔(G. W. F. Hegel)整个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在他的诸多著作中,黑格尔分别论述了宗教哲学的对象、研究方法、内容及分析了宗教哲学与哲学和神学的关系。黑格尔指出,宗教哲学的对象是上帝,是以理性为方法对上帝这个绝对理念进行研究。在内容上,宗教哲学研究上帝的诸种内在规定,例如上帝包含有限与无限等规定于自身内。黑格尔认为宗教哲学是精神哲学的其中一部分,所以宗教哲学是哲学思辩的其中一个环节。最后黑格尔指出宗教哲学不同于神学,如果神学只是一些宗教教义的简单外在列举与汇集,则这种神学尚不得称为科学,亦即真正的知识。黑格尔认为若果对神学所研究的教义思想作出理性反思,指出教义思想之间变化和过渡的必然关系,则神学就上升为真正的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人们利用理性,对宗教进行反思的学问,反思的角度可以很多,而且各不相同。十九世纪以后,欧洲各国经济普遍急速发展,不少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例如、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等。随着经济急速发展,世俗化成为一股潮流,所以研究宗教哲学的人也不一定具有宗教信仰。不同学科的出现,为宗教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和思想资源。在社会学方面,马克思指出,宗教现象是相应于一定的经济生产条件和生产关系而出现的文化形态,宗教是现世在经济上被压迫的人们用来止痛的鸦片,故宗教里的苦难实即现世的苦难。另一方面,也有人由心理学的角度从事宗教哲学的研究,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他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肯定了宗教具有一定的价值,如果一个宗教能够帮助人们,人们有权利把宗教补充到生活中去。另外,詹姆士亦对人们的各种神秘的宗教经验,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德国宗教哲学家鲁道夫.奥托(Rudolf Otto)利用现象学,细腻地描述了人们在遭遇宗教体验时的独特心理感受和状态,这是一种既敬畏、颤栗又向往的感受。

 

现今的状况

 

到了二十世纪,宗教哲学在世界上不同院校大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在学院以外,人们也大多将宗教哲学视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随着全球化,各地的文化交往活动日趋频繁。有人认为宗教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基督宗教外,也应该包括其他宗教。因此,基督宗教思想、犹太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婆罗门教思想的研究,也被归入宗教哲学的范围。人们亦开始关心宗教之间的互动,如冲突,合作及兼容等,著名的宗教哲学家约翰.希克(John Hick)致力于宗教多元论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如此,当代仍有不少宗教哲学家探讨较为经典的宗教哲学问题,例如英国宗教哲学家理察.斯温伯尔尼(Richard Swinburne)即主张理性与信仰二者并无冲突,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及逻辑为上帝存在作出证明。可以说,在当代仍有不少宗教哲学家致力于宗教哲学的思想研究,令宗教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日趋兴盛。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