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6期 导读及摘要

2016-12-16 中国知网



导读

本期专题为“神经调控专题”,并邀请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张世忠教授对《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一文点评。


神经调控专题


1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定位中的作用(徐欣,凌至培,余新光,潘隆盛,崔志强,毛之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71745);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Z151100004015219)

作者单位:100853 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凌至培

【摘要】 目的:丘脑底核(STN)是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的主要靶点,使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准确地发现STN的感觉运动区,提高治疗精准度,提高DBS治疗效果;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和风险目前介绍的比较少。现通过10例帕金森病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探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精准定位作用与风险。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10例帕金森病患者在STN-DBS手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4~5个通道),同步使用评分法记录,结合宏电极刺激结果,选择最终置入刺激电极的通道,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不同,测量通道的长度。结果:不同的通道显示了不同的神经元放电模式以及其放电的强度与长度。比较最后电极植入通道与术前的预设中心靶点显示:左侧STN:放置中心位置 6例,非中心4例,其中前方2例,外侧1例,内侧1例;右侧STN:中心位置5例,非中心5例,其中外侧4例,内侧1例, STN感觉运动区的通道长度:左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 长度为(4.85±1)mm (3~6 mm),右侧STN感觉运动区信号长度为(4.83±0.7)mm (4~6 mm)。 10例患者手术中未见出血并发症。结论:10例患者中选择预设靶点即中心靶点的比例只有50%~60%,有40%~50%的患者最终放置植入电极的位置与预设的靶点不同。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覆盖整个STN,通过记录其电信号并分析比较,可以准确显示出STN的运动区域,选择最佳的通道植入电极,提高DBS治疗的效果;未见明显的出血并发症。因此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是DBS手术中一种可以提高精准定位,同时也非常安全有效监测的方法。 

【专家点评】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张建国教授:微电极记录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靶点定位中的作用和价值已经得到公认,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即使欧美运动障碍疾病中心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且多采用前中后三通道居多;文献报道四通道以上的术后并发症明显高于三通道以下的,且有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增加出血的风险以及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

毫无疑问,多通道微电极记录可以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度,值得借鉴;本文的结果和文献报道也说明这一点,多通道结合术中运动诱发试验可以明确最佳针道,从而提高手术疗效。本文采用4~5通道微电极记录STNDBS治疗帕金森病,其中有一半的通道选择非中心通道,表明了多通道记录的价值,结果显示术后效果好且没有出血等并发症,这与术前设计路径和病例数较少可能有一定关系。

大多数中心采用的单通道记录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准确的更换针道更能显示术者丰富的经验,文献报道更换率为20%~40%左右,因此每个中心可以根据多种因素灵活掌握来选择单通道或多通道,毕竟殊途同归。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张世忠教授:

丘脑底核深部脑刺激术(STN-DBS)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研究表明,STN-DBS不仅在改善患者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方面的长期效应显著,对一些非运动症状如疼痛、焦虑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已有多项研究证实,DBS术中将电极植入STN的感觉-运动区其术后临床效果最佳,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术中精确、有效的确定STN感觉-运动区则显得尤为重要。

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是功能上确认核团性质的“金标准”,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电极根数≥3)相比单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电极根数=1)而言,不仅可根据术中记录到的神经元放电情况对不同核团进行初步判定,而且还能对同一核团的不同亚区进行功能鉴定,从而可根据不同微电极记录神经元放电的情况选择最佳植入针道进而最终完成颅内电极的植入,实现DBS效应最优化。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中心采用的是单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确认核团位置,而国际大型 DBS 植入中心则多采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国内相关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回顾性分析10例帕金森病患者术中应用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的情况,通过比较术前预设的放置靶点与最终放置靶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多通道微电极记录技术在确认STN感觉运动区概率及选择最佳植入针道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未见出血等并发症,这对DBS术中精准电极植入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


2微电极记录与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对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最佳刺激治疗位置的研究(郭松,庄平,李建宇,张宇清,李勇杰)

作者单位:10005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市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李勇杰

【摘要】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最佳刺激靶点的位置。方法:40例PD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术中通过微电极记录采集神经元电活动,埋置脑深部电刺激器,术后复查电极位置,通过影像资料和电生理数据,确定电极尖端坐标,并计算电极各触点坐标,以及电极针道中STN上下边界和中心点的坐标。结果:最佳刺激触点中心坐标的平均位置与STN上边界坐标的平均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N上边界区域为DBS治疗PD的最佳刺激位置。


3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256)

作者单位:10053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北京市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李勇杰

【摘要】 目的: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 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4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附25例报告)(林久銮,孙朝晖,张冰清,王海祥,宋宪成,刘一鸥,丰倩,徐成伟,柏建军,周文静)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 720704);清华大学自主项目(2015THJ01)

作者单位:100040,北京,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

通讯作者:周文静

【摘要】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刺激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术后程控及疗效。方法:2009年11月~2016年7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对2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行迷走神经刺激术,术后给予程控管理控制癫痫发作;并通过随访回顾性分析术后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患者4个月~7年,其中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达McHugh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Ⅳ级1例、Ⅴ级2例。手术前后癫痫发作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迷走神经刺激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其治疗效果可以随着参数的调整和时间延长而增强,并可以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行为和生活质量。


5脑室线性结构变化与严重意识障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陶庆霞,杨艺,何江弘,夏小雨,张昊驹,王植海,孙恺,王勇,王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600919);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项目(71643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11HM061)

作者单位:261053潍坊,潍坊医学院(陶庆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杨艺,何江弘,夏小雨,张昊驹,孙恺);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植海);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王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翀)

通讯作者:王翀

【摘要】 目的:评价脑室线性结构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的20例DOC患者,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CRS-R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UWS)和微意识状态组(MCS)。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MRI T1图像的结果,测量数据并探索这些测量指标与CRS-R 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WS组和MCS组的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除Evans值外其余各指标在UWS组和MCS组之间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与CRS-R评分呈负相关,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相反。结论:脑室线性结构测量可以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


论著


6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临床经验(江伟,左威,王鹏,曾文,李维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1501047)

作者单位:710038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李维新

【摘要】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7FRK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金戈,石琼,张道为,王军,蔡畅,宋旭,周秀萍,于如同)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编号81272777,81372699,81472345,81402046)

作者单位:221000 徐州,徐州医学院研究生院(金戈,张道为,王军,蔡畅);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所(石琼,周秀萍,于如同);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石琼,宋旭,于如同)

通讯作者:于如同

【摘要】 目的:研究FRK是否通过抑制ERK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方法:应用PolyJet-TM将FRK质粒转染入脑胶质瘤U251细胞中,Western blot(WB)检测转染效率及PERK、ERK蛋白水平的变化,EDU实验观察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用ERK抑制剂PD98059处理U251细胞,WB检测细胞中FRK、P-ERK、ERK的蛋白水平,EDU实验检测脑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WB检测显示FRK质粒转染成功,过表达FRK使U251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过表达FRK降低了P-ERK的蛋白水平,但对ERK总蛋白水平无影响。与对照组相比,ERK抑制剂PD98059组P-ERK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但对FRK的蛋白水平无明显影响。ERK抑制剂PD98059处理后,脑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结论:FRK可以通过抑制ERK的活性,从而降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8复合手术室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运用(曾春,张施远,蒋永明)

基金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课题(140106)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张施远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造影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使用了术中脑血管造影技术(iDSA)辅助进行动脉瘤瘤颈夹闭。结果:所有患者的动脉瘤均得到妥善处理。有3例患者因iDSA发现瘤颈残留而重新夹闭;1例患者因iDSA发现分支血管误夹而重新夹闭;1例患者因术中未能完全夹闭瘤颈而二期行介入栓塞术。结论:iDSA能够准确判断瘤颈是否完全夹闭,以及是否误夹分支血管。复合手术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脑血管手术;对于脑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行的,以及疗效确切的治疗策略。


9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和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的再手术治疗(梁维邦,徐武,陆天宇,戴宇翔)

基金项目:南京市卫生局科研课题(LB304-2)

作者单位:210008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或无效病例再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对32例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并再次行手术治疗。分析术后复发的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的疗效。结果:再次手术后31例患者治愈,其中28例患者即刻恢复,3例患者延迟恢复;1例患者抽搐未消失。术后早期出现面肌瘫痪者9例、耳鸣5例,2个月内均恢复,1例患者发生永久性听力障碍。术中见,首次手术放置的Teflon棉巨大致密,直接压迫面神经根部17例;责任血管遗漏4例;减压不充分11例。结论:再次手术前对复发病例进行安全性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再次手术是可行的;再次手术的疗效确切,但手术难度较大。责任血管的遗漏及减压不当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


10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成人烟雾病(蔡瑜,顾威庭,李锋,贾丕丰,赵卫国)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201640292)

作者单位:201801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神经外科(蔡瑜,顾威庭,李锋,贾丕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蔡瑜,赵卫国)

通讯作者:赵卫国

【摘要】 目的:探讨脑-硬脑膜-血管融合术(EDAS)治疗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25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岁。以缺血为首发症状者19例,出血为首发症状者6例。根据Suzuki分型标准,Ⅲ期14例,Ⅳ期8例,Ⅴ期3例。术前常规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所有病例均接受EDAS手术。术后6个月复查DSA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25例患者,行左侧EDAS手术9例,右侧EDAS手术16例。术后6个月复查,再次接受对侧EDAS手术3例。(1)新生血管生长:术后6个月DSA复查,25例患者中血管重建有效率为85.7%。(2)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复查,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对25例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脑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P<0.05),脑出血组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P>0.05)。25例患者平均随访3.2年,1例缺血患者术后有短暂脑缺血发作,未伴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脑出血患者未有再出血发生。结论:EDAS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对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有一定的疗效。


11高血糖对脑挫裂伤进展恶化和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曹德茂,朱劲龙,武永康,齐文涛,王友伟,彭爱军)

作者单位:225000扬州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武永康

【摘要】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进展及预后与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126例脑脑挫裂伤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升高组及血糖正常组,分别于伤后6 h内及24 h内行头颅CT检查,观察CT变化及预后,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脑挫裂伤进展程度,以及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高血糖明显加剧脑挫裂伤的进展,加重脑挫裂伤损伤患者的预后。监测血糖有助于临床对进展型脑挫裂伤病情的评估,及时反映病情进展,进而指导治疗和对预后的预测。


12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张列祥,郑晶,陆海,高行德,周威,丁宇,牛晓旺,刘景德,李建,姜宁)

作者单位:223800 宿迁,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郑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及头颅CT或MRI的特征性表现。患者早期行CTA或DSA检查,早期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结果:9例患者的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前动脉分支,7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之前行手术治疗,2例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手术治疗。随访12个月,7例患者GOS评分5分,1例患者GOS评分4分,1例患者GOS评分3分。术后复查CTA,均无复发。结论:对于高度怀疑创伤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的患者,应早期行CTA或DSA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手术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方法。


13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基底动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王文明,刘华,杨鉴,王中)

基金项目:苏州市2014年度科技发展计划(应用基础研究医疗卫生[第二批])项目(SYSD2014023)

作者单位:215300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文明,刘华,杨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王中)

通讯作者:王中

【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血管壁的表达及关系。方法:将30只大鼠按照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的1 d、3 d、5 d、7 d、14 d将大鼠处死,取出基底动脉制作石蜡切片在光镜下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基底动脉血管壁PDGF的表达水平。 结果:模型组中PDGF在基底动脉血管壁上的表达,3 d和5 d组最明显,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变化是一致的。结论: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能够成功的模拟SAH后CVS的发生。PDGF参与了SAH后CVS的过程,并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14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陈寒春,王之敏,万意,杨德宝)

基金项目:苏州市临床重点病种诊疗技术专项(LCZX201322) 

作者单位:215021苏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王之敏

【摘要】 目的:探讨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多模式影像学方法诊断,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2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例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经DSA确诊,并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成功阻断瘘口后引流静脉。结论:寰枕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多模态影像、尤其是DSA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开颅手术切断瘘口后引流静脉是相对安全、有较高病灶闭塞率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5Ommaya储液囊在脑肿瘤并发脑积水中的应用(魏文锋,袁雪松,卞晓星,刘平,张敬)

作者单位:213002常州,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袁雪松

【摘要】目的:探讨Ommaya储液囊在脑肿瘤并发脑积水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例颅内肿瘤并发脑积水患者,应用Ommaya储液囊治疗。结果:1例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2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结论:Ommaya储液囊在脑肿瘤并发脑积水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临床安全性可靠。


16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术式选择(宋昭,刘如恩, 夏小雨, 李荣刚)

作者单位:518000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宋昭);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刘如恩);北京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夏小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李荣刚)

通讯作者:刘如恩

【摘要】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3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患者术中有明确的血管压迫,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手术;6例患者血管压迫不明显,行MVD+三叉神经梳理术(TNC);3例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离断术(PSR),1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对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31例行MVD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立即完全缓解26例,延迟缓解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6例行MVD+TNC的患者和3例行PSR手术的患者术后疼痛均立即缓解。结论:为提高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应根据术中不同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于老年人及不能耐受第二次手术的患者,更应积极行PSR手术。


17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杨佳强,张钺,余胜坤)

作者单位:211102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余胜坤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小脑出血显微手术的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 ~ 2014 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6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行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其中9例患者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后死亡2例,1例患者因再出血脑干功能衰竭,另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成功随访19 例患者,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评估患者的功能恢复,其中Ⅰ级9例、Ⅱ级6 例、Ⅲ级2 例、Ⅳ级1 例、Ⅴ级1例。结论:及时手术清除小脑血肿及后颅窝减压是治疗高血压小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18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及DTI技术应用初探(左常阳,张卫,金浩,柴学)

基金项目: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面上项目(2012NJMU106)

作者单位:215200苏州,南通大学附属吴江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左常阳,张卫,金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医学影像科(柴学)

通讯作者:柴学

【摘要】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方面的优势;并初步探讨DTI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入院后6 h内行小骨窗微创治疗,与同时期行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第1 d、第7 d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通过锥体束损伤情况评估患者肢体功能预后。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小骨窗微创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后再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在70%以上。术后1个月行DTI锥体束成像显示锥体束均存在不同程度损伤。6例患者以锥体束受压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明显改善;24例患者锥体束受压、破坏同时存在,术后肢体功能有所改善;5例患者以锥体束破坏为主,术后肢体功能无改善。结论:小骨窗微创治疗与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可以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手术效果满意。DTI技术能够形象直观地显示锥体束损伤情况,对肢体功能预后进行评估。


综述


19侵略性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宁威海, 张宏伟)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KZ201510025030)

作者单位:10009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张宏伟


20微透析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应用(代俊喜,楚胜华,马延斌)

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研究基金(YG2015MS 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基金项目(syz2015-15)

作者单位:201900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马延斌


21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发生机制及实验性治疗研究进展(张光绪,马骏,王成斌,鲁虎臣)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张光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马骏,鲁虎臣);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王成斌)

通讯作者:马骏


22MicroRNAs调节垂体腺瘤细胞周期的研究进展(杨子江,张婷,高恒)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BK2011188);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KF200967)

作者单位: 226000 南通大学医学院(杨子江);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张婷),神经外科(高恒)

通讯作者:高恒,张婷


病例报告


23低压性脑积水1例并文献复习(顾庆丰,朱为民)
作者单位:226100 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敬请关注2016年10月出版的《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第6期,电子版原文可登陆本刊网站http://lcsjwk.c-nbh.com(原网址www.lcsjwk.com 2016年底关闭)、公众微信号和中国知网浏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