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北年俗:团年饭前先上坟,不吃鱼糕不过年|年俗No.8【距离春节还有18天】

2016-01-20 优才教育研究院 优才成长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有民谣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除脏迹;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不管在物资短缺年代还是经济发达时期,从来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龙凤呈祥、高跷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在浓郁的荆风楚韵中,那些最古老而淳朴的湖北年俗,让人大开眼界!


送灯盏是指送劳苦功高的灶王爷,他老人家也要回天庭和家人团聚,看来呀这过年连神仙也不能免俗。




剔鱼刺是指做鱼丸,作为千湖之省,老家湖多鱼多,人也嗜鱼,平时婚丧嫁娶大晏小席上鱼丸就是必不可少的特色菜,到了大年三十的团圆桌上其重要性就更不待言了,年年有“鱼”嘛!可惜现在什么都机械化了,原汁原味的农家鱼丸已成了稀有之物。




敲大鼓是指过了二十五就可以把各种响器拿出来,这其实主要是指从前的乡下艺人利用过年人们图大吉大利心理,走家串户吹拉弹唱讨利是,如今赚钱的门路多了,讨利是的人也少了,更多的倒是自娱自乐或者众娱众乐。




二十六和二十八是宰牲的日子,但忌说“宰”,而要说“福”,为的是讨一个好口彩。


除脏迹就是大扫除了,二十七主要是清理厨房,因为厨房天天都要生火做饭,清扫得太早了,烟熏火燎的,等不到春节就又脏了。


最后一句话是说到了二十九,家家户户所有的年货都准备好了,一家人团团圆圆就等着除旧岁迎新年。


“谈年饭”边吃边聊迎新年

  武汉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明末清初由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地)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习俗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除了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过小年时要请灶神,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等到了年三十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上一顿丰盛的“谈年饭”(如今多称为“团年饭”)。




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还得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表祝福。




在汉正街,一到除夕,孩子们就真的一夜不睡,结伴出行守夜。那时候又没有电视看,没有太多娱乐活动,孩子们就一个兜里揣鞭炮,一个兜里揣麻糖,一晚上从江汉路走到六渡桥再走到江边……直到天亮才转回家。




除夕夜漫山遍野“点坟灯”

  在湖北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不过,这种风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最让人难忘的,是“上坟灯”的经历,第一次参观就会被深深震撼。刚开始,坟地里还瘆得慌,不到一会,漫山遍野都点起了温暖的烛火,一直燃到天亮,景象犹如万家灯火,蔚为壮观。



很多湖北人,特别是荆州等地江汉平原的游子,无论在哪里,都会过年回到农村老家,初一、十五给故去的人们上坟灯,只为缅怀先人,只为感受这份神圣。有些人家还会在进门走道两边点满蜡烛,照亮“先人”回家的路。




十五晚“赶毛狗”唱“灯歌”

“耍毛狗,耍毛狗,耍到你家灶门口……”在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毛狗就是狐狸。它原来和人是朋友,但却常偷鸡吃。激怒人类放火烧了它的老窝。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烧草竹赶毛狗的风俗。”吴志坚介绍,“赶毛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据说,只有赶走了毛狗才会六畜平安,田地不长杂草。




而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正月十五晚,还有唱“灯歌”的风俗。那种民间的表演跟舞台上完全是两回事,一到十五的晚上,当地农民就会组成几十人的队伍,高举着扎成龙形的花灯,走街串巷,经过谁家门口,谁家就放鞭炮,特热闹。如果队伍停在了谁家门口,就会开始唱“灯歌”,周围会唱的人都会跟着唱……要听地道的灯歌,就得到当地农村去,那种原始、淳朴而不花哨的表演才最动人。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柏杨一带,距今有上百年历史。利川灯歌中的众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有记载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喜庆集会、玩龙船时都要唱灯歌,现在知名的“龙船调”前身就是利川灯歌。目前,《利川灯歌》已经成功进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最味觉:红安过半年赶臭肉


出嫁的姑娘午时带着女婿,孩子回娘家吃年饭,叫做赶臭肉,因为之前的时辰,糊口前提不是很好,再加上阿谁时辰也不象此刻如许便利,所以家里的肉都是头一天买的,七月份又是很热的,放了一个晚上的肉天然就有点味道了。有的出嫁姑娘是在头一天就买好肉,带上礼品,就到娘家吃饭,因为一号此日本身婆家也要过年的。


最古老:男人要将水缸挑满


除夕这天,男人还要将水缸挑满,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要在之前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喜事一起来”。




最着急:提前一天过年


湖北恩施土家人过年比汉族提前一天,称为过“赶年”。据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鄂西土司奉调沿海抗倭。在年底的一次战斗中,土家勇士为防敌人乘过年偷袭,便提前一天过年,以后渐成习俗。土家人过年时,堂屋用青布遮盖,祭祀的饭上放着腊肉、糍粑,上插松枝、梅花,并放一小竹篓子,内装筷子。据说青布表示军营,筷子表示箭,意味着过年也要防止敌人偷袭。有的人家过年后,全家老小背上衣服、被子等物,满山坡奔跑、躲藏。


大年三十,这一天的热闹劲儿就不用细说了,有意思的是,按风俗,出嫁的女儿可以回家吃团圆饭但不能留在家中守岁,所以老家的团圆饭是中午吃的(吃之前要先祭祀先人),以便女儿吃完饭后回婆家,可女婿和外甥却可以光明正大地留下来!真个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旧俗里新年头三天不能煮生米和生水。除夕下午主妇们就忙着煮饭,男人们则负责烧水。这个风俗是我最不敢苟同的,大过年的却只能吃剩饭,也未免太煞风景了。




大年初一的春节,谓之“出地方”。男人们以前是拎点礼物去族中尊长家敬敬长辈,或者左邻右舍互相叙叙旧情,交交新谊,现在则流行去村干部或者比较有威势的人家里,套句时髦的话儿,公关,不知这是社会的进步呢还是退步。主妇们则主要是上庙里进香抽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合家平安财源茂盛,年轻人则成群结队在一起唱歌跳舞,尽情地挥洒他们的活力与激情。新年第一天的生活原则是东西不能往外拿,即使是垃圾也只能堆在墙角不能扫地出门,以免将一年的运势都给冲跑了。




初二是给用来“故”人拜年的。头年有人过世的人家这一天就要大摆宴席广延亲朋,谓之“清香”。


初三才是大拜年的日子,一般是按亲疏远近来安排拜年的顺序,基本上是先丈母娘家然后外婆家再到姑姨表亲,但一般应在初六之前完成,去得太迟了人家就会觉得受了冷落,常常因此影响两家的关系。如果亲戚中有人家一直没有来拜年,那就意味着他要与你断绝往来了!




记忆中过年最大的热闹是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一段。到了初八,各村各寨的舞龙队舞狮队莲船队河蚌队等等业余文艺团体便开始浓妆淡抹粉墨登场。习惯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男女老少们趁着这难得的闲暇时光可着劲儿在父老乡亲面前露脸。这边厢,庄稼汉子棒小伙们举着龙灯拥着狮子走村串寨,仿佛身上有使不完的劲,每到一处,腾挪跳跃,上窜下跳,前滚后翻,耍尽十八般武艺七十二种变化。那边厢,大姑娘小媳妇们也不甘示弱,莲船队左摇右晃,俏丽的采菱妹莲步轻移花枝乱颤;河蚌队开开合合,泼辣的船家女前冲后突撵着人儿转;此外还有踩高桥打竹马,都是一些饶有情趣又不需太大耗费的民俗活动,真个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惜如今青壮年们大多外出打工,这些乐事儿已是日渐萧条了。




“过了正月半,各人找事干”,过了元宵节年才算过完了。于是,大街小巷田边地头便又响起了“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本文来源于网络)


扩展阅读(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阅读)

福建年俗:添旺过火群,爱拼才会赢|年俗No.7

湖南年俗:过赶年、过苗年、过侗年、踩歌堂|年俗No.6

广西年俗:舞鸡、舞牛、打扁担|年俗No.5

河南年俗: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年俗No.4

东北年俗:浓浓的年味儿,真正儿的乡情|年俗No.3

陕北年俗:串枣牌、打醋炭、问强健、跳秧歌|年俗No.2

北京人过年“有讲究”!北京年俗全攻略|年俗No.1


长按,识别二维码

自动获取每日资讯


优才成长  发起人

王利群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优才成长     编辑

Aaron  微信

欢迎添加好友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