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电影摄影都很少用变焦推拉

摄像人网 摄像人网 2018-08-18

变焦是焦距的光学变化,它能够实现画面的放大或缩小而并不改变摄影机的位置。虽然变焦推近或拉远是你在家用摄像机上使用的第一个功能,但它却是电影业中始终难以被广泛接受的手法之一。

有趣的是,变焦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它开创于19世纪末,并且该手法在早期电影历史上更为突出。1927年的电影《翼》(Wings)是变焦手法首次用于商业电影的里程碑,该片还获得了首届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大奖。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近或拉远在故事片中变得非常少见,摄影师也更偏向于使用定焦镜头组来完成拍摄,这一习惯保持至今并影响了电视广告等其他影视拍摄行业。甚至一些行业摄影师哪怕手头只有变焦镜头,也会在常用焦段上贴标签来当定焦镜头用(可见使用变焦镜头和使用变焦推拉手法是两回事)。为什么电影人就那么不待见变焦推拉的手法呢?


一个关键词:沉浸感。


任何电影人的最终目标都是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之中。无论是服装、场景、还是照明,根本目的都是帮助观众在电影的世界中忘掉自我。


当有任何打破“第四面墙”的状况出现——无论是演员无意中瞟一眼镜头、或者有工作人员穿帮——都会导致电影世界的幻觉崩溃,让观众从故事中脱离出去。当然,除非导演设计的直接对观众说话,那是一种讲故事的技术。电影业认为,使用变焦镜头也是一种打断沉浸感的行为,因为变焦是镜头或摄影机资深的机械功能,它会引起观众对电影制作过程的留意。

电影制作人主要的工作都是隐形的,而摄影机则应该是观众的眼睛,需要在无干扰的情况下看清故事的展开。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对摄影机稳定器如此趋之若鹜,就是因为正常叙述情况下晃动和抖动是第一干扰。然而作为观众的眼睛,摄影机只能做出眼睛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左右环顾(左右摇摄),也可以抬头看看即将到来的乌云(仰摄),或者走向或跟随一个人(轨道/斯坦尼康),如果一个朋友向我展示他的新手机,我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手机上(插入特写镜头)……但我不能做的是站在原地,用眼睛放大对象(变焦)。

与跟踪镜头(轨道/斯坦尼康)相比,变焦推拉的镜头在影响观众情感感受方面也存在不足。当使用跟踪镜头时,因为摄影机位置改变产生的是“真”的空间变换,我们感受到的是距离的变化,当我靠近一个人(角色),如果他是一位绅士,我在运动期间会感到很放松。而如果角色是一个负面人物,比如一位连环杀手,我们会感到不适和紧张。但是,当我们使用变焦推近,它只是简单地放大了画面的一部分,它没有产生“真”的空间变换,我们就不会感觉到真正物理接近那样强烈的情绪反馈。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虽然两者的构图相同,但你仍旧能够明显得感觉出远近关系。

一个镜头是从几米之外推近,另一个镜头是通过向前的轨道运动接近并停在角色的面前——显然你的情感感受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人宁愿用轨道而不去用变焦。

当然,故事片对沉浸感的要求决定了以上这些观点。在新闻、纪录片或体育现场,我们更关注的是现实的细节,摄影机本来就是扮演着第三方讲述者,在这些领域变焦推拉就被广泛的应用了。


那么,现在的电影人怎样使用变焦推拉的呢?


现如今,电影制作在使用变焦推拉上仍旧十分谨慎。而即使使用推拉,摄影组也试图尽可能地掩盖变焦的影响。有人说,隐形变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电影摄影师通常通过在变焦的同时移动、或让演员穿过镜头来掩盖变焦效果。

这种类型的变焦推拉可能会很慢,同时画面非常稳定,几乎不可察觉,但它会让你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中的一些特定位置上。下面的例子来自于热门美剧《西部世界》的第三集,这个镜头虽然只有3秒钟,但却是一个对观众来说不易主观察觉的隐形变焦:

(请在Wi-Fi下观看,以免流量过度消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79pf8em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另一方面,变焦拍摄在当今还成为了一种向上世纪60到70年代经典电影的致敬手法,变成了一种怀旧的象征。最后附上电影中变焦推拉片段集锦:

(请在Wi-Fi下观看,以免流量过度消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379364oug&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通过右下角【写留言】与大家交流。


相关文章:


版权说明:

本微信号每天推送文章,除特别标明来源外,均为摄像人网独家稿件,喜欢本文可分享至朋友圈。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公众号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参阅:抄袭行为会有什么后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