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款相机好不好,拿去南极拍100天试试

摄像人网 2020-09-02

关注并标星摄像人网

有器材也有技术 有视野也有深度



当你要在南极拍摄,并且预算有限,人员也有限的时候,该怎样选择器材呢?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在南极用S1H进行拍摄的导演崔立刚,听听他对这台机器在南极拍摄中的表现怎么评价,以及对在南极等极端条件下作业的同行有什么建议。



崔立刚

英国卡迪夫大学国际新闻-纪录片专业硕士,就职于五洲传播中心期间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过《京沪高铁》、《虹桥交通枢纽》、《筑造北京城》、作为制作人与美国AETN合作《外滩变奏曲》、《高空王子阿地力》等


导演作品:

  • 中央九套 《美丽乡村-水之乡》

  • 中央九套 《美丽乡村-草之源》

  • 中央十套 《藏地藏味》等


摄影师工作参与作品:

  • 美国历史频道  《神勇突击队》

  • 美国探索频道  《莞香》

  •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佳节-celebration nation》

  • 美国探索频道 《大道本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中央电视台4套《本草中国第二季》

  • 中央电视台9套 《万物滋养》

  • 中央电视台10套 《藏地藏味》

  • 中央电视台10套 《黑颈鹤的故事》

  • 中央电视台9套 《家园-生态化的中国》

  • 新疆博州宣传纪录片

  • 央广视讯 《万里茶路》

  • 中国日报 《改革开放四十年》




01

您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带S1H去南极拍摄?

有没有做过测试?


我记得S1H是在去年差不多9月上市的,我当时有一个去南极的100天的拍摄任务,10月8日出发。在将近十年前我就开始使用松下的GH2,那时大家还在用5D。那个年代GH2就有很好的锐度,之后我又买过GH4,对松下的机器一直比较熟悉,也对它的菜单,操作的便利性和各方面都比较了解。当S1H出来后,因为它首先是全画幅的机器,再加上又是专门为视频拍摄优化型号的,所以我非常希望带它到南极去拍摄。



就在10月1日,去南极之前,刚好桂林有一个拍摄,正好提前试了一下这个机器。我是带着S1H和EVA1一起去的,S1H作为EVA1的辅机,当时的感觉就是,它的低照度特别好,这一点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和EVA1同时在一个农户的房间里拍摄,光线比较暗,EVA1也是双原生ISO并且高感也很好,但在这个场景中S1H提供了更好的,更纯净的画面。还有一段就是在户外的一个场景里,有灯笼,很黑很暗。我后来回去看,这天晚上S1H的素材让我非常惊讶,因为它的低照度超乎了我的想象,每个人都有一个预期吧,但确实它超过了我的预期。


02

南极的极端环境,会是一个什么情况?

比如低温、大风雪,昼夜温差等等这些极端天气? 


我们去的时候南极是夏天,所以说它的气温其实并没有达到大家想象的到零下40摄氏度,一般也就是在零下10至零下20摄氏度不到的一个温度。经常会有风雪,昼夜的温差变化其实不大,因为在这个季节它处于极昼当中,就是没有夜晚,全都是白天。晚上就是看起来像是傍晚时分,但天是一直黑不下去的,所以这个季节的整体气温变化不是特别大。

  

03

南极白天的大光比情况是不是也比较普遍?

S1H表现怎么样?

是否用了Log? 


南极大陆上面都是固原冰,然后还有冰盖,几乎都是白色的。我们在拍摄过程当中一直都是用Log的,主要就是为了后期的校色。在整体大光比的环境下,它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毕竟有十四挡以上的宽容度,在处理复杂的大光比方面,它还是相对游刃有余的。



04

S1H的画质怎么样?

防抖效果和双原生ISO在拍摄过程中是否用的得心应手?

S1H的电池续航怎么样?


S1H画面的锐度是非常高的。本身我还是F55的用户,我自己以前经常用F55跟EVA1一起拍片子,作为AB机来搭配,我发现EVA1的锐度就已经足够好了。而在S1H上面,用肉眼就能感觉比EVA1更锐一些。但是相应的问题也会出来,就是显得更数码一些,灰度相比EVA1也稍微差了一点点,需要加一些灰片。


防抖效果其实是我们非常重视和在意的一个技术,因为我们大部分情况下采用手持拍摄,在整个的纪录片拍摄当中,防抖给我们非常大的帮助,这点我在EVA1上就有非常明显的一个感受。F55没有防抖,几乎在很多手持的画面当中抖动会是非常严重的,但是EVA1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防抖,S1H也提供了同样类似的防抖功能。机内防抖在手持拍摄中提供了非常好的帮助,比如我们在摇动的船上进行了拍摄,在后期回放素材时,就发现大部分的画面移动都非常的平顺。

 

手持拍摄,无稳定器,配合防抖效果拍摄,手动对焦


S1H的双原生ISO也非常好,它的表现有的时候甚至感觉超过了人眼,我有一个拍摄场景是在驾驶舱,外面都是冰,船的探照灯打到了冰上面,这个冰上又覆盖着白色的雪,这就产生了一点点的反光。我刚开始用的是Log模式,后来换成了电影模式,让颜色对比度更强烈一些,最终这个画面非常的漂亮,非常的有质感。

 

当时驾驶舱外面的视野在肉眼看来非常暗,但是之后看素材,是一个很明亮很有层次的画面


关于S1H的电池,我当时买了六块电池,就是考虑到因为天气寒冷,担心在拍摄过程中可能不够用,但是其实用不了这样多,每天用到三块或四块就差不多了,相机的整体续航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05

小巧轻便性,在拍摄中有没有带来什么优势?


这个小巧便捷性当然是微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尤其S1H。我在上三角架拍摄的时候加了一个SmallHD的高亮小监视器,但是在平时拍摄时为了减负,只用一个Peak design的非常好用的肩带扣在脖子上,尽量保持稳定感,这样就提供了在比较狭小空间和一些特殊环境下的一种拍摄。



06

您用的什么格式拍摄?

后期处理过程中感觉和以往的其他机器相比

有什么不同吗?


我这次大部分时间拍摄都是用10bit 422 150M码流,当风景特别好的时候,我会用400M码流,我专门带了一个比较好一点的高速SD卡,能够允许我用400MB/s拍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用S1H跟F55和EVA1比,S1H整体的锐度已经是旗鼓相当,甚至是更高一点了。可能唯一的小小的缺点,就是它跟另外这两台机器比较,数码感还会稍微强了一点点。还有就是当我用的这个版本可能还没有升级,希望未来松下更新固件版本以后,在蓝色溢出的方面能实现好的控制,因为我在拍摄上货卸货的时候,蓝色塑料的部分在后期调色时会发现有小小的高光溢出。


07

您对S1H还有什么其他的期待,或者说改进?


我对S1H最大的期待,应该就是灰片了。既然机器已经做得这么大,这么重,再加一点点灰片,其实也没问题。因为我记得Z Cam F6这个机器的侧口有一个叫做end的一个东西,可以通过后期加,不过现在大陆市场还没有上,但是它有这个概念在里头。其实这个灰片特别重要。因为我这些年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在使用外置灰片一般都是Tiffen和Singh-Ray这些比较好的牌子,但是发现不管是哪一家的摄像机仍然会有明显的偏色现象。这就是我希望有一个内置灰片的一个原因。如果没有灰片,我们一般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快门速调得非常高,这会影响拍摄的效果。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灰片尤其重要!我们一直也希望未来的各种机型都有灰片,像ALEXA MINI,不管是老的还是现在的LF,现在都已经有灰片了,包括AMIRA,铁头也给RED做了一个内置可以装灰片的附件。而纪录片毕竟不像大型电影拍摄,他们有一大堆工作人员去负责上遮光斗、上各种灰片,我们各个方面的人员是非常少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我们更希望机器有这种功能,用最简单和方便的方式让我们实现更好的拍摄。


08

对摄像工作者去南极这种极端环境拍摄的建议?


对于南极拍摄来讲,这种拍摄机会属于可遇不可求,我也是碰到一个非常意外的机会。如果大家真的有机会去这样的地方拍摄,就器材上来讲,我觉得应该尽量带一些比较小巧的设备。我们最早在看一些相关的资料作为参考的时候,看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片子,当时他们用的是FS7,当然他们是很大的一个组,有十几个人,三四个摄影师,还包括他们的水下摄影师。但是我们的预算和整个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拍摄规模,这会耗费巨大的成本和资源,所以我们肯定还是推荐大家带一些紧凑型的机器,不管是微单或者是这种比较小型的摄影机,都会给你的拍摄带来很大的方便。



我个人觉得在未来防抖可能会变得很重要,因为我感觉很多人正在倾向于手持拍摄,包括电影、纪录片拍摄当中,手持拍摄会比较不一样,更具风格化。我可能也算是中国最早开始用稳定器的一批用户,用了这么多年,现在发现大家开始又慢慢回归到手持拍摄了。但手持拍摄不光是一个概念,还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技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拍得足够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荐未来大家可以去选择一些有机内稳定系统的,小巧的便携的机器。S1H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机器了,尤其是在它这个价格区间当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去选择能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使用的一些工具,包括无人机等等相应的设备,希望大家在这个环境当中能够获得在你们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画面。




此次在南极拍摄的纪录片由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拍摄,目前已经制作完成,上映时间待定,我们后续会及时公布相关信息。



更多阅读

相关文章:深入红区,S1H战在武汉抗疫最前线

上期焦点:挑战:在平淡的场景中用60秒抓住观众的眼球

热门回顾:10款全新剪片用高性能笔记本电脑集体亮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