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恭喜马丽,又搞砸了一部电影

伍迪不艾伦 正點观影 2022-03-17


前脚才刚吐槽完马丽的《李茂扮太子》,后脚她又有新电影要上映——一部得奖的电影。

早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这部得奖新片被小范围热议,面临一票难求的盛况。


然而,时隔大半年上映,它却面临方圆十公里近乎没排片,上映5天评分直线下降,连1500万票房都没有的局面。


《李茂扮太子》这样豆瓣4.1分的电影都快逼近4亿,讽刺的是,一部得了大奖的电影无人问津。

电影太高深?难道又是这届观众不行?

在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抵达一家偏僻的电影院看完后,我决定盘一盘这部翻车之作。


东北虎



《东北虎》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获得了金爵奖,这是24年来华语片第4次拿到该奖,评委会称本片为“用象征性的喜剧手法,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对未来的向往”。

从电影的预告可以看到,欢快的配乐,轻快的节奏和马丽标志性的东北嗑,这确实像是一部东北合家欢喜剧。


得奖+喜剧+熟悉的演员(马丽和章宇)。如果你因此想买票进场放松一下,恭喜你,你上当了。还记得毕赣那部《地球最后的夜晚》吗?类型片的预告,实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


本片的导演叫耿军,圈内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独立电影导演。你以为他很冷门,其实人家履历早就写满了荣誉。


耿军


入围的:剧情长片《烧烤》入围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新电影单元及鹿特丹电影节未来电影单元,剧情长片《青年》入围罗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得奖的:2014年以剧情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获金马奖最佳创作短片,2017年《轻松+愉快》获得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并获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奖等四项提名。


《轻松+愉快》剧照


你不知道也正常,毕竟这些没能公映的电影可能就评委和少量观众看过。这样一个导演拍出来电影,可想而知,他就不会走寻常路。

本片主要角色包括一个出轨的男人徐老师
(章宇 饰)、一个怀孕的女人(马丽 饰)、一个精神病的诗人(徐刚 饰)和一个破产的商人马老板(张志勇 饰)


故事线索分两条:

一条是破产马老板和债主的吃了徐老师的狗肉,徐老师为狗报仇。


另一条是妻子发现老公徐老师出轨,于是开始抓小三。



自身难保的马老板无钱归还,怀胎数月的妻子找不着小三。复仇+伦理,血与欲,戏剧冲突出来了,它其实可以拍成一个正常的类型片故事。


不过,醉翁之意不在酒,本片重点不是在讲故事——恨不得倍速播放的缓慢叙事节奏,有一搭没一搭的叙事,这些都是直接劝退观众的地方。


演员部分,除了章宇和马丽,其余演员大多数是导演的发小。亟待转型的马丽,这次不演普通喜剧了,而是演起了更高级的黑色剧。

然而,看完全片,你不会意识到这个角色有多少记忆点。这种遭到不忠背叛的妻子,本应该有很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丈夫的爱意、醋意和恨意,都可以通过演员有层次地展示。


然而马丽全程如同面瘫般,自始至终都耷拉着脸。如果不是电影反复强调他们是夫妻,你都无法辨认出来这层关系。



作为女主角的她,给人的印象还不如配角郭月来得深刻。这位凭借《女导演》《路边野餐》被人注意的女演员,一直用着自己的天性感受角色。《东北虎》中郭月扮演的小三,其俏皮灵动,反而让观众更认同她与男主角的这层不伦关系。


如果两个角色戏份相当,但观众却更认同这一方,这无疑说明了另一方角色塑造的技不如人。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马丽,导演确实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在两人人物关系上,自然就压缩了她表演的空间。


既不着重叙事,也不认真塑造人物,导演花费了大量笔墨在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电影里插了一小段吆喝卖诗的桥段,你很难说得清楚插这么一段是为了什么。塑造人物嘛,好像也不是;讲故事嘛,又跟主线没关系。电影里还有大量这种意义不明的段落,充斥着各种荒诞的无意义。



而这种无意义,其实是为了引出电影的舞台:鹤岗。


鹤岗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面积仅1.4万平方千米,它曾经是一个能源工业城市,但就像东北大部分城市一样,上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陷入了停滞。这几年在自媒体的报道下,它成了一个网红城市。其极为低廉的房价(平均两三万一套房),吸引了不少人前去“隐居”。


是的,“隐居”,因为这个十八线小城市,基本是半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破败萧索、人烟罕至、寒风刺骨,这是电影所呈现的鹤岗景象。这是不是真实的鹤岗,外人无从得知。但作为鹤岗人的导演,选择奇观化自己的家乡,凸出展示家乡没落的现状。


这样的空间处理,更像是人物心像的投射。


很多人称耿军的电影像瑞典的罗伊·安德森,芬兰的阿基·考里斯马基,他们致力于刻画凋敝城市的底层人物疏离的内心。


《东北虎》里面的角色,无不是失意的中年人。他们跟家乡的相似之处都是曾经意气风发,如今心灰意冷。个人失意与城市的失意交汇在一起。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疏离和隔绝感,使置身于其中的人,如同困于牢笼的东北虎。


东北虎是电影中重要的意象,电影中它露脸了好几次。首次出现于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动物园里的东北虎19岁生日,受到当地的祝贺;第二次出现于主角到动物园观赏,一位长辈正告知孙子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最后一次则是片尾曲,二手玫瑰演唱的《老虎十九岁》。


其中的象征意义其实很明显了,这只东北虎指的正是鹤岗这一群虎落平阳的中年人。他们就像在动物园里被驯化老虎,失了势,最终只能欺负狗和被狗的主人欺负。


导演为了表现人的这种兽化,安排了大量吃东西的桥段。《东北虎》就像一部吃播的vlog,每隔十分钟都得吃东西,吃橘子、狗肉、榴莲、鱼、蛋糕......吃作为一种人的生物性,被电影极力放大。


人在这部电影里降格成了动物。


《东北虎》这个黑色幽默喜剧,内核固然是沧桑的。可在沧桑之余,导演还是在兽性之上,注入一点人性。


徐老师和马老板的狗肉之仇,就这么糊里糊涂和解了;他和妻子的感情纠葛,也不知为何得到了原谅。主角徐老师在结尾处提到自己19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幸好后来康复了。恰巧,电影中的老虎也是19岁。


电影中一切的中年危机,最终都会大病痊愈。



荒诞吗?

确实,观众都不知道故事如何开始的情况下,就这么结束了。


可信吗?

其他城市不好说,但放在东北这片土地上,似乎很多难以宽慰的生活破事,最终都能被心胸宽大、生性乐观的东北人宽恕。


“我们一起庆祝今天,明天也可有意思了”成了电影结局升华的一段话。



论立意,这部观影体验不佳的《东北虎》固然有其可取之处。本片真正的主角也许是东北鹤岗这座城市,里面的群像戏为了体现人物面貌的五官。然而,这样的五官是非常脸谱化的。


也许是从《钢的琴》和《白日焰火》开始,东北慢慢成为了各大猎奇事件发生的场所,故事背景必然涉及下岗潮,人物状态必然是萎靡落魄的,以此来呼应这片土地的时运不济。


这样的形象设计虽然很有戏、很成功,看一两部也很新鲜。但当所有创作者都这样去塑造东北,久而久之,必然会落入到审美疲劳。真正的东北应该是多重面向才对。如果一个导演致力于书写这片土地,本该让它的面目更多样化。


既然目前已经有太多影视作品如此书写东北了,那还有必要再多一部去固化这种印象吗?《东北虎》这种以“东北”为题眼的电影,在看似有乡土关怀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缺乏新意的人云亦云。


东北作为中国影视作品重要的舞台,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展示这片土地上人各式各样被人忽视的面向吗?讨巧地消费大众认知的固有形象,生产出同质化的作品,到最后,很可能只会流于影像的长河中,辨识不出它与芸芸众生的区别。


撰文:伍迪不艾伦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码添加正點君微信,加入官方影迷群。
每周五晚团建之夜,各种福利限时掉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