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白马咖啡馆:我从茜茜公主家乡来,除了咖啡,还有故事

2017-09-13 上海虹口

上海这座城市,从来不缺咖啡馆。然而千千万万的咖啡馆里,有故事的可谓凤毛麟角。今天,要说的这家传奇咖啡馆,之所以传奇,因为它不仅是见证了历史,而且还是爱的魔法咖啡馆。


  • “白马这个的名字源自一部歌剧。”

  • “你还记得曲调吗?”

  • “当然。”说着,96岁的科特·莫斯伯格(KurtMosberg)熟练地哼起了剧里的调子。


发生在2015年4月的这一幕,对上海虹口区外办工作人员来说,是如此至关重要。因为,正是这位老人的回忆,揭开了一栋老房子的身事之谜。


提篮桥地区的居民对这栋位于长阳路上的房子并不陌生。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很早以前,这幢楼是一家外国人开的咖啡馆。大家都管它叫白马咖啡馆。

2015年,咖啡馆原址复建。随着房子“重生”,让人不禁想追问:

咖啡馆为什么取名白马?

它原来的主人到底是谁?

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科特·莫斯伯格的出现,让人们追随着他的回忆,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白马”从奥地利来

然而,我们的故事要从19世纪末说起。那时,一位名叫奥斯卡·布鲁门萨尔(Oscar Blumenthal)的柏林剧院导演来到奥地利的湖区度假。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没有比这里更好的度假地了。萨尔茨卡默古特是奥地利最美的湖区。


▲ 风景优美的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也是《音乐之声》拍摄地


这里的山脉承袭了阿尔卑斯山余脉,群山连绵,一派势不可挡的姿态。唯一能把这些山脉劈开的,就是嵌在山坳间的潭潭湖水。76个湖泊或大气开阔,或清秀婉约,或小巧精致,又有多条河流、小溪交错盘亘,引来人群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下建起一个个小镇。


▲ 同样位于湖区的哈尔施塔特镇是闻名于世的最美村落


湖边留下了不少浪漫的爱情佳话。当年,茜茜公主在国王湖边钓鱼,一杆挥起,没有钓上鱼儿,却钩上了国王弗朗兹。于是,奥地利迎来了一位年轻的皇后。


 电影《茜茜公主》中描绘的两人结识场景


奥斯卡布鲁门萨尔(下面让我们亲切地称呼他老布~)前去度假的地方是湖区小镇劳芬(Lauffen)。然而,刚落脚,老布就遇到了一桩“桃花案”。


客栈领班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无心工作。他的痛苦,源自一场求而不得的爱情——原来,领班爱上了客栈老板娘。这两个每天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工作,爱着、又闹着的人,生出了许多故事来。


这一切都被到访的老布看在眼里。或许是那位沉迷爱情的领班即好笑又令人同情,或许是湖光山色的滋养最能激发灵感,老布突然感到了缪斯女神的垂青,和友人一起以这对欢喜冤家为原型,落笔写下了一部喜剧。


不过,不知何种原因,他们把故事的舞台搬到了湖区一个更有名的度假小镇——圣沃尔夫冈。圣沃尔夫冈,湖面开阔,河岸平坦。湖边恰巧有一座从1878年就开始经营的白马旅店。喜剧就以这家旅店为名。


 依山傍水的白马旅店,就位于度假小镇圣沃尔夫冈


1897年,这部名为《白马旅店》的喜剧在柏林首演,并大受欢迎。随后,这部喜剧来到故事原型发生地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巡演,并多次在圣沃尔夫冈及周边演出。戏如生活,生活如戏,现实与虚拟的交错,令观众产生了奇妙的观赏感受。人们喜爱《白马旅店》,讨论它,并为它的情节开怀大笑。


 轻歌剧《白马旅店》剧照


然而,花无百日红,这部喜剧渐渐淡出了舞台。就在人们要淡忘它的时候,1926年,《白马旅店》被制作成轻歌剧,再度走红舞台,并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来到了巴黎、维也纳、慕尼黑巡演,甚至还登上了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个戏剧演出高地“试金”,仅在伦敦西区,轻歌剧《白马旅店》就创下了连演651场的纪录,从此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轻歌剧《白马旅店》剧照,轻松愉快的剧情让它攒足人气


当年创作者的无心之举,让现实中的白马旅店成了游客必访之地。每到夏季,来自世界各国的度假客慕名来到圣沃尔夫冈,除了饱览湖光山色之外,都会到白马旅店去看一看。


▲ 圣沃尔夫冈的白马旅店装饰着许多白马标志


晴天,白马旅店的湖景餐厅里总是人声鼎沸,最热门的莫过于临水的景观位,人们酌酒、品鉴美食,体会着现实中白马旅店的浪漫。


 白马旅店前的圣沃尔夫冈湖风景优美迤逦


圣沃尔夫冈的白马旅店是不是创作者最初的灵感之地,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轻歌剧《白马旅店》是浪漫、是欢笑,它成就了人们对湖光山色、烂漫田园的全部想象。


 电影《白马旅店》剧照



上海“白马”让爱重逢


位于虹口的白马咖啡馆外观


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上海,位于北外滩的提篮桥历史风貌保护区里,也有一家以“白马”命名的咖啡馆。每年,也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前来寻访。这两栋身处异国的建筑,同名同姓并非巧合。


▲ 位于虹口的白马咖啡馆内饰


1938年“水晶之夜”爆发后,德奥等国的犹太人仓皇逃难。科特的父亲鲁道夫·莫斯伯格(RudolfMosberg),带着太太和女儿先期从维也纳逃亡到上海。第二年,儿子科特·莫斯伯格也追随父母的脚步来到这里。


 “水晶之夜”历史照片


彼时的提篮桥社区接纳了二万余名从欧洲而来的犹太难民。他们与上海人一起生活在弄堂里,学会了生煤球炉、包馄饨,不少人还和上海邻居成了朋友。


 和上海居民愉快相处的犹太难民


在友好的氛围下,犹太难民很快融入了当地生活,开起了杂货铺、裁缝铺、食品店、咖啡馆。舟山路一带因为外国店铺林立,还获得了“小维也纳”的美誉。


 舟山路一带,犹太人开设了许多店铺,因此被称为“小维也纳”


莫斯伯格一家也很快适应了在上海的生活。他们在长阳路上开了一家咖啡馆,并取名“白马”,这自然是出于一家人对于轻歌剧《白马旅店》的喜爱。战前的维也纳街头也有以白马命名的咖啡馆,能在异国街头开一家带有家乡印记的咖啡馆,也是寄托了思乡之情。


只是,莫斯伯格一家有所不知,就在他们在上海躲避乱世之时,远在欧洲,他们所喜爱的轻歌剧《白马旅店》因主创人员中有犹太人,早已遭到纳粹封杀。


白马咖啡馆内景历史照片

客人在白马咖啡馆外聚会


舞台上,战乱中的欧洲没有了“白马”带来的欢乐;舞台下,“白马”却以另一种形式,穿越了大陆和海洋的阻隔,在上海延续着浪漫传奇。



也许是咖啡馆取名“白马”的缘故,这里习得了戏剧里的浪漫。不少漂洋过海而来的犹太难民在白马咖啡馆里与心上人邂逅,在这里举办婚宴,又带着下一代来这里享受天伦之乐。一个个犹太人家庭在这里萌芽,在上海生根。


“白马”的浪漫魔法也给莫斯伯格家族带去了生机。在白马咖啡馆当服务生的女儿赫塔·莫斯伯格,在店里结识了前来店内就餐、同为难民的赫尔曼·克令格尔,俩人很快坠入爱河、结婚生子。


 赫塔·莫斯伯格(右一)


而上海,对科特·莫斯伯格来说则更像是“爱情疗伤”之地。原来,当年他在家乡有一位名叫莉莉(Lilly)的恋人。然而,纳粹阴影之下,科特要赶赴上海和家人团聚,莉莉则要和家人前往澳大利亚避难。战争让他们黯然分手。科特来上海后,考取了美发证书,并开了一家美发店。他在上海再次邂逅爱情,婚宴自然也选择在自家的白马咖啡馆里举行。


战争结束后,莫斯伯格一家告别充满回忆的白马咖啡馆前往澳大利亚。没想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科特·莫斯伯格竟然和莉莉在澳洲重逢。只是,此时俩人早已各有家庭,一切“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直到多年后,科特和莉莉各自的伴侣相继离世。当时已80岁高龄的科特向当年的恋人莉莉求婚,让这段被战火烧断的恋情得以再续。


“白马”的浪漫魔法从不爽约,只是有时会来得迟一些。


▲ 白马咖啡馆店主后裔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尾 声

二战结束后,轻歌剧《白马旅店》不仅重回舞台,而且还不断被翻拍成电影,成为了一部跨界剧作。

 由百代唱片公司出品的《白马旅店》唱片


如今,奥地利圣沃尔夫冈的白马旅店依然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而上海的白马咖啡馆则根据莫斯伯格家族后裔提供的老照片,于2015年按历史原貌进行了复建。今年8月26日,咖啡馆迎来了开放两周年纪念。


 


巧合的是,也有艺术家以上海白马咖啡馆为灵感,制作了一部音乐剧,在与咖啡馆一路之隔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公演。音乐剧《白马CAFE》里不仅有爱情,更有历史的真实。


 以白马咖啡馆为灵感创作的音乐剧《白马CAFE》剧照



白马咖啡馆:虹口区长阳路67号(犹太难民纪念馆)


信息来源:兴趣百货公司

文:万彦

部分图片及资料照片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教师节大会 人文之虹 口岸之城 花车巡游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