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北外滩 | 漫步启航之地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卢湾区南昌路的一条弄堂里度过的。那条马路,过去叫作环龙路;那条弄堂,老人把它叫作渔阳里。十三岁那年,我见到自家正对面的石库门框边,多了一块刻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大理石牌子。只是一块牌子,门内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设施,没有什么布置,更没有任何展品,有的是百姓生计,柴米油盐、锅碗瓢盆。
母亲有个姐妹,家住虹口区溧阳路,母亲常去找她聊天。我总是极乐意地跟去,因为那位阿姨,必会为我准备许多好吃的。我还记得白天电车经过淮海路、南京路和外滩,一路熙熙攘攘,然而过了外白渡桥,便逐渐冷清了下来;晚上回家,我从车窗向外张望,黑黢黢的看不清楚,似能闻到江风的几星腥气,也能听到汽笛的几点鸣声,小小的心里,禁不住有些害怕起来。十年以后,长大成人,我家从卢湾区搬走了,那位虹口区的阿姨也搬走了,母亲和我自然都不去了。我偶尔也路过外滩。那时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刚刚拔地而起,成了上海的一大新景观。然而我的眼光,除了对岸的浦东,更多是同岸的北侧、外白渡桥的北侧。北外滩滨江的曲线,优美而又漫长,不过不知怎的,尽管并不遥远,我总是未能向北多行几步。直到二十多年后,确切地说是两年前,我知悉虹口区有关方面正开展“红色起航”的资料挖掘、收集和研究,梳理历史,考究细节,证实并还原那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看了相关材料,我才知道,就在那段少年时透窗张看的路上,就在那段总长两千五百米的湾岸,曾经码头麇集、船只穿梭,此地不仅是上海当年海运物流的集散地,而且是大批中国青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出发地。从1919年3月17日始,到1920年12月底,共有二十批约一千六百人,先后由黄浦江沿岸的各码头出发,前往法国马赛再辗转去往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巴黎。那是一场声势浩大、历时漫长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起、参与者众多,其中有同盟会成员组成的留法俭学会,有教育系统组织的勤工俭学会,有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的新民学会。
▲图片来源网络
两年以后,我又来到北外滩。这次不是乘车,而是漫步,在长长的滨江景观道上漫步。阳光和煦,江水清澈,空气明净,对面的东方明珠塔依然雄丽,而此处的风光更为亲和。轻风吹来初春的微寒,吹来草木的清香,偶有两三位晨跑的青年,飞一般地从我的身边掠过,赶在我的前面。我不禁轻声念起了朱自清先生的名句: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往期推荐
文章来源:上海市虹口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心中的北外滩》,有修改。
作者:胡晓军,著名作家、评论家。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诗词学会会长。
讲述人:泳儿
编辑:葛敏敏
❷全市首例!这个小区开启“借光发电”
❸这个位于虹口的木作工坊,连续第二次获评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
❹ 虹口区发布新计划,向蓝天白云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