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北外滩 | 茶馆印象
▲悦读+志愿者服务队招募中,点击报名
小区门口装潢新潮的奶茶铺“转行”变菜店了,路人眼皮都不抬一下匆匆而过;一家雕梁画栋的中式茶馆关门了,却引来很多惆怅。一样卖“茶”,就这么冰火两重天。
200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显示,那时虹口的提篮桥一带为茶馆云集之处。为何?皆因沿江而下的船工或南洋漂泊而来的华裔水手上岸后无以立足,茶馆便是叙旧果腹、排遣乡愁的好去处;若囊中羞涩,弄堂口老虎灶能聊坐半日,甚至可赤条条钻入木桶,只露个头来洗把“盆汤浴”。每一面脏兮兮的“茶”旗下都有一番天地。
以往上海人“轧朋友”,初次见面多在南京路咖啡馆然后荡到外滩“情人墙”;若就在弄堂口茶馆“碰碰头”,那是“白相人家”,多半不“碰”就“黄”了。原因简单,咖啡店亮堂,脸上有痣、龅牙、假发套……难以藏匿。小时候父母耳提命面:少去茶馆!现在也这样叮嘱孩子。那时“少去”是觉得里面很“社会”,怕被“勿视、勿听”的“传染”了;如今“少去”是因为太贵,同事同学聚会说有人请喝茶,要么“打新股”赚了一票,要么老板开心多发一笔奖金。如今年轻人“拍拖”买杯网红奶茶边吸边走,时尚又便宜。
被称作“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的老虎灶曾是数量庞大的“草根”茶馆,不仅价格低廉而且就在家门口;开水敞开供应,茶客自带茶叶。冬天偎在灶边,半梦半醒;天气合适就沿街放几张方桌,数条板凳,十几个汉子喝茶聊天,一坐就是半天,这成为当时城市的一道风景。稍大些的茶馆与书场界限有点模糊,都有评弹、说书驻场演出,“武松打虎”“桃园三结义”必是保留节目。“十里洋场”时期评弹人士每天早上要到广东路“品芳茶楼”喝茶,大小茶馆书场老板便到那里请说书先生,亦是沪上一特色。
现在上海街头茶叶铺不少,茶馆却有点渐行渐远;硕果仅存的就有了“高冷”范儿。明代有品茶“十三宜”之说:无事、佳客、幽坐、吟诗、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鉴、文僮;还有“七禁忌”“三点”和“三不点”等。时至今日,若用四个字概括是“无所事事”;用两个字点评是:清谈。5G通讯、纳米时代了,谁还清谈?所以,茶馆只能成为一些老人的乐园。
往期推荐
文章来源:上海市虹口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心中的北外滩》,有删改。
作者:陈茂生,虹口原住民,文学爱好者。
讲述人:沈哲
编辑:葛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