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EICO Talks播客:从图书编辑到交互设计,高洋的职业成长分享

EICO EICO 2023-09-27
EICO上海成员高洋分享她的职业成长经历。
本期关键词:交互设计职业成长沟通设计设计咨询知识积累设计输出设计师

本期对谈:
高洋 EICO 资深产品与策略设计
刘少鹏 EICO 商业分析与研究



本期是在小宇宙的录音室录制,感谢你们在上海的播客录制环境,感觉超棒!也谢谢一直没有告诉我们名字的领航员(小宇宙成员),谢谢你的接待。相信国内的各位最近可能都在居家,希望你也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多找不同的朋友沟通交流,保持耐心,保持乐观。这期节目氛围一点都不严肃,挺适合做背景音。


“你能做交互设计吗?”朋友突然这么问我

“他说,‘你能做交互设计师吗?’ 我想什么是交互设计师?哈哈哈,听都没听过。对,我我就搜那个东西。我发现好像(当时)在国内没有特别多、对应的教育系统,比如学校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好像不是非常多。但是那个时候在国外(这个专业)已经挺成熟的了。
“我就看到好多设计(作品和公司)。找到好多外国设计咨询公司,有非常明确的(介绍),就是一个交互设计的岗位,用户体验的岗位,视觉设计的岗位 - 它们分别对应的需要做哪些事情,它的技能包是什么,是非常明确的
“我觉得这件事儿这不就简单了,你什么要求,我需要学什么,我就去学什么。我就搜到了一个线上的教育的网站,叫 tree house,就是树屋,外国的一个网站。反正也是需要付费的,我就在上面注册了一个账号,开始学怎么做交互设计,包括怎么写代码。因为我发现(当时)好多外国的咨询公司,比如做交互设计师,他是要求设计师知道控件背后的实现原理,所以它是至少需要有比较基础的前端知识的。所以,这一套我都在网站上学了,我就一边工作一边学。同时我就想找一个工作,找一个跟设计相关的工作。
而且我当时挺明确的,我就想做在咨询公司做,因为我的确不知道我想做什么行业。
高洋提及的设计学习网站 Teamtreehouse.com,相信启蒙了包括她在内的无数设计从业者


之前也写过EICO内部的线上学习是怎么样的


“你别看是网站设计,但特别当回儿事”
“而且(这家公司)做网站设计,你别看是网站设计,也特别当回事,做了很多的(案子)。
我们还去了一线、二线、三线各个城市做了用户的调研,分析每个城市的用户的需求。因为The Cocktail(公司)它跟我们EICO不一样的是,它从最开始的就是我们之前讲的数据分析,(在当时的Cocktail)数据分析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具体的设计开发,包括前端后端这一套都有。所以最后整个网站开发也是我们做的,从前到后都是这个公司做的。
“后来我就因为公司在2015年的时候被另一个传媒集团收购了,WPP。它就决定把北京办公室先关掉。后来我就决定来EICO了。

WPP官网对 The Cocktail的介绍:The Cocktail通过策略开发、设计和技术的整合方法提供了复杂的数字转型服务。服务客户有El Corte Ingles(英格列斯百货,可能类似于西班牙的家乐福)、BBVA(西班牙外换银行)、皇家马德里等。
“因为EICO项目特别多,我就想看我能不能用在外国公司学到这些理论知识。他们是非常注重理论的知识、分析的思路。
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你怎么跟同事去罗列你的观点?怎么去捍卫你的设计观点?怎么跟客户去争论?它很注重这些,我就想看我学的这些东西能不能来(应用)。EICO用得上我就来了。我2016年去的北京的办公室,发现都不太用得上。刚开始的时候哈哈哈,感觉都不太用得上。”

EICO今年还制作了一本成员画册,找了很多过去和现在的很多照片,左上角托腮那位就是高洋,其他两张合照中她也出现了,但拍摄角度问题,可能不太好认出来

意识到基本功的问题
“我觉得我的原因,第一个我还没有那么扎实,设计本身还没那么扎实,因为EICO要求每一个设计师,比如从用户的研究到设计,整个这套流程,你要有非常扎实的功底。每一步你要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去做非常多的事情。
还有包括文档的能力,具体细节的设计能力,我感觉我还没有那么扎实。所以我其实在 EICO的第一年、第二年我做的事情都是基本功的训练,我(当时)觉得好像是在又重新开始做基本功的训练。刚刚和你说的我在公司(The Cocktail)学到了沟通的技能,感觉是最近几年好像才用上。
第一个特别大的一类就是b端系统,SaaS平台类的,2016年特别多这种(项目)。比如第一个我做的是奥琦玮的人力资源系统,后来我又跟伊宁合作了堡垒机的一个部分,2017年又跟他再次合作做了一个**(有一些持续保密的合作项目,所以这里就抹掉了),是一个非常大的项目。对这一类项目,我觉得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基本功,系统性的思考,然后所以基本就是在聚焦到,小到交互的每一个控件的设计,大到系统性的页面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些是对我帮助特别大的

奥琦玮在中国餐饮领域提供了很多ToB的商业解决方案
第二类就是做车机项目,做了太多车系项目了。最开始上汽的,我记得当时有 26 个模块,我们用a、b、c、d、e…到 z的这种字母去代表,比如a是系统级的,b是导航,c是音乐,d是什么什么,就这样去分的类。我可能分到了七八个模块设计里边每一个细节的页面,每一个交互的体验(设计)。
到2018年的时候开始做零售类的项目,我感觉是我的兴奋点。我觉得兴奋点的原因是第一个,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让我看到设计是有很多东西去决定的,它是一个结论。
但这个推导的过程本身让我很兴奋,我可以去思考更底层的商业的逻辑,我可以从数据的角度去分析,再结合我们的常有的用户视角,觉得会得到更扎实的一些结论。对,我觉得这个是让我很愿意去做的,也是我想下一步再去发力的一个点。想去思考更多商业逻辑的这个点。”

“虽然都是设计师,但每一个人都有特别不一样的点”
“我感觉每一个设计师,虽然都是交互设计师,但是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一个特别强的点。比如你看我最开始做SaaS平台项目的时候,合作的是周慧,她特别厉害的是,能把一个产品逻辑讲得特别清楚,不管是用那种视觉化的商业图的方式去讲也好,还是这样跟你去讲也好,她能分析的非常清楚。
这个点也让我每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都会逼自己画一张这样的图。就是想给自己这样一个任务,你能不能就一张图把产品逻辑讲清楚。不管是它底层逻辑也好,还是用户的看到的表层逻辑也好,给ta讲清楚。这个是一个让我挺有挑战的地方,我也挺愿意去做这件事的。”

客户ta最后跟我说,“你不要消极沟通”
“我觉得第一类(客户)应该是最好的,其实也蛮多的。当然跟这类客户好的地方,你可以跟ta学到很多东西。
“ta想说为了让你做好这个项目,ta跟你分享很多信息、策略、每次每周怎么去推进这个事、我今天干什么、明天干什么。甚至比如你需要更多的时间,ta会去帮你延长deadline,ta会给你更多时间让你做好这个东西。当然这个过程也会有很多的摩擦,我觉得是不可避免的。
我记得有一次跟客户沟通的时候,开始非常细节的东西了,又赶着时间点,ta压力也特别大。我们能其实能感受到ta的老板给ta的压力,所以ta也在(给我们施加压力),(例如)明显有一些很视觉上的这种具体往哪个方向走,非常主观的东西了,大家也没有办法达成一些结论的。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每个人都有点毛躁。
但ta最后说,你不要消极沟通。
“ta感受到我们有点消极沟通,ta也有点消极沟通。其实ta想说这些话,跟我们所有人说,大家不要消极沟通,我觉得虽然有很多矛盾,有很多这种情绪上的东西,但是目的是什么?在工作的场所里,大家还是要积极的往一个方向去推进。
本期完,内容有删减,更多详情可听本期播客。

如果你还想听更多👂

节目已经上线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在播客平台中直接搜索“EICO Talks”即可订阅收听。您可以点击相应的链接识别跳转: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