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片震撼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宣传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34x6lwmv&width=500&height=375&auto=0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
8月4日,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纯杰主持,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政府办公厅主任高润喜通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2017年8月4日)
各位媒体记者、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加本次新闻发布会。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现就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作以下简要通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20.1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62.4万人,下辖3盟9市103个旗县(市区)。这里历史文化悠久。内蒙古高原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摇篮,自远古以来,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汉等民族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人类文明名扬中外,元上都、辽上京、成吉思汗陵等文化遗产光彩夺目。这里自然风光壮美。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公里,辽阔的地域造就了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山脉、大沙漠,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壮美景象。这里资源禀赋优越。森林、草原和人均耕地面积均居全国首位,40种矿产资源查明储量居全国前三位,其中煤、铅、锌、银、稀土等17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里区位条件独特。横跨“三北”、内连八省、外接俄蒙,边境线4200多公里,具有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这里民族团结和睦。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上世纪50年代曾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誉为“模范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内蒙古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一、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内蒙古走过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党组织,领导各族人民开展革命活动。抗战时期,一大批蒙古族青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乌兰夫等同志从延安回到内蒙古,树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的伟大旗帜,全区各族人民紧跟党走、维护统一、促进团结、追求进步,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治区成立以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稳妥有序地开展牧区民主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农牧民翻身做了主人,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内蒙古逐步迈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内蒙古大地的面貌和全区各族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祖国北疆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亮丽风景。
二、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从欠发达的区情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着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万亿元,位于全国中游、西部省区前列。人均生产总值于2012年突破1万美元,2016年达到74069元,居全国第六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自治区成立之初的71.1∶11.3∶17.6演进为8.8∶48.7∶42.5,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粮食总产量达到556亿斤,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区之一。畜牧业从过去的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发展为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1.36亿头只,牛奶、羊肉和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农牧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60.9%,具有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农畜产品1800多个,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2016年,原煤、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能产量和发电装机容量、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稀土新材料、云计算、单晶硅等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品牌享誉国内外。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在保持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同时,推动旅游、金融保险、信息通信、居民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16年旅游总收入为2714.7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促进呼包鄂地区协同发展、东部盟市跨越发展,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发展的整体性进一步增强。启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加快打造内蒙古改革开放先行区和经济发展增长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大规模的铁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健全。2016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9.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53公里、一级公路6682公里,均居全国前列。民用机场24个,居全国前列。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37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呼张客专内蒙古段投入运营,开启了内蒙古的“高铁时代”。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较早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实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和草牧场有偿使用制度,极大促进了农村牧区生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在电力体制改革、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水权交易、足球改革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成对外开放口岸18个,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17.01亿美元,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突破千亿元,形成了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内蒙古自治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民族地区的自主权和各项优惠政策,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着力加强民主政治。不断推进地方人大工作完善发展,建立健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的制度机制,努力提高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服务保障水平。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开展工作,健全完善参政议政成果采纳落实机制,充分发挥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渠道作用。积极促进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充分凝聚了建设内蒙古的智慧和力量。深入推进农村牧区、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切实保障了城乡居民民主权利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着力推进依法治区。注重衔接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持续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积极推进法治内蒙古建设。目前共制定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81件,批准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171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地区法规规章体系。着力维护民族团结。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进。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紧紧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民族文化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后,内蒙古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发扬。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注重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切实守好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涌现了牛玉儒、卢玉宝、吉日嘎拉和廷·巴特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模范人物,为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把每年9月6日确定为自治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十一五”以来有200多部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实施了草原(农家)书屋等八项文化惠民工程,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盟市级群艺馆、旗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苏木乡镇文化站覆盖率均达到100%,嘎查村文化室覆盖率达到96%,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016年,全区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2%,比1980年分别提高了45.9和96.3个百分点。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年来,先后有多部文艺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批作品荣获“华表奖”、“飞天奖”、“星光奖”等全国大奖,蒙古族长调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元上都遗址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民族文艺演出、草原文化旅游、广播影视作品等为主体,以“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逐步增强,各族群众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3297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1元增加到11609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4万人。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社会保障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举全区之力推进扶贫开发,仅“十二五”期间就有178万农牧民摆脱了贫困,2016年又有24.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区贫困人口减至55.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4.1%。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自治区成立之前,全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没有1所大学,各类在校生总数不足总人口的3%。到2016年末,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3所,在校大学生4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11.4万人。住房条件持续改善。大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仅“十二五”期间就为220万户城乡困难家庭改善了住房条件,2016年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2.2平方米和27.4平方米,分别是1990年的3.6倍和2.3倍。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16年,拥有国家级高新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基地9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10个,大型乳业、羊绒、稀土加工工艺世界领先,煤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医疗卫生全面进步。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2.4万个,每千人口拥有病床5.5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63人,全区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5.8岁。体育事业蓬勃兴起。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覆盖了86%的旗县、87%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内蒙古建设持续加强。不断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健全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切实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绿色作为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把生态作为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着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并举。相继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达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得到“双减少”。森林面积由自治区成立初期的1.37亿亩增加到3.73亿亩、覆盖率达到21%,草原总面积达到13.2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44%。不断强化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切实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2016年,全区12个盟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达到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启动实施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生态红线划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多项改革,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自治区党委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最大政绩,切实将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全面走向严紧硬。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结合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人心,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积极创建“北疆基层党建长廊”,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在边境地区实施“五边行动”,有力推进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着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积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优秀干部,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32%,明显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在参与和管理各项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679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6746人,移送司法机关496人。坚持标本兼治、久久为功,加强警示教育和制度建设,着力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推动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机制建设步步深入。持续加强和改进作风。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配套规定为切入点,严格规范和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雷厉风行、立决立行的作风,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同志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同志负责,在全区上下营造撸起袖子加油干、万众一心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去年11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持续抓好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坚决守住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努力保持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积极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新型城镇体系、富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适应发展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强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着力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市政网、水利网、能源网、信息通信网七大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新进步、文明和谐水平实现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改善。
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来源: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央视网
觉得不错,请点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