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女孩,都请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吧丨有毒的性别气质文化
不仅是儿童节,一年的365天,男孩、女孩的发展需求都值得被关注。
在阅读文章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
你心目中的女孩是什么样?
你心目中的男孩是什么样?
请各说出三个关键词
请记住你的选择,开始后续阅读~
1.
>>>什么是公主<<<
在《无敌破坏王2》中,有一段关于“什么是公主”的灵魂拷问:
(图片来源电影截图)
这个片段中,穿越到网络世界的云妮洛普被公主们团团围住——公主们正在猜测云妮洛普的身份。公主们说出众多特征,云妮洛普接连予以否认。最后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大家是不是觉得,只有某个强壮的男人,才能解决你的烦恼?”公主们问道。
——“是的,这有什么的?”云妮洛普表示不解。
——“她是真正的公主!”公主们齐呼。
我们通常会认为公主是优雅高贵的,只要美丽、善良,就会度过生命中所有的坎坷,遇见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从而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所有的公主都一定是这样的吗?
贝尔公主、爱丽儿公主,创造了迪士尼公主的新形象
(图源网络)
上世纪90年代,迪士尼创造了《海洋奇缘》中的爱丽儿公主和《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尔公主。她们一反往日公主形象的娇柔,变得独立、坚强,甚至剧情反转,成为勇敢营救王子的英雄。近年来,《冰雪奇缘》中的爱莎公主,更以一首潇洒帅气的《let it go》唱出女性的勇气,鼓励孩子们寻找自我,坚定梦想。
公主=优雅、温柔、美丽,是我们对于“公主”这一身份的偏见,更是性别刻板印象在影视剧中的体现:女孩,是穿着小裙子、温柔文静、受保护的角色;而男孩,则是勇敢坚强的冒险者。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具体表现在外表形象、人格特征、角色行为和职业。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女孩是什么样?男孩是什么样?”看看你描述出的关键词:是否会发现女性是:美丽、温柔、善良、天真、乖巧、文静等,而描述男性的词汇是:勇敢、慷慨、机敏、理智、责任、坚毅?
原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被动习得了许许多多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2.
>>>一项研究的启示<<<
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
作为学前儿童接收外界信息的媒介,图画书(即绘本),是向儿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的最重要途径之一。3~6岁的幼儿处于性与性别认知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绘本中传达出的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将深远影响幼儿的学习经验[1]。在这种情况下,探讨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显得尤其必要。
1972年,一项由美国学者 Lenore J. Weitzman等人发表的《学龄前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研究》最早对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象予以揭示[2]。作者提出,在幼儿发展的后期阶段(3~6岁),其他社会化影响(如学校,教师和同龄人)的重要性还没有显著突出,此时的孩子最易受到图画书内容的影响。研究者以荣获Caldecott奖章①的图画书为对象,探讨其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具体体现。
女性 —— 一个几近隐形的形象
1972年的女性占美国总人口的51%。假设这些书没有性别偏见的话,女性的图像应该在大约一半的图片中出现。然而,在对五年内的18本主流绘本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女性图片仅有23张,而男性图片有261张——接近于女性的11倍。如果将具有明显性别特征的动物也包括在内,那么这样的偏见就更大了:从1938年算起,所有获得Caldecott奖冠、亚军的图画书中,雄性动物与雌性动物的比例为95:1。
没人费心思写关于女孩的书。因此,孩子们阅读那些获得Caldecott奖的“明星绘本”时,可能会形成“女性并不重要”的印象。
其次,当出现女性形象时,她们通常是无关紧要、默默无名的。《愚人世界》(Ronsome,1968)中只有两位女性:一位是母亲,她为儿子们打包午餐,并挥手告别;另一位是公主,和她结婚,则是男主角冒险经历的最终大奖。
与王子结婚,似乎是所有公主的happy ending
(图源:豆瓣)
在这本图画书中,公主只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从城堡的窗户往外看,第二次是在婚礼现场,读者必须在图画中努力寻找才能发现她。
在主角“愚人”的整个冒险过程中,她没有什么要说的,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她也没有被问询过是否愿意。然而,在图画书的最后一页,旁白指出:她很快“疯狂地爱上了他。”从中我们得以窥见作者不经意间对女性角色本身及其心理活动的忽视。
读这些书的女童会有怎样的自我意识?
她们可能会觉得女孩是一个次等的生物,与男性相比缺乏价值,所做的事情也没有那么令人兴奋。这也难怪儿童心理学家报告说:每个年龄的女孩都不太可能认同女性角色,而每个年龄的男孩更可能认同男性角色(Brown,1956)。
在这些样本图画书中,情节起伏往往很大,绝大多数都包含了某种形式的男性冒险。鲜见的特例是《皇帝和风筝》(Yolen,1967)中的女主角德乔·塞奥公主,她的冒险活动发生在她父亲的王国被邪恶之人占领之际。像那些参与冒险的男性核心人物一样,德乔·塞奥设法拯救了她的父亲,但她完成这项任务的唯一方法是借助自己的渺小和不显眼来避免恶人注意到她。
虽然她是核心人物,但作者通过这个人物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似乎是这样的:一个女孩只有通过借助传统女性角色的特征(渺小、不显眼)才能取得胜利,成功的女人都是那些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幕后默默工作的女人,成功的女人和图画书上的大多数女人一样,都是微不足道的。
看啊,即使是女英雄,也仍然是披着助力其“隐形”的斗篷才取得成功。
绘本中男孩与女孩的活动分析
① 男孩-主动 VS 女孩-被动
绘本中,男孩不仅表现出更令人兴奋、更与冒险相关的情节,他们还表现出更多样化的追求、更高的独立性。
相比之下,图画书中的大多数女孩都是被动的,而且是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不随便到处走动。一些女性角色受衣服的限制(裙子和衣服容易弄脏)而被禁止参与更多的冒险活动。在《愚人世界》(Ronome,1968)中,主人公“愚人”的衣着严肃而得体,但这不妨碍他的行动。然而,公主——这个集荣耀与尊贵于一身的人,她的裙服长袍只允许她成为一个赠送给赢得比赛的人的“奖赏”。
到头来,这个物化的、被动的女性角色只能象征着对男性冒险精神和冒险行为的奖励。
② 男孩-室外 VS 女孩-室内
《山姆,邦斯和月光》(Ness,1967)中的女主角山姆,虽然被描述为一个勇敢爱冒险的女孩,但她仍然留在屋子内——山姆构建了一个幻想世界,并派托马斯(一个小男孩)来进行“骑着野鹅飞行、骑着自行车、爬上树、爬上岩石”这一系列活动。然而,她本人却在家里等男孩托马斯。
在中国经典童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在家庭中扮演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而不是夫妻双方共同分担家庭任务。
图1《山姆,邦斯和月光》中的女主角在家中,幻想男孩代替自己的冒险。
(图源:《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Picture Boo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1967))
③ 书中女孩们的目标:取悦和帮助自己的兄弟和父亲
在《皇帝与风筝》(Yolen,1967)中,皇帝的女儿们把食物带到皇帝的餐桌上,但她们的兄弟统治着王国——当女孩为他人服务的时候,男孩则在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迷你男孩》(Krasilovsky,1962,A)和《迷你女孩》(Krasilovsky,1962,B)是两本“角色处方书”(即单纯以增加性别认同为目的的画册)。如果我们跟随小男孩和小女孩成长步伐,我们就可以看到小女孩正在向着服务者的角色方向发展——当这个女孩长得足够大的时候,她就可以给玫瑰浇水、搅拌蛋糕糊、摆桌子、扮演护士、帮助医生(医生是个男孩)、准备婴儿的配方食物、喂她的弟弟。
故事书中的女孩们可以为自己未来的丈夫带来诸多便利:帮他们洗衣服、熨衣服、晾干衣服、做饭和摆桌子。当然,当男孩长大后,他们会从事更积极主动的活动:捕捉蝴蝶、修剪草坪、游行、在工作台锤木头。男孩与女孩之间的一个特别显著的对比是:他们与狗的照片。
在讨论孩子们是如何成熟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比它们的宠物还要大。然而,这张小女孩的图片让我们严重怀疑成年人的自信和权威——她被一只非常小的狗牵着,显然她无法控制它。相比之下,这个小男孩对一只大得多的狗有着严格的控制力,甚至不需要用皮鞭来驯它(图2,3)。
图2《迷你女孩》中小女孩被一条很小的狗牵着,显然无法控制它。
(图源:《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Picture Boo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New York: Doubleday & Co., 1962).))
图3小男孩对一只大得多的狗有着严格的控制力,甚至不需要用皮鞭来驯它。(图源:《Sex-Role Socialization in Picture Book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New York: Doubleday & Co., 1962).)
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许多小女孩更愿意认同男性角色(Hartup,1962;Brown,1956)。
然而,觉得男性角色更吸引人的小女孩将面临两难境地:如果她追随自己的愿望,表现得像个假小子,她可能会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而如果她放弃对男性角色的认同感,转而对传统女性角色表示渴望和认同,她会感到失去了自我——除了平和、漂亮,如果女孩们还想表现更多其他方面、多种多样的特征,她们就无路可走,因为那些不是可被社会接受的角色。
她们总是要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与自己的“性别处方”相背离,或者与自己独特的行为和气质偏好相背离。
3.
>>>当今世界<<<
是否有所改变
这项著名的研究发表于1972年,距今年代已稍远。
那么将近五十年过去了,儿童图画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是否有所改变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4名研究者,选取1999~2016年间以24本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21本信谊图画书奖和53本凯迪克奖的儿童图画书共98本为样本,经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图画书存在显著的角色、人物性别失衡现象。
图4平均每本儿童图画书中角色、人物数量的性别分布图。
(图源:秦国浩, 杨智君, 王依萌,等. 《中美儿童图画书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比较分析》)
而在国外研究中,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珍妮丝·麦凯比等人,针对约6000本绘本,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②。结果表明,57%的绘本的主角为男性,31%的绘本的主角为女性,23%的绘本的主角为雄性动物,7.5%的绘本的主角为雌性动物。《艾瑞卡尔经典绘本》中的为成蝶的毛毛虫、辛苦勤劳的小蜘蛛和比翠克丝·波特《彼得兔的故事》中勇敢坚毅的小动物,都是雄性形象。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到性别平等的议题。众多的女性主义学者致力于在各个维度打破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然而,绘本中的刻板印象情况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多少。
4.
>>>思考<<<
有毒的性别气质文化
你是否思考过,我们所看见的当今世界的男性、女性气质,是怎样形成的?
最近气温炎热,而烈日之下,许多男性不被允许打遮阳伞,否则,便会有人嘲笑他“像女孩一样”、“娘娘腔”。
前段时间,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一位男子杀害一位无辜女性,原因是没有女朋友,想找漂亮女孩一起死,做鬼夫妻。新京报陈迪发表评论,谈“有毒的男性气质文化(toxic masculinity)”:为何找不到妻子会让男人认为是一件如此可怕、卑微的事情,以致于非得杀害生命?为何男人的毕生,都要通过“是否获得女人”来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
“
性别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迫使男性将自己很大一部分人生意义,放在持续不断地证明自己的“男性气质”上。每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都是他所处的社会不断向其内化“男性气质期待”的过程。男性总是被期待扮演主导的角色,长大以后这些期待就内化为,有钱、有权、有地位,以及最基础的——你要有女人。然而,丛林社会中,失败者才是多数。
很多人看不清,给他们带来屈辱、卑微的其实是文化,却反过来将罪,怪到整条逻辑链上不发一言的女人身上,然后暴力以对。
”
《新京报》“陈迪说”视频让“有毒的性别气质文化”上了微博热搜
(图源:视频截图)
男生们小时候经常从大人嘴中听见“不要哭”、“要有主见”、“不能婆婆妈妈”,女孩们听见“要乖要听话”、“不要太疯”、“要有个女孩的样”。这些话来源于家长、老师,也潜移默化地来源于读物、影视剧。
然而,什么才是一个男孩、女孩,“应该”有的样?按照这个“应有的样”去发展,会对儿童有什么样的影响?
Eleanor Maccoby(1966,pp. 35)研究发现,孩子的分析性思维、创造力和一般智力都不仅仅因生理性别差异而起,更与社会强调的性别角色特征有关。“对于两性来说,更多被动依赖的儿童在各种智力任务上表现不佳,而独立的儿童表现出色。”在这些绘本所隐示的社会文化中,男性是冒险者和拯救者,女性是依赖、顺从、被动的服务者,甚至一种男性可以利用的资源。
除了温柔可爱,白雪公主也许同样可以是勇敢、聪明的
(图源网络)
“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但,图画书里的公主、电视广告里洗衣服的女性和大人们都告诉女孩,女性长大成人后是乐于侍服他人的、主内的、被动的。而小男孩则一定是无畏的、勇敢的、聪明的。直至女孩失去本应更好的发展机会,男孩因“找不到老婆”而心理扭曲甚至伤害他人。
5.
>>>我们如何改变<<<
我们引入绘本中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是想要说明这个事实:虽然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得到了提升和改善,但是在这些绘本中仍然没有体现女性角色更多的主体性和进步性——1972年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过时。
今天,我们的图画书中仍然普遍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它并没有跟上社会刻板印象消减的步伐。抑或是,刻板印象没有真正从编者乃至全社会人士的头脑中消减多少。
从绘本开始,从孩子开始,一切需要做出改变。我们有以下可以做的:
① 绘本创作者:
将性别平等意识揉入作品中,有意识地在语言、情节、画面中消除性别刻板印象的相关体现。
现代绘本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公主”形象
(图源网络)
② 家长或幼儿教育行业从业者:
在孩子阅读绘本时,需注意客观引导,如果绘本中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在结束阅读之后可以向孩子们提出“请想一想,女孩都是像书中描绘的那样,一直待在家中服侍他人吗?”这样的思考题,引导孩子们跳出性别刻板印象,批判性地对绘本呈现的内容进行客观评价。除此之外,还需多加引导,告诉孩子们性别刻板印象的弊端,让孩子们意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性格、职业发展可能性,这并不是由于性别产生的差异。
当然,也要告诉男孩,照顾孩子的男人也很可爱~
(图源:电影《神偷奶爸》)
6.
>>>绘本推荐<<<
近年来,一些提倡性别平等的绘本得到了很多关注。这些绘本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重新定义了性别角色,鼓励孩子们尊重多元与差异的空间。下面介绍几本优秀绘本。
《爸爸,你爱我吗?》
(史蒂芬‧麦可‧金)
(图片来源网络)
故事里的爸爸是一个很爱儿子的男人。但是,和很多爸爸一样,他不知道如何表达爱。他只能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感情。他给儿子做玩具,陪儿子放风筝,和儿子一起照料小鸟,细心地用盒子做成鸟屋等。
爸爸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有时候会被邻居嘲笑,但是爸爸不在乎,因为对他来说,这就是他对儿子爱的表达。在这个绘本中,作者打破了传统故事中刻画的父亲的严肃形象。故事中的爸爸充满爱心、有点害羞、做事情愿意花心思——这些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女性化的气质在他身上被自然地呈现出来。
《威廉的洋娃娃》
(夏洛特·佐罗托)
(图片来源网络)
在《威廉的洋娃娃》中,小男孩威廉想要一个洋娃娃,他的小小心愿却被哥哥说恶心,邻居小朋友骂他娘娘腔。
爸爸给威廉买了篮球、电动火车,但是威廉心里最想要的还是洋娃娃。直到有一天,奶奶来了,实现了他的愿望。奶奶对爸爸说——对于男孩来说,玩洋娃娃其实没有什么不好。
威廉的遭遇可能是很多孩子都遇到过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会孩子认识到平等,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是重要的。
tips:
女孩也可以勇敢探险哦~
(图源:搜狐HeyMom养育研究所)
“对男孩强调勇敢进取,对女孩强调文静温柔的教育,必定大大限制儿童的活动能力和自我发展,扩大性别不平等。儿童的一切发展应该取决于他们的潜质、能力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性别。”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教授 卜卫
一个小彩蛋
读完本文,你是否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
如果你已胸有成竹,那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游戏吧!
一天,某位公安局长和邻居在聊天,突然一个小孩儿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你快点回去吧!
现在请猜一猜,这个局长和这个小孩儿是什么关系?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答案。
注释及参考文献:
注释:
①Caldecott奖章由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服务委员会颁发,以评选出年度最杰出的图画书,这枚奖牌在学龄前绘本界是最受追捧的奖品,获奖书单上的冠、亚军书籍几乎被全美的所有儿童图书馆订购入馆。
②6000本图书为凯迪克大奖获奖图书、金色童书系列、威尔逊儿童图书馆核心馆藏书目。这些书目通常是家长、学校、图书馆选购图书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洪琴, 窦刚, 石飞. 儿童性别概念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 2018(24):160-162.
[2]Lenore J. Weitzman, Deborah Eifler, Elizabeth Hokada and Catherine Ro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77, No. 6 (May, 1972), pp. 1125-1150
[3]秦国浩, 杨智君, 王依萌,等. 中美儿童图画书中性别刻板印象的比较分析[J]. 幼儿教育, 2018.
[4]王晓艳. 性别平等意识对中国儿童绘本出版的启示[J]. 出版广角, 2015(8X):62-63.
[5]史静寰. 教材与教学:影响学生性别观念及行为的重要媒介[J]. 妇女研究论丛, 2002(2):32-36.
[6]吴小英. 市场化背景下性别话语的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 2009(2):163-176.
(下滑查看更多)
作者丨吕雪雯 李燕琦 罗方丹
编辑丨方世新 罗方丹 刘文利
排版丨李卓怡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