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非得做这件事?
“我开始思考,那些留守女童,她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的月经初潮的?”
“从小我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学校避而不谈,父母闪烁其词。”
“直至去年完成生育,我恍然更真切地感受到女性时刻面临着的荒诞。”
“有许多被合理化的伤害,即使作为成年人,我也很难去抗衡。”
……
2021年初,“爱与生命”向读者朋友们发出了一份邀请:
《我们想要:on, about and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短短一周时间内,我们共收到了近两百份报名表,这些朋友来自北京、福建、广西、西藏、香港、巴黎、伦敦……
他们中有高校学生,有志愿者,有大中小学校教师,有金融、媒体、教育等行业的从业者,有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有宝爸宝妈,有人跨越数个时区,有人身处大洋彼岸……
经过面试,我们和新成员们一起组成了新的写手团队和运营团队,继续致力于性教育传播事业。
如果有朋友报名了我们的面试,但没有收到通过的消息,也请不要失望。这绝非能力有所缺欠,而是由于我们认为,有更广阔的舞台需要你去绽放光彩。
为了更多关注课题组、关注爱与生命、关注全面性教育、关注性与性别议题的朋友们能够进一步交流,我们建立了一个属于“爱与生命”的读者群。诚邀各位朋友前来交流,讨论你所关注的性教育、性与性别等话题,也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请填写下方的读者调查问卷来进行报名,我们会在收到后尽快处理这一申请。
在本次招新的报名表中,有一个问题是,“你为什么想要加入‘爱与生命’?”许许多多真挚诚恳的回答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家的热情:对性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成长经历的反思、对弱势和少数群体的关切、对父权制的反抗、对“她力量”的向往……
我们摘取了部分新成员“希望加入‘爱与生命’的原因”,分享在这里。
改变这个世界需要一些热忱和信念,一起来听听我们的心声。
一、
“让那些不该被漠视的能够被看见”
初中的时候,我觉察到那些“七度空间”以外的卫生巾,那些包装简单、没那么“少女”的卫生巾的存在。初二的一天,我问了妈妈她们那个年代有没有卫生巾,了解到即使时至今日也有很多女孩用不到品质合格的卫生巾。
“散装卫生巾”的详情页面和引发热议的评论
(截自购物网站,商家@涵同学卫生巾批发生活馆)
时至今日,我也记得自己月经初潮时的紧张感,尽管心理准备过很多次也还是难以避免。我开始思考:
那些留守女童,她们是如何度过自己的月经初潮的?
是如何购买和使用卫生巾的?
是如何了解到性知识的?
她们怎样保护自己?
后来我看到了“爱与生命”,看到了“予她同行”,参加了南京林业大学“卫生巾互助盒”的策划,终于有机会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伍妖叄
我初中时期,班上的女性同学因为外貌和身材的原因,遭受了长达三年的校园暴力,然而因为只是遭受了言语攻击和群体排挤而没有上升到肢体冲突,事情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当时,年少的我因为相关教育的缺失,既没有认识到这是语言暴力的攻击,也没有认识到其背后男性对女性打压的本质。这让我想起来至今感到背脊发凉。
——林源
我现居拉萨,在西藏最大的课外教育机构当老师。通过和孩子们的接触,我更能感受到,性教育的极度缺失对孩子们乃至家长们的影响。我希望加入“爱与生命”,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索朗玉珍
我在青少年时期没有接受到全面科学的性教育,承受了很多关于性和身体的压力和污名。这让我在成年后经历了漫长又曲折的自我认同与接纳。有许多被合理化的伤害,即使作为成年人,我也很难去抗衡。
这些生命体验让我意识到加强性教育的必要。对性、身体、情欲和亲密关系的探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愉悦。如今,我想通过自己的书写将这份力量传递下去。
——加加
全面性教育的内涵
(图源:《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
我对性教育、性与性别的有关议题有很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女性维权与女性主义、性少数群体的相关话题。我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对公众进行性与性别的知识普及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我希望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了解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那些本不该被漠视和被边缘化的议题能够被看见、被思考、被讨论。
——渾噩
二、
“性教育在中国社会的普及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性教育与中国社会发生真正的接触、实现广泛的普及、内化进受教育者的生命,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既是性教育施事,也是性教育的受事,我们在对性教育进行阐释、研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自我修正、自我教育。每个教育者在教育他者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自身,这是一个双向的、良性的互利过程。
——林钰璋
从小我并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性教育,学校避而不谈,父母总是闪烁其词,与性有关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搜索引擎和公众号、初高中同学们隐晦的“开车”。
在高中时,我和同班的女生曾受到过男老师的骚扰,但通过观看英剧《性教育》、长期阅读六层楼等性教育相关的自媒体,我明白这件事情不能被藏着掖着,而是要正当合理地指出,于是我联合其他女生向学校和家长反映,涉事老师也受到了处罚;而我的朋友在遭遇暴露狂后很久都没有走出阴影……
英剧《性教育》第三季
(图源:豆瓣)
这些事情使我反思:我们的性教育是否有漏洞,是否缺失?
我知道有许多人是通过色情电影、广告等不够科学的渠道了解性知识的,但我不希望比我更小的孩子们也像我一样,没有人指引,甚至误入歧途,黑暗中踽踽独行、跌跌撞撞走在了解性的道路上、受到伤害却不自知。
我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一点改变,让社会公众关注性教育,让孩子们的父母、学校施以引导。我希望看到自己的力量发挥作用。
——陈珂
我曾经被电视台邀请参与访谈节目,但因为话题是性教育,母亲比较回避,所以终止了录制。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我希望性教育能够得到重视,并且不再是一件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我希望能为之出一份力。
——Ida
在高中质疑、不认同自己的性倾向的时候,曾看到关于《珍爱生命》性教育读本的报道。当时便感叹,要是我们从小能接受坦坦荡荡的、多元包容的性教育,那么现在的我就可以少去许多纠结和苦恼。
高三的时候与同学做了小学性教育的项目,在自己设计课程普及基础性知识以外还对比分析了一些流行的性教育教材。在这一过程中,既认同和佩服《珍爱生命》科学直观地说性的勇气与行动力,又惋惜《珍爱生命》没能被广泛推广。
——谭熹然
《珍爱生命》教材
(图源: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我希望能为中国性教育出一份力,同时我对视觉设计有强烈的喜爱和热情,因此我希望能把二者结合起来。在我看来,绘画、设计、制作周边,本质都是去表达什么、传递什么,让晦涩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让尖锐的话题稍稍柔和、让遥远的话题仿佛近在眼前,这是视觉设计的力量,我希望利用我的爱好去传递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欧欧
三、
“实际上我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
我喜欢看电影、听摇滚,是之前稿件提到的皇后乐队和大卫鲍伊的乐迷,日常混迹于各个线下小众放映场地和livehouse,总而言之爱听爱看爱玩。文艺可以拓展思考的边界。带着学术省思的文艺稿,或许可以为欣赏文艺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我还想借此平台增进对社群内部的了解。2020年的紫色校园日活动中,我采访过一位积极参加社群活动的、即将进行胸部手术的trans woman。之后我发现,虽然我一直自诩对LGBTQ+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实际上对他们的生活一无所知。所以我还想要通过“爱与生命”更多地接触到社群内的人,促进社群内外部的对话。
——Héloïse
紫色校园日活动宣传口号
(图源:微博@紫色校园日SpiritDayChina)
我希望尽力消除大众对亚文化群体的偏见,提高接纳度,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健康更平等的自在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学术科普介绍性倾向、LGBTQ+群体方面的知识。
——王韵诗
从在安徽小县城念中学起,到目前在北京念大学,我身边常常有同性恋者。他们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孤单和纠结,对于自己的审视、对于爱的踌躇和不被理解的无奈,纠集成痛苦的种子,也让我更想为他们发声。
——菌菌
我想借助这个平台的影响力去引起公众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并让更多青少年——尤其是像我当年一样为自己性倾向或其他性别相关因素而纠结困惑的青少年——认识到性是可以被大方谈论的、性倾向是可以与别人不同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大胆从容地做自己。
——谭熹然
我在从弦子庭审法院外回校后读到“爱与生命”的文章,觉得正是心中所想。我希望能够在“爱与生命”收获一同讨论事件以及传播知识与想法的同伴。个体的反思能扩散的范围实在太小且总因个人认识而充满了局限,更多的人能够因意见不同与良性开放的讨论提供更清晰的道路。
希望能有机会加入“爱与生命”,丰富自己作为人的内涵,坚定自己的人性。
——欧阳
弦子在庭审法院外
(图源:微博@弦子与她的朋友们)
四、
“希望我的纸笔成为‘她’的力量”
关心性别议题很久,关注刘文利老师和“爱与生命”很久,但直至去年完成生育,我才恍然更真切地感受到女性时刻面临着的荒诞。
一切痛苦与恐惧都不值得一提,反之被凝视的是孕产后的身材等,而女性也早已将这种规训内化。像是一场相遇,这时我打开公号,看到了招募,我就这么来了。
——褚靓
我的性教育启蒙是空白的。我会对各种伴随成长到来的生理现象感到惊慌失措,会从各种“不入流”的网站上汲取这方面的知识。包括青春期女孩常见的妇科疾病、因为体型而招致的嘲笑和自卑,让我很长一段时间活在“耻感”阴影里。
——菌菌
上野千鹤子《厌女》一书剖析了男权社会的厌女文化
(图源:豆瓣)
我意识到,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生活在父权社会所孕育的偏见中而不自知,甚至自己也变成了偏见的产物。
许多时候,我厌恶自己身为女性的性别,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拒绝表现出任何“我认为”与女性挂钩的特征。然而这些特征正是男性施加于女性的。虽然我至今也多少受到这些偏见的影响,但我希望拥有勇气去改变,同时通过文字唤醒更多的人进行改变。
女性在这个社会上的声音正在增长,然而还不够大、还不够多。因此,我希望我可以在“爱与生命”这个组织中寻找到更多的同伴,解答更多关于女性以及女权的问题,探索女性的明天要通向何处。
我希望我的纸笔可以成为武器,成为爱,化作女性声音的一个部分,成为“她”的力量。
——林源
今日互动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性教育启蒙时刻?
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普及性教育才能改变一些社会现状?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也别忘了开头加入我们读者群的邀请!
点击阅读原文,我们等你。
*文中人物署名为化名或笔名。
组稿丨杨若嫣
编辑丨陈皮 余涵萱 刘文利
排版丨君子某
视觉丨多诺瓦
校对丨苟怡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