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福祉与尊严的必由之路

刘文利 爱与生命 2022-04-15

[摘要] 全面性教育是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在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是实现儿童健康、福祉与尊严的需要,是实现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需要,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学校推行全面性教育还需要解决课时、师资、教学资源等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性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 全面性教育;儿童;健康;福祉;尊严


[作者简介] 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儿童青少年性发展与性教育、健康教育与促进(北京100086)


有研究证据表明,在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对于提高儿童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性别平等意识,预防儿童性侵害、校园欺凌、早婚早育,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降低性传播感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等,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一、全面性教育是什么


联合国2018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对什么是全面性教育做了清晰阐述。“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CSE)是一个基于课程,探讨性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层面意义的教学过程。其目的是使儿童和年轻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确保其健康、福祉和尊严;培养儿童和年轻人学会思考他们的选择如何影响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懂得终身维护自身权益。全面性教育包括8个核心概念:(1)关系;(2)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3)理解社会性别;(4)暴力与安全保障;(5)健康与福祉技能;(6)人体与发育;(7)性与性行为;(8)性与生殖健康。并分为4个年龄段:(1)5-8岁;(2)9-12岁;(3)12-15岁;(4)15-18岁及以上。


全面性教育有一些重要的特征,非常关键。把握住这些关键特征,对于顺利推进全面性教育至关重要。


1.科学准确

每个学科都会强调学科知识的准确和科学,全面性教育更是如此。对待性的不同态度和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性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全面性教育特别关注性与生殖健康、性行为的事实和证据,采用询证方式,重视科学事实,而非意见或观点,更非偏见,甚至谣言。


2.循序渐进

全面性教育不是从青春期才开始,而是从儿童出生就开始了,并贯穿人的一生。随着儿童年龄不断增长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学习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加深,呈螺旋式上升。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学习到,但深度和广度会逐渐增加。


3.发展适宜

全面性教育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成长的多样性需求,及时提供支持其可持续发展的性教育内容,而不是单纯由成年人决定哪些内容该教给儿童,或干脆让其“自学成才”。让儿童在性方面“无师自通”,会任其在性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冒很大的风险。


4.基于课程

全面性教育是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虽然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都能开展,但学校这一正规教育场所是开展全面性教育的理想场所。其学习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且层层递进。这就要求全面性教育贯穿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而不是在某一阶段上一节课、做一个讲座、开展一个活动就能完成的。


5.综合全面

全面性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性教育”所讲的生理卫生或性交行为,而是覆盖儿童需要了解的与性有关的全部话题,其中也包括一些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并帮助儿童提升沟通、协商、拒绝、分析问题、独立思考、寻求帮助等生活技能,增强儿童的权能。这些生活技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健康、福祉和尊严。


6.保护人权

全面性教育充分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倡导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健康、教育、信息平等和不被歧视的权利,提升儿童的权利意识,鼓励儿童了解自己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帮助那些权利受到侵犯的人,并保护儿童免受性暴力、性剥削、性欺凌和性侵害。


7.倡导平等

全面性教育高度重视性别平等。对因社会性别规范而导致的各种不平等现象,以及这些不平等对儿童健康、福祉和尊严造成的负面影响,给予严重关切。全面性教育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到社会性别在人们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以及社会性别的多元性,鼓励儿童基于同理心和理解建立相互尊重和平等的人际关系。性别平等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基石。


8.文化适切

全面性教育主张对儿童所生活的文化和社会环境给予适当关切,培养儿童在人际关系中彼此尊重和负责,能够理解、审视、质疑所在环境的文化结构、性别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个人选择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影响。


9.促进变革

全面性教育能够提升儿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强化其公民意识,为构建公平、公正、自由、民主的社会竭尽全力,鼓励儿童探索并建立对性的积极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儿童的权能,为自己的决策、行为对自身和他人产生的影响负责,并对社会变革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10.培养技能

全面性教育培养儿童有效沟通、自信表达、缜密思考、友好协商、合理拒绝、寻求帮助、明智决策等生活技能。这些生活技能有助于儿童与家庭成员、同伴、朋友和教师形成相互尊重且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未来与恋人、性伴侣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打下重要基础。


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全面性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认可。全面性教育秉持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不仅关注影响儿童的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包括青春期变化、怀孕、避孕、人工流产、预防非意愿妊娠、性传播感染和艾滋病病毒等,还关注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其他问题,包括人权、健康与相互尊重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个人及社会价值观、文化及社会规范、性别平等、无歧视、性行为、性暴力、性同意和身体完整性、童婚、早婚和强迫婚姻等。


全面性教育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与健康和福祉有关的目标高度一致。其中,性教育被视作优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中,包含“在过去一年中开展全面的基于生活技能的艾滋病病毒预防教育和性教育的学校比例”这样一个特定的主题指标。同时,性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3(健康与福祉)和目标5(性别平等),以及目标10(减少不平等)和目标16(和平与正义)也都有密切关系。开展全面性教育有助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于全面性教育人们会有许多担心,比如是否会导致儿童过早发生性交行为,剥夺儿童的“纯真”。实际上到底是怎样的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在2008年和2016年开展了两次全球性教育证据回顾。[1]  两次回顾都证明,有效开展的全面性教育能够带来积极结果。


全球证据回顾的主要结论是:(1)无论是学校内还是学校外的性教育都不会增加性活动、风险性行为或艾滋病病毒/性传播感染率;(2)性教育有助于年轻人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善;(3)提倡禁欲的性教育项目在推迟初次性交行为时间、降低性交行为发生频率和减少性伴侣数量方面是无效的;(4)相对于仅关注单一话题,同时针对预防非意愿妊娠和艾滋病病毒/性传播感染的性教育更为有效;(5)明确的、以权利为本的全面性教育有助于增加个人与性有关的权利知识,增加与父母关于性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增加处理与性相关的风险问题时的自我效能感;(6)关注社会性别的性教育鼓励学生质疑与社会性别相关的社会和文化规范,建立性别平等态度,有助于减少非意愿妊娠和性传播感染;(7)随意减少课时数量或时长,降低参与者的参与度,省略一些关键信息或使用不合格的培训者等做法会降低性教育的有效性;(8)不同社会环境中的性教育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9)社会规范和性别规范、暴力经历以及获取服务的障碍因素等会影响年轻人采取安全的性交行为;(10)与社区活动相结合的学校性教育最具有影响力。

 

二、如何在学校层面推进全面性教育


(一)落实教育部门有关性教育的政策


1988年8月,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在中学开展性教育的要求。


从国家已经发布的相关政策看,大部分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包含在健康教育中。2003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要求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课时从地方课程中安排(初中6课时、高中4课时),建议理论教学与讨论活动的课时比例为1∶1。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当地实际情况,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下,鼓励拓展与艾滋病预防相关的青春期教育等教学内容。2008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指导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增强卫生防病能力;了解艾滋病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熟悉毒品预防基本知识,增强抵御毒品和艾滋病的能力。在课时上,要求中小学每学期都安排6-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和年龄认知规律,对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性教育阶段性学习目标和内容。2012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在小学高年级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在初中阶段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在高中阶段知道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二)确立性教育的课程地位


在学校开展性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课时问题。作为校长,可以考虑两种课程形式开展性教育,一种是独立课程,一种是融合课程。

首先是独立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经过十余年的性教育研究和实践发现,想要满足小学生对于性教育的需求,学校至少需要提供每学期6课时的课程设置来开展性教育,一个学年是12课时,小学一至六年级共需要72课时。除健康教育课时可以利用外,在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安排中占比近两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来开展性教育。独立设置性教育课程是最理想的开展全面性教育的方式。


其次是融合课程。经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发现,与性教育直接关联度高的课程标准分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涉及“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艾滋病”“青春期保健”“生殖”“性侵害”等教学内容。但仍缺失全面性教育中多元性别、性别平等、性别刻板印象,多元性倾向,许可、隐私及身体完整性,性行为与性反应,养育子女,身体意象,预防非意愿妊娠与人工流产等知识点。而全面性教育作为一门系统的、全面的课程,其内在知识网络体系庞大且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教学内容的不全面或刻意回避所谓敏感话题可能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三)依靠学校现有师资力量


在学校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另外一个挑战就是师资。由于性教育课程不是独立课程,在我国的师范院校师资培养体系中没有性教育师资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在学校性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性教育教师的培养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小学一至三年级,由班主任承担性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可行的。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有更多接触时间,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开展性教育不仅使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也因此密切了师生关系,这进一步促进了班主任工作。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和科学教师,都有本学科训练的优势讲授性教育课程。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生物教师、健康教育教师可以成为承担性教育教学的主力军。当然,上述所有教师,在教授性教育之前都必须接受系统的性教育培训。这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性教育培训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利用国际国内性教育资源


目前,我国既无性教育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也无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开展性教育时面临缺乏教学资源的问题。


在国内,教师可以利用教育部已经发布的相关大纲或课程标准,如《中小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和《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等,确定不同学段的性教育内容。


在国际上,联合国2018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规定了全面性教育的8个核心概念和下设的27个主题。这27个主题下面又从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维度设定了学习目标,对性教育内容有详细规定。这一纲要可以为教师在学校开展性教育提供框架性的指导。


性教育教材是教师在性教育教学中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但长期以来,很少有出版社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性教育教材。教师可利用目前可以寻找到的支持性材料,自己编写读本,在性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


全面性教育对实现中国儿童的健康、福祉与尊严至关重要,但在实际落实中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和挑战,期待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能提高对全面性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为推动全面性教育在学校的开展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Z]. 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8.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阶段性教育指导纲要研发”(课题编号:2020SKZZ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丨《人民教育》2021年05期

作者刘文利

排版丨由中卉

视觉丨Nana

校对丨颜露懿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课题组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