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女导演,杀死了男性气质丨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电影《犬之力》

爱与生命管理 爱与生命 2022-04-15

今天上午,第9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了帷幕。电影《犬之力》(The Power of the Dog)导演简·坎皮恩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图源:微博@导筒directube)


此前,简·坎皮恩凭借此片获得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而在第79届金球奖中,该片斩获电影类最佳剧情奖。男主角著名影星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人称“卷福”,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导演简·坎皮恩是戛纳历史上第一位拿下金棕榈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往往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写女人的故事,细腻、克制、精准,简单的细节传递着层层繁复的意味。


《犬之力》的风格一如以往,但不同之处是,这部电影“凝视”的对象是男人,被炒作出来的名头之一,就是“卷福版的断背山”。


但观影之后,冲着名头去的观众却大多感到“被骗了”。正如豆瓣高赞的评论:看本片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节奏和紧张程度都不符合对这样的导演和卡司阵容的预期。直到最后才能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一场温柔的杀戮。


而这把磨得锃亮,杀人不见血的刀切开的,不只是隐匿在肌理之下的爱和欲,更是一则关于男性气质的残酷寓言


(图源:豆瓣)


(本文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01

“得像个男人样”


《犬之力》中,菲尔(Phil)是一个十足粗犷的西部牧场主、实打实的硬汉。他身材高大,穿皮靴、牛仔裤,脸上蓄着杂乱的胡须,满口粗话,家里挂满打猎来的动物标本。


(图源:豆瓣)


硬汉菲尔的权威在牧场里无处不在。有一次,他们一行“牛仔”来到红磨坊餐厅吃饭,另一桌客人正在欢快地用餐、聊天、弹琴。这吵到了菲尔,他站起来大吼着让一行人离开。几位客人不敢反驳,收拾东西,静默地走出餐厅。


与菲尔不同,他的弟弟乔治(George)皮肤白皙,西装革履,负责算账和商务洽谈等业务。但在菲尔看来,这样的乔治不像个“男人”。与菲尔生活在一起,乔治承受着菲尔绝大多数时间的讽刺和压迫。“胖子” “little George”这样的讽刺连带着菲尔的怒火,无数次燃烧在乔治的生活中。


(图源:电影《犬之力》)


当弟弟乔治和红磨坊餐厅的女老板罗斯(Rose)相遇相知,最终走进婚姻殿堂后,菲尔仍然不给夫妻俩好脸色。在菲尔看来,女老板只是为钱攀附弟弟。为此他处处对女老板语言羞辱和精神暴力,逼得她精神崩溃,靠酗酒昏昏度日。


(图源:豆瓣)


女老板和前夫的儿子彼得(Peter)也成为菲尔宣泄不满的对象。少年彼得身材纤瘦、气质阴柔。父亲去世后,他帮着母亲罗斯打理餐厅,把餐巾整齐地搭在手臂上,在餐厅桌子的花瓶中插上自己折的纸花。


(图源:豆瓣)


与彼得第一次见面时,菲尔捏起纸花,他想知道“这花是哪位小淑女做的”,彼得颇有些期待地承认,未曾想却收到了一连串的羞辱。菲尔一一讽刺彼得这些不够“男人”的做派。


彼得送上食物时,菲尔取下一朵纸花点燃后用于点烟,燃烧着的花朵被他随意挥了两下,丢进杯子中,火光熄灭,花朵死去。


菲尔曾对弟弟乔治说起彼得:“我说她儿子不能总那副样子,得像个男人样。”


整部电影中,“得像个男人样”是菲尔为人的铁律。“像个男人样”,要强壮粗犷、有阳刚之气,而不是像乔治、彼得一般,是个弱兮兮的“娘炮”。


对此,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曾在采访中指出:菲尔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典型的“直男癌”(toxic masculinity)。[1]而在国际知名博客作者、亲密关系指导者,美国人哈里斯·奥马里(Harris O'Malley)看来,这与有毒的男性气质文化密切相关。


有毒的男性气质文化是对男子汉气概的一个专制而又狭隘的描述,它以暴力、性、地位和侵略性来定义“男子汉”,将情绪视为软弱,将力量视为一切。[2]


正是这种有毒的男性气质,令影片中的菲尔陷入了难以走出的内外之困。


02

硬汉菲尔,从来不是胜利者


困住菲尔的,是难以言说的孤单和渴望。他用“硬汉”的暴虐和专横将身边人推离自己,以至于或许无人发现,电影中的菲尔,不止“硬汉”这一面。


在一片人迹稀少的树林里,菲尔赤裸着上身躺下来,掏出布朗克·亨利(Bronco Henry)的汗巾,用它缓慢、温柔地拂过身体。然后,蒙在脸上。布朗克·亨利是他走进牛仔世界的启蒙者和领路人,如今他已离开人世。


阳光透过汗巾,菲尔有力的身体上阴影斑驳。肌肉鼓起,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正被他强烈地压抑着。


他们曾一起在深山里猎鹿,天气突变,布朗克·亨利为了让菲尔活下来,在铺盖卷里用赤裸的身体紧紧贴住菲尔,救了他的命。这是菲尔记忆犹新的画面,或许从这一刻起,他对布朗克·亨利产生了倾慕之情。


(图源:豆瓣)


1925年,美国的西部牧场并不宽容。在到处散发着男性激素的牛仔世界里,菲尔必须藏住这个秘密,藏起右上角写着布朗克·亨利名字的男性裸体杂志,必须表现得和所有人一样,甚至更硬汉。


他的脆弱藏在容易忽视的细微末节处。他习惯和衣蜷缩着入睡,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姿势。他曾经和弟弟住在一个房间,分睡两张单人床,在弟弟搬出去之后,他抱着班卓琴躺在床头,眼里满是无奈和落寞。


(图源:电影《犬之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少年彼得逐渐走近了更真实的菲尔。


在一个集会上,彼得穿着白袜子和帆布鞋,戴着遮阳帽,闲庭信步在牛仔之间,穿过一声声“南茜女士”和“死基佬”的嘲笑。菲尔被触动了,彼得的满不在意似乎让菲尔看到彼得和自己身上相通的“男子气概”。


他开始主动与彼得交好,把远方起伏的灰褐色山脉指给彼得看,曾经只有布朗克·亨利的眼睛才能看出山脉中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没想到彼得一下子说出了答案:那山脉像一只匍匐着的、在吠叫的大犬。


这一刻,菲尔卸下了防备。


他承诺要编一条牛皮绳子送给彼得,教彼得骑马,邀请他一起到山上去寻找勇士的足迹,把自己和布朗克·亨利之间的故事讲给彼得听。他同时以长者、真男人的姿态告诫彼得,“别让你妈把你弄得像个娘娘腔”,直言母亲罗斯是彼得成长的障碍。


但他并不知道,在彼得眼中,他才是真正的障碍。


连夜编好送给彼得的牛绳后,强壮的菲尔倒下了,整张脸被汗水浸湿。去医院之前,他想要找到那个男孩,把绳子送给他,但他没能见彼得最后一面。他死于炭疽——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来自一头病牛,彼得曾独自骑马上山,戴着手套割下病牛的皮,后来菲尔把它编进了送给彼得的那条绳子。当时菲尔的手背上有一道流血的伤口,他裸露着伤口洗病牛皮,编牛绳,把绳子送给彼得。


(图源:电影《犬之力》


硬汉牧场主菲尔,从来不是一个胜利者。


他最终败给了孱弱的少年,自己口中的“南茜小姐”彼得。


03

如何培养人,就如何培养男孩


菲尔就这样,以几近潦草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有毒的男性气质令他刺伤爱的人,而他最终也死于爱的交付之中,死于彼得看似沉默但深沉的布局和反抗里。


电影的镜头就像一个巨大沉重的磨盘,一点点磨碎我们对菲尔和彼得的“第一印象”。


电影中,彼得曾告诉菲尔,他的亲生父亲担心彼得“太过强硬,不够善良”,菲尔不以为意,一个身材纤瘦、折纸花、戴遮阳帽的男孩,有什么强硬的?而如果你一直代入菲尔的视角看待彼得,或许的确很难发现这一点。


柔弱的彼得曾独自一人在房间里翻看医书,举起手术刀,面无表情地解剖一只活兔子。最后,亲手把病牛皮交给菲尔。


彼得在房间里解剖兔子

(图源:电影《犬之力》)


深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习惯用外在给一个人盖棺定论,我们因此总是忽视“彼得们”内心的愤与痛。


“复仇成功”的彼得只是电影世界的一个极端例子。而现实社会中,不符合传统男性气质的彼得们,更多的是被有色眼镜下的暴虐驱逐到无依之地,成为“玫瑰少年”。


我们早就该知道,不同的性别气质并没有高下之分,暴力、侵略性、反对女性气质,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强大。


而这部电影进一步告诉我们,有毒的男性气质不仅会伤害彼得们,也同样让菲尔们受此折磨,成为难以挣脱的枷锁。


在纪录片《面具之内》(The Mask You Live in)中,一些现实世界里的“菲尔”吐露了心声:为了追求这种“男性气质”,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巨大的压力和孤独让他们靠近香烟、毒品,又因为耻于倾诉和求助,他们逐渐滑向抑郁症甚至自杀的深渊。


纪录片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每日有3名或以上男性自杀。自杀是男性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0~24岁男孩的自杀率都高于女孩。


男孩的自杀率高于女孩

(图源:纪录片《面具之内》)


可以说,在有毒的男性气质下,几乎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正确审视男性气质,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对此,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是进行“情感教育”。在有毒的男性气质的规训中,拒绝表达情绪是通病。就像菲尔,除了愤怒,他几乎不曾表露过其他的情感,这也导致了他的极度压抑。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丹·金德伦(Dan Kindlon)和迈克尔·汤普森(Michael Thompson)认为,情感教育对男孩的成长十分重要,父母需要有意训练男孩对于情绪的理解和表达,同时帮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健康的依恋类型。他们敦促父母认识到,当孩子被鼓励去追求过于严格的男性气质标准时,男孩们会付出代价。[3]


纪录片《面具之内》也讲到一对父子的故事,单身父亲斯蒂文(Stevin)是在传统的男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被长辈要求不要哭、要强壮、像个男人。而他的儿子杰克逊(Jackson)很不一样,小男孩热爱表达感情,他会直言“爸爸,我们敏感。”


这令斯蒂文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父子俩决定互相写信来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斯蒂文渐渐意识到,他不应该把自己在成长中遇到的压力加诸于杰克逊身上,杰克逊可以哭,也不一定非要做个“男子汉”。


杰克逊在念写给爸爸的信

(图源:纪录片《面具之内》)


而在“情感教育”背后,一个更核心、更底层的共识,是建立科学健康的性别教育理念。这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前,在随机波动的一期播客中,刘文利教授曾对男孩的性别教育提出建议:科学的性教育更希望首先把孩子当成是一个个体的人来对待,男孩可以坚强、勇敢、有担当,同时也可以温柔、体贴、细心。这些都是人性特别光辉的特质,跟性别没有必然的联系。[4]


播客结尾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今天应该如何培养男孩?借着《犬之力》提供的反思维度,这一答案值得被再次呈现。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在今天要如何培养人,一个有人性的、文明的、善良的人。我们如何培养人,就如何培养男孩。”刘文利说。


长按扫码收听节目


爱与生命公众号文章链接:《刘文利在随机波动现场


今日互动

你看过《犬之力》这部电影吗?

你觉得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男孩教育?


撰稿丨寸心

编辑丨驼驼 晨曦 达生

排版丨噜咔

视觉丨olive

校对丨Nana

刘文利性教育工作组出品


参考文献

[1]The Hollywood Reporter. Jane Campion on‘The Power of the Dog's Toxic Masculinity and Why She Won't Make a Marvel Movie. [EB/OL].

https://www.hollywoodreporter.com/movies/movie-features/jane-campion-the-power-of-the-dog-interview-1235010819/[2021-09-10]

[2] Harris O'Malle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xic Masculinity and Being a Man[EB/OL], The Good Men Project.[2016-06-27]

https://goodmenproject.com/featured-content/the-difference-between-toxic-masculinity-and-being-a-man-dg/

[3]Kindlon, D.J., Thompson, M., & Barker, T. Raising Cain: Protecting the emotional life of boys[M].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4]刘文利教授在随机波动现场[EB/OL],爱与生命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il9FFs-YZicYk1RcabVHfg,[2021-3-25]

[5] 陈凭轩.威尼斯银狮《犬之力》:女性凝视下的男性气质. [EB/OL]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887520/[2021-09-27]

[6]程贤.“有毒的男性气质”是怎样伤害所有性别和所有人的?[EB/OL]. https://mp.weixin.qq.com/s/3MeeV9WdEgP4jNgBqq-UMA[2020-05-11]


 推荐文章 

(直接点击图片查看 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