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60年前是如何采集指纹的吗?南京警方公安特色收藏品展览每个展品背后都是故事
警服的演变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诞生于清末,这是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的警徽;这是北洋政府时期的警徽,里面是金星外面绣嘉禾;这些是国民党不同执政时期的警徽;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警徽……”展厅的14枚警徽和帽徽,见证了我国警察的成长发展史。
这14枚藏品是南京市公安局警察协会胡剑明的心爱之物。这位明年就要退休的民警,当过知青当过兵,还做过交警,许多年来一直与文字打交道。酷爱收藏旧物的他尤爱淘书,平日逛遍了南京城大小旧书店。据悉,胡剑明前后收藏了四五千册书籍,其中不乏古籍和善本。胡老搞收藏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买回来研究透写文章,之后很多书籍就捐献出去了”。据悉,他前后捐赠的图书不下三四千本。
收藏旧物,感知历史。胡剑明庞大繁杂的收藏目录里,不仅有书籍,还有各种民国时期的证照。“这次展览的一张1949年南京市公安局公安学校的证明书,为该校一位毕业生志愿参加解放大西南事业做证明。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安院校毕业的派遣证书。”据胡剑明研究发现,这个南京市公安学校就是如今江苏省警官学院的前身。
历史是厚重的,历史同样是有趣的。“为什么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上会有指纹,而且还不止一个?”原来,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警政建设,而民国时期,现代指纹技术的回归和接收不仅受到警察当局的重视,而且成为当时的政府行为。孙中山曾大力倡导应用指纹技术来防伪。“要知道,在民国时期,警察机关从事指纹技术工作的人员已达数万人之多!”胡剑明为记者一一答疑释惑。
聊到指纹,不得不提到本次展出的老式指纹采集仪和便携式新型指纹采集仪。
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南京某钟表厂发生重大盗窃案件,初步侦查发现内盗可能性很大。公安机关顶着重重压力,采集了相关指纹,和现场提取到的指纹进行详细比对,最终仅从3个相对应文线特征点进行了同一认定,成功告破此案。“要知道当时苏联专家认为检材和样本必须不少于8个相对应文线特征才能进行同一认定。”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携式指纹采集仪应运而生。只需将手指放在毛玻璃上,就可自动读取指纹信息。
刑侦所提供的藏品不仅有指纹采集仪,还有单孔显微镜、检验人体组织的切片机,以及不同时期的照相机“。此次参展的林哈夫相机,是西德生产,1958年由公安部配发给南京市公安局使用的。”市公安局刑侦局原照相室主任袁玉林透露,这部当时堪称“高档”的照相机,配有三脚架、翻拍台和多个镜头,不仅可以拍摄指纹和现场,还能进行紫外和红外等特种拍摄。
1978年上半年,原鼓楼广场阅兵台附近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案,一名男性公民不幸遇难。公安机关经过现场勘验,明确肇事的是一辆大货车,可究竟是哪一辆呢?当时的刑侦局民警李同科和徐行速利用这台林哈夫相机以及1958年配发的红外片,成功拍摄到肇事车轮胎印的具有认定价值的特征,刑警们藉此从几十辆大货车当中成功找到元凶。“正常情况,红外片一年失效。由于保存得当,时隔20年林哈夫配发的红外片虽然边缘部分已经失效,但中心部位竟然还能用,而且破获了交通肇事逃逸案,堪称传奇!”袁玉林自豪地说。
公安老物件展览,不仅有重量级的“大咖”,也有普通民警耳熟能详的小工具。本次展览中,有两枚普通的警笛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枚是1982年,我干户籍民警时配发的,由于爱护有加,至今光彩依旧;这枚有锈迹的,是十几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在潘家园淘来的,不值钱,但我很喜欢。”两件警笛的主人、玄武分局已退休两年的原禁毒办副主任杨洪利如是说。
30多年前,民警办案没有手机,遇到紧急状况很多时候就靠这枚小小的警笛联系群众。据杨洪利回忆,1982年夏天的某个傍晚,他在总统府对过的大隍城巷走街串巷熟悉情况。进到一户人家时,发现有4个人正在赌博,桌子上摆的现金还不少。杨洪利一边喝令赌徒们不要动,一边迅速吹响警笛。周边许多群众“闻笛而来”。“当时的警民关系就是这么淳朴融洽!”
宁公宣
编辑:冬至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