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宇宙级浪漫”,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精彩纷呈!天地高速通信的秘密原来在这
今天下午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在中国空间站开展了首次太空授课
一个接一个的项目精彩纷呈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
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
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
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
设置地面分课堂
3名航天员
在轨介绍展示了
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演示微重力环境下
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
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
“花朵”在水球里舒展 ,“花瓣”缓缓绽放……这是王亚平为大家带来的水膜张力实验。在叶光富的帮助下,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然后再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
在水膜上贴上王亚平与女儿在地球上折的花朵折纸,在水膜的张力下,花朵旋转着慢慢打开,一朵“花”在太空中绽开。不少网友通过电视直播见证了这一“宇宙级浪漫”。
借着花开的浪漫时刻,王亚平寄语地面的孩子们,“同学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未来也能在广袤的宇宙中绽放。”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三位“太空教师”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实时互动交流。
空间站里能像地面一样走路吗?
航天员展示:不能!
▽
为什么航天员在太空看上去胖胖的?
▽
2013年6月20日,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协助下,为我国6000余万中小学生带来了一堂精彩的天地互动太空课堂。当年的亚平老师也是扎着冲天马尾辫为同学们在轨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实验、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五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在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时隔八年,在太空工作和生活一个半月的神舟十三号乘组又为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天宫一课。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天宫课堂”将成为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后续,“天宫课堂”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上海航天为“天宫课堂”
开辟天地通信“高速公路”
太空中的老师与地球上的学生在互动中,
从遥远的地球
看得到老师熟悉的身影,
听得清老师亲切的声音,
上海航天功不可没。
在中国空间站建设伟大工程中,
太空中图像拍摄、话音处理
数据整合、高速通信和传输
都是他们的杰作。
▽
“随着我们宇航图像技术和数传技术的发展,在通信带宽约束条件下分辨率能够达到1080P的高清水平。”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电子所舱内摄像机负责人叶盛说,“从早期载人飞船分辨率352*288 VCD的水平,到天宫空间实验室阶段分辨率752*576的DVD的水平,再到现在1080P的高清水平,每一步都展现着中国航天在图像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实力。”
此次太空授课中,太空中的王亚平老师与地面课堂的学生之间的交流,核心就是电子所研制的空间站话音处理器。话音处理器实现空间站舱内、舱间、天地、出舱以及和神舟飞船间音频通话,天地间实时通话的时延在1s以内。
空间站话音处理器实现了三个首创:
首次通过数字混音实现各个通话终端之间互相通话;
首次实现对航天器内部的各个通话终端进行实时维护与管理;
首次通过参数上注等方式对各种音频参数动态调整。
“形象一点说,话音处理器既可以构建一对一的私聊环境,又随时可以建立‘群聊’,把有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加进来。”技术负责人黄建青介绍道。
高速通信处理器作为空间站天地中继高速通道的处理中枢,它在空间站与地球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高速桥梁”。“以往,由于技术所限,天地通信只能一条羊肠小道,但是此次空间站和地面的通信却是一条高速公路,图像、话音数据都是这条路上的车辆。”作为此次太空授课关键链路设备“高速通信处理器”的技术负责人朱浩文介绍说。
作为空间站系统最复杂的产品之一,高速通信处理器首次突破了高速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技术,天地网络通信系统带宽相对以往任务提升了10倍。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叶薇),部分内容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
编辑: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