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改名;分级分类诊疗如何完善?一二三级医院代表都有话说
在本轮感染高峰中,申城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发热门诊下沉效果显著,发热诊疗量超过全市50%,极大地缓解了二、三级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的接诊压力。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深挖潜能,坚持“早发现、早诊疗、早分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口前移”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医疗救治能力。
在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现场,新民晚报记者遇到了多位来自一二三级医院的代表,对于分级分类诊疗体系的完善,他们有话要说。
更多力量用于重症救治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徐美东代表观察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设立,抗病毒药物分发到社区、扩容输液位后,“社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相当一部分患者“留”在了社区。“对于三级医院而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分流,我们可以将精力放在重症病人的救治上。”他举例说,之前医院开辟了三个病区用于输液,而输液可不仅仅只是大家看到的输液室的工作量——还有更前端的配药、发药等步骤;而当基层医院接过这些工作后,三级医院也就有了更多力量来救治重症病人,“一周左右时间,我们分流了近3700人次的输液患者到基层医院”。
“还有,对于重症病房里病情稳定的患者,他们对于出院还有顾虑。在我们联系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医疗服务后,病床流转更顺利了。”徐美东补充道。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冯煜代表看来,缓解老年重症增多局面的“最优解”可以称作“社区大循环”。他解释说,在三级诊疗网络中,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危重病人可以立即送到三级医院抢救;而三级医院稳定期的能迅速转走,为更需要的患者留出医疗资源,但目前协调机制并未达到最流畅,仍需要市区医院共同参与的转运专班协调。
明确定位服务患者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金迎告诉记者,为“迎战”奥密克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不断扩容——诊疗区域变大了,输液位子变多了,氧疗区域建起来了,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也在医联体单位瑞金医院的指导下,尽量满足居民的用药需求,“对我们社区医生而言,只要掌握了社区治疗的指南,基本上能为患者提供好医疗服务”。
普陀区人民医院是一家二级医院,近一周每天收治20—30名重症患者,主要是老年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目前,我们的定位还是收治重症和危重症病人为主,同时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比如面对输液量激增的情况,我们开放了第二补液室。”市人大代表、普陀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姚子涵介绍。
他告诉记者,依托医联体,上级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派出多位专家来指导重症病人的救治,对提高该院医疗水平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普陀区人民医院发挥营养的特色优势,指导社区开展医疗服务,并通过网上专家会诊,对社区医生开展俯卧位通气等技术指导。
未来建设任重道远
冯煜代表说,感染和重症高峰的到来是检验上海医疗救治能力的“考题”,新冠病毒或许还会变异,未知的疫情也可能不期而至,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加强容纳度,参与轻型患者的救治,并能起到“提前预警”的作用,让危险能在早期被及时发现,防止真正转为重症。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包玉倩代表认为,应固化、常态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增设的发热门诊,做好输液、吸氧的空间设置和设施设备标准化,同时规范配置CT等检查检验装备。她还建议加紧从业人员的培训,尤其是社区全科医师、护士定期到二、三级医院急诊轮转,以保持紧急医疗处置的能力不弱化。
在今年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绝对是个高频词。金迎代表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的观点颇受关注。在她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并不只是为简单地加一块牌子,而是要提高社区医院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为居民办好家门口的优质“社区医院”。
金迎在日常工作中也发现,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较多的慢病管理、孕产妇、儿童管理、预防接种等服务,医疗功能反而相对弱化;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生等卫技人员吸引力低,职业发展路径狭窄,人才流失率较高。她建议,通过“社区医院”的更名及建设,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充,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引进,医疗服务功能短板得到补齐;而通过为社区医疗机构“正名”,回归医疗本质,可以更好地吸引专业人才至社区医院,也有利于提升广大基层卫生人员的职业自信和归属感。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在这次感染高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次疫情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在今后医疗服务中‘留下来’,从而综合提高医疗机构的救治水平。”姚子涵代表表示。
上海分级分类诊疗体系如何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发挥什么作用
如果你也有好的想法和建议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郜阳
编辑: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