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岁翻译家杨苡离去,她的“呼啸山庄”还在
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著名翻译家杨苡于1月27日晚去世,享年103岁。
她是五四运动同龄人,西南联大进步学子,是1949年后第一个《呼啸山庄》中文简体字译本的译者。其父杨毓璋是上世纪初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哥哥杨宪益是著名翻译家,姐姐杨敏如是古典文学专家,丈夫赵瑞蕻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专家。
她曾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她将爱国与信仰融入文字
决心用写作报国
首创“呼啸山庄”译名
她的翻译工作力求“信达雅”
年过百岁她仍坚持每晚看书
牢记巴金嘱托让自己活得充实
生命最后一年里
她每天仍在看报看新闻
看周末的《佳片有约》
听喜欢的老歌《你是我的阳光》
喜欢一句话,“活着就是胜利”
杨苡先生曾说,记忆是抵抗时间的方式。
这几年,夜光杯刊发过多篇有关杨苡先生的文章,谨以这些隽永的文字,怀念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和我们相伴的日子。
杨苡:“我的确是梦见过萧珊的,不仅是当时,甚至近年也梦见过多次,梦里的她有时是昆明时的学生样,有时是中年时候的她,背景是模糊的,似乎更多是在武康路院子里。不管哪个时候哪个背景上的萧珊,有一点是不变的:她总是穿得很时髦,神情开朗,大说大笑的。”
赵蘅:“爸爸去世后,家里唯一的书桌妈妈接着用。位置变了,桌上堆砌凌乱。1999年最后一天黄昏,我被妈妈坐在桌边写信的姿态吸引。台灯光束将妈妈握笔的手映得更加白皙,她向来很会保护自己,穿了七件衣服,看了就暖和。妈妈喜欢写信,也很会写信,写长信。她总喜欢先列出写信名单,一长串,北方的南方的,足见她心里惦记的人很多,当然往往不可能完成。”
李景端:“杨苡也是《译林》杂志创刊的见证人,所以聊天少不了要聊《译林》。她说,译林社马上要出版由南京大学余斌教授记录整理的《杨苡口述史》,她对译林社的发展显得十分高兴。”
李辉:“认识杨苡先生,应该是2003年,在北京杨宪益先生的家中。杨苡谈得最多的,当然是哥哥杨宪益。杨苡在写给我的信中,把哥哥称作“了不起的杨宪益”。的确,在她心中,哥哥无法替代!”
刘明辉:“杨苡先生至今对上海巴金故居的地址和门牌号码熟记于心,对巴金、沈从文先生的生日和逝世日期都记得十分准确。关于他们的事情,凡是自己所亲历的,不论发生在多久以前,都能将个中细节娓娓道来。在我去南京拜望杨先生的次日,杨先生将沈从文、张兆和二位先生写给她的书信19通共31页捐赠给了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馆长周德明、副馆长黄显功代表单位接受捐赠。杨先生对二位先生手泽的敬惜留恋之情,我们看在眼中,感动在心里。”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
下方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四连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