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申生不息!75年日新月异,来看这些普通人讲述生活的变迁
75年日新月异,最打动人的,还是那些市民日常生活实实在在的改变。譬如民心工程,聚焦“老小旧远”、急难愁盼,给群众带去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譬如城市治理,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细致如绣花、坚韧如磐石,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共享高品质生活…… 这一切,人民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明天是国庆日,新民晚报推出国庆特刊,透过十多位普通市民的视角和记忆,讲述市民与城市、人民与家国共成长的生动故事。有从蜗居搬进新房的“拆落地”动迁居民,有见证数十年社区变迁的居委干部,有回到祖辈田野耕耘的乡创青年,有从百姓餐桌见证生活变化的资深大厨,有坐着地铁走遍城市每个角落的地铁粉丝,有多年拍摄浦东变化的摄影爱好者,有跑过22次上马、用脚步感受城市发展的古稀老人…… 他们的故事,就像多棱镜,最终交汇出的,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他们的故事,只是开始,未完待续,就像生生不息的上海,欣欣向荣的中国。
“人和鱼都住进了满意的家”
朱伟忠。1956年出生,1967年搬入彭浦新村居住,曾经历过5人蜗居、10户人家合用一个卫生间的窘迫时期,也见证了旧改启动后,环境“脏乱差”的工人新村蜕变为幸福宜居的崭新社区。如今,他和妻子住进了彭三小区五期的新家,过上了理想中的退休生活。
“从蜗居到新房,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用舒服的方式享受晚年,很幸福
张志芳。1951年出生于上海,4年前入住中环逸仙敬老院。曾悉心照料瘫痪的母亲五年,深感养老不易。现如今享受着敬老院安逸生活的她,感叹养老方式有了更多选择,感激时代给予的礼物。
“以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享受晚年,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礼物。”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28年扎根基层,喜看社区更新
吴美娟。杨浦区殷行街道殷行北新村片区党组织负责人,扎根社区工作28年,第十三届、十四届上海市人大代表,多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杨浦区第一届十佳“小巷总理”等称号。
“如今的殷行却好似正青春,越来越充满活力了。社区基层治理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新了。”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农民生活节节高,都在村志里
褚半农。1944年10月出生于上海西南农村,曾在农村参加劳动,前线握过钢枪,学校站过讲台,机关撰过方志。1982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在职)毕业。长期从事散文创作、方言研究、地方志纂修及研究。
“吃不饱越想吃的年代终于过去了!我要珍惜幸福生活,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最记得的还是国庆大片
王佳彦。“四眼老王”,生于1949年9月,共和国同龄人。自1991年参与上海影城成立的筹备工作起,他先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市场部、新闻部、大型活动部、影展部担任副职,从第五届开始参与排片至今。从“小王”到“老王”,他亲历、见证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电影的发展、壮大、辉煌。
“只要电影节召唤,我就会一如既往‘传帮带’,为上海这张文化名片添彩增光。”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何杨阳。土生土长的新浜人,是“乡创青年”的杰出代表。他放弃高校的工作,回乡创立了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新理念,培训“农民飞手”,打造农产品品牌,发展“无人农场”。这位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正用实际行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推动着农业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
“耕作劳动的智慧正与现代科技发生着碰撞。农具变成了机械,经验化作了数据,让农业生产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社区医院收获更多居民信任
曹筱筱。土生土长的奉贤人。从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到奉贤成了一名社区医生。2021年获评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擅长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规范化中西医结合防治,以及皮炎、湿疹等常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现任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越来越好了,社区医院医生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有信心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袖珍园”记录家中三代人童年
蔡海政。黄浦区复兴中路第二幼儿园校友、教师,在该园从教36年,曾入选“十五”首期卢湾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复二幼儿园创建于1954年,是公办一级幼儿园。蔡海政和她的姑父、表弟、儿子,一家三代都曾就读于此。
“这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一个幼儿园几乎见证了我人生所有的成长经历。”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烟火气中感知经济发展脉搏
沈巍。中国烹饪大师、国家高级技师、上海工匠、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名厨委副主席,具有多年高星级酒店中餐总厨经验。
“餐饮业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从学徒到总厨,我走过了近40年的职业生涯,在烟火气中感知到了上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坐着地铁感受城市每个角落
赵佳丽。生于1994年,如今是一名资深“地铁迷”。2000年开始随父母一起乘坐上海地铁,喜欢地铁24年;如今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和小伙伴一起做地铁志愿者,为需要帮助的往来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上海地铁始终在高速发展,从两点到一条线,再到一张网,这张网能让我非常方便地到达上海的每个角落。”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因为热爱,和你共赏植物之美
黄欣。材料科学家,STEM讲师,自然观察爱好者。自2018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在上海植物园服务,做科普导赏志愿者。她从市民角度为绿化、野保和生态发展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建议。
“公园绿地更近了,关注自然的人更多了。期待城市为乡土植物保有一席之地,让人与自然更和谐地共存。”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条件越来越好,我想跑到80岁
周慕礼。1947年出生,初中毕业于上海第五十六中学,后考入上海标准件三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1969年5月响应国家号召插队落户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9年回沪就职于上海标准件三厂,2008年退休。1996年开始跑步,已经跑过22个上海马拉松。
“人生就像马拉松。在很多事情中,天赋起一定作用,但坚持才是成功的关键。”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收藏的不仅是旧物,还有记忆
施骏。1981年出生,地地道道的南汇人,从朱店村小学、六灶镇初中、南汇高中到同济大学,一步步走出农村、步入城市,难舍的还是那份浓浓的乡村情结。
“看着这些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物件,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拍出“陆家嘴Citywalk三部曲”
赵解平。1957年生于上海,摄影爱好者。1976年起服役于上海武警消防总队东昌消防队,后在上海永久自行车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陆家嘴集团、股份公司)工作。1993年开始拍摄浦东开发开放的纪实类摄影作品。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艺评论、漫画、通讯报道和摄影作品等。
“历史的印记应该留存,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来之不易。”
点击图片阅读详细报道
▽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文字:潘高峰 解敏 孙云 屠瑜 孙佳音 曹博文 郜阳 陆梓华 张钰芸 任天宝 金旻矣 李元春 宋宁华 谈璎 陈佳琳
图片:刘歆 周馨 徐程 屠瑜 曹博文 陆梓华 宋宁华 姚建良 受访者供图
视频:董春洁
编辑:唐梦葭 周春晟 戴慧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