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 | 教师与自媒体(上)

教师博览 2021-10-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刀说话 Author 刀说话

从教室走进广场
——“教师与自媒体”专题策划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邓  振

编者按:

新冠疫情期间,教师成为“十八线主播”,是一时的热门话题。教师有没有做网红的潜质?现实中,许多教师确实积极投身于自媒体的创作中。

对于教师而言,其自媒体是独立的精神领地,是同行分享交流的媒介。凭借自媒体,教师仿佛拉近了自己与“知识分子”的距离。社会参与的意识,改造社会的可能,三尺讲台上,教师固然可以有所呈现,自媒体却为其提供了全新的介入形式。

我们不必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不必故作高蹈,不必矜持,不必羞涩,不必讳言实际的欲望。自媒体,让教师在体制之外,突破评价垄断,获得值得预期的变数。如果一个人能尽可能地对接社会的需求、兑现自我价值,他理应获得报偿。人尽其才,对社会来说,也是一个福祉。

在开放的、去中心化的自媒体广场中,教师激起浪花,造成涟漪,与所有人联结,形成网络,这情形也正应了疫情中颇为流行的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相较于在教室的封闭空间里,他不再是话题的主导者,他应该更能明白“靠更多言论矫正异议,而非强制他人噤声沉默”。教师如何在这一空间中生存,如何自我教育兼以参与到一种意义更为宽广的社会化大教育中,恰是我们所想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也被作者的来稿唤起了一些新的想法,仿佛树干上旁生的枝节、隧洞里斜出的巷道。例如,在许多教师的自媒体的粉丝中,学生家长占比几何?我们欠缺一个全面的调查。教师在运营自媒体的过程中,该如何面对这一部分的受众?是否应像沈丽新老师那样,克制,谦抑,警觉,保持界限。例如,关于转发而非原创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关于转发伦理的讨论,为转发正名?……

我们也欢迎大家继续投稿讨论这些未竟的话题。

自媒体时代,教师何为?

谢云(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校)

王木春(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




谢云:我俩作为同龄人,可能谁都没料到,自己会生活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借助智能手机,我们刷微博,刷朋友圈,获取资讯,交流互动,从早到晚,乐此不疲。很多人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布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更有不少人,通过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百家号、简书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文章,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真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王木春:是的,因为科技的进步,我们进入了一个神奇的时代——自媒体的时代。有国外学者称自媒体为“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自媒体具有平民化、多元化、自由化等特点。我很庆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它让我从井底蛙变成山头鸟,看到无限风景,发出自己的鸣唱。其中,我特别感谢十几年前的“1+1”教育博客,我从那里开启了另一种教育生活,甚至说另一种人生形态。对了,咱俩就是在“1+1”教育博客认识的。这方面你的体会想必比我多。
谢云:是的,严格来说,真正的自媒体,是从博客时代开始的。以我的理解,自媒体,就是自己的媒体。是媒体,就得有媒体的规范和样貌。微博和朋友圈,都很随意、散漫,更像日记本或记事簿;而博客,尤其是公开的博客,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媒体。我在“1+1”经营博客时,其实就像经营自己的杂志,很用心,也很用情。我曾说,那是自己的“菜园子”和“精神雅间”,能随心所欲,自在舒展。
王木春:博客与微博、朋友圈,各有长短吧。你提到对待博客“用心用情”,这也正是我的感受。当博客正热闹的时候,微博和微信都还没诞生,大家比较能沉下心,认真去阅读、品评别人的文字。我也舞文弄墨,在平台上晒出的文字,大多是一篇篇像模像样的文章,有个人真切的干货在里头。这个过程的确很“逼”人成长。我知道,我们不少共同认识的教师朋友,也像我们一样,就是在那个“博客时代”快速成长起来的——不仅在专业方面,更在精神方面。这些教师,许多至今还活跃在教育这片田野上。


自媒体与教师成长



谢云:回顾那段经历,我有一个感受:过去总觉得,性格就是命运;现在看,个体所处的时代,也是命运。“时运不济”固然悲惨,但“时来运转”也绝不会自然发生。就教师成长而言,你所说的“逼”,其实是外在的。“形势逼人”,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最终能否成长,还要看自己是否愿意面对这份“逼”。知难而退的,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成长;迎难而上的,往往能找到自己“命运的风口”。所以我喜欢“逼一下,你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这样的说法。更长远地看,今天的很多优秀教师,其实都有泡论坛、写博客、开公众号的经历。他们敢于拥抱新生事物,因而能在“命运的风口”翩翩起舞。
王木春:是的,说到底,泡论坛或写博客,本质上也是一种学习,和读书相似,但信息获取上更方便快捷,互动性更强;并且教师还可以直接参与交流,甚至唱和着写作。也就是说,在自媒体时代,一个人既是信息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生产者。作为教师,置身于自媒体时代,不能拒绝,也无法拒绝科技对我们职业和生活的介入;而且还应该主动去拥抱新科技,冷静面对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改变。
谢云:与其说高科技,不如说“新生活”。各类自媒体,操作起来都很简单,界面友好,很人性化。而教师的获益,大抵有二:一是吸纳,二是倾吐。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就是阅读和写作。我曾说,阅读和写作,就像呼吸:一个人没有呼吸,肯定死翘翘了;一个教师没有阅读和写作,生命多半也会处于停滞状态。
王木春:科技改变的只是载体和工具,关键在人。古话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于善教者而言,自媒体不仅是提升阅读和写作的“利器”,还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比如,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教学直播,像这次疫情期间所普遍发生的那样。
谢云:过去我们常说“科技改变生活”,毫无疑问,科技也会改变教育。尽管现在看,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和改变,艰难而缓慢,就像“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但是改变总在发生。这次疫情期间,从直播到录播,“在线教学”把很多不想当主播的教师,“逼”成了“十八线主播”;而那些敢于迎难而上、大胆拥抱新生事物的,甚至“一不小心成了网红”。这似乎可以说,你所面对的,或许是困难;但如果你能抓住它、克服它,它就成了机遇。
王木春:科技改变教育,每天都在进行着。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教育总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改变,或教育手段,或教育内涵。可以预见,今后会有更多的老师通过自媒体开展线上的教学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这些改变,是机遇,更是挑战,尤其是对体制内的教师而言。自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了。对比屏幕上那些“别人家的老师”,教室里的老师想要不相形见绌,就应有职业的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我,从学科专业、综合素养到新媒体技术;另一方面,教师要适应时代变化,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自媒体融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让学生更认同和喜欢自己的教学。
谢云:自媒体时代,其实已经有很多教师,抓住“内容生产”的机会,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和生活。比如我们熟悉的史金霞、蔡朝阳、张祖庆,他们能从在职教师转型为“独立教师”;或者如周冲、金小贝那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跳出教育圈:这固然与自身的能力素质有关,但显然也与他们抓住了机遇有关。因为,伴随着自媒体的“风口”出现的,是“流量经济”和“知识付费”。教师本就是知识传播人,那些有独到见解和独特表达的教师,在“内容生产”上有天然优势。
王木春:你提到的这些教育大咖,有几位是我认识的。他们属于我讲的那种既有很高专业素养又能追随时代趋势的教师。关于“知识付费”,我认为无可厚非,因为做自媒体,需要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成本,以及知识与心血的成本。在中国社会里,知识的成本,向来不被重视。知识不值几个钱,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从今天教师的总体待遇可以看出来。自媒体时代,知识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它的真正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我希望,这能给全社会一个提醒。
谢云:的确如此。尽管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但一方面,知识分子比较清高(或说矜持),“何必曰利”的时候居多;另一方面,社会普遍觉得,教师的工作“含金量”不高,像孔子的“束脩”,两条肉干即可。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或是“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或是“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臭老九”之说,即源于此。好在,我们遇到了“知识付费”的时代,知识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明码标价,这其实是对知识拥有者和传播者的社会价值的肯定和认可。就像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我们比较喜欢的,会赞赏五元十元;非常喜欢的,愿意赞赏三五十元,甚至一两百元——因为我们觉得,它们配得上这样的赞赏。
王木春:是的,“知识付费”的时代,教师的价值能够有更好的体现。另外,你提到的这几位“独立教师”,他们的转型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教育不能一直是铁板一块,多方竞争才能让一个国家的教育更健康地发展。遥想民国时期,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自由竞争,三足鼎立,使得民国教育群芳争艳,创造奇迹。我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教师走出体制,成为教育或教育外的自由从业者。这也可以迫使教育官员重新思考自媒体时代教师的待遇与专业提升问题、教育体系的改革问题等,否则,公办教育总有一天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谢云:教育需要自由。其实,所有创造性的工作,都需要自由。而自媒体正好能给教师提供一定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写作的自由、发表的自由,甚至心灵放飞的自由。教师在现实教育里感觉到憋闷和压抑,可以通过网络的表达和倾诉,得到宣泄和缓解。同时,他可能会得到远方的理解和回应,得到同道的赞同与支持,这会让他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更重要的是,长期坚持书写和表达,既能提升专业能力,也能增强专业素养,还能放大专业影响——“人人都有麦克风”,麦克风的作用,正是放大原有的声音,甚至是未经编排和剪辑的声音。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必然会因此成为“教师代表”,成为“意见领袖”,像我们熟悉的李镇西、张祖庆、王开东、文先生、张丽钧。他们的自媒体,本身就是一种影响力。
王木春:对,不管是在体制内,还是在体制外,你有多强大,借助自媒体,你就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尽管大部分“草根”教师,很难拥有像李镇西等人那样丰富的学识,但无论能力高低、学识深浅,都无碍于他们成为这个时代的“有权者”,只要他们愿意拿起自媒体。教师这个群体,曾经是“无权者”的一群,他们的声音长期被社会的巨浪淹没,但自媒体改变了或正在改变一切。以传统的眼光看,教师属于“士”一阶层,是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精神。在今天,教师更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自媒体中展示自我、表达思想,以不负“知识分子”之名。


自媒体时代,教师之为建设者




谢云:尽管教师是否属于知识分子,还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一个健康的社会,也不应该缺失教师这个群体的声音。而健康的教育,良好的教育,需要所有教师的参与和创造、努力和改变。我一直觉得,只有教师愿意主动思考,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更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加良性地发展。倘若所有的教师只有一个声音、一种腔调,所有的教师都像“传声筒”一样,他们所培养出的学生,也只会像传声筒一样,甚至像提线木偶一样。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也必然是民族的悲哀。
王木春:是的,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众声交响的社会。而每个教师手中的自媒体,就像他所站立的三尺讲台,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有无数个勇于表达、善于质疑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由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在自媒体时代里,教师何为?理论上说,自媒体不过是课堂的某种延伸;但事实上,两者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既是公民,又为人师者,这双重身份,又给教师做自媒体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
谢云:据我所知,目前以教师身份运营自媒体的:一是非常专业性的,大多偏重于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探讨,有自己的独特经验;二是比较专家化的,往往侧重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三是视野更为宽广的,既关注教育问题,也关注社会民生,常常能够“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无论哪一种,他们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体现出教师的“建设者”身份:既是学科建设者,也是教育建设者,更是社会建设者。教师对教育的建设、对社会的建设,不光体现在他们在岗位上做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积极介入这个世界,尝试推动,促成改变,并以这种姿态垂范于学生,催生出更多的同行人、建设者。
王木春:“建设者”一词概括得很好,体现了当下教师的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长久以来,由于教育评价机制的偏差,一些学校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被窄化为单一的“为分数而教和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受到挤压乃至扭曲,这也让许多“有想法”的教师倍感压抑和无奈。你提到的那几位“独立教师”,他们大多是忍受不了这种窒息而离场的。而现在,自媒体凭借它天生的优势和特点,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慢慢从压抑中缓过神来,找到一些方向。他们开始突破各种束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谢云:是的,就像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气象,自媒体也让教师的生活和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广阔。这样的影响和改变,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人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教师作为特殊的从业者,更需要“有点精神”。我记得你写过一篇文章《我的课堂,通向辽阔的远方》,这在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里,绝对是异质的声音,充满“精气神”的声音。我时常觉得,一个精神气象局促的教师,他的教室必然是狭窄的,他的课堂必然是沉闷的——因为,他只会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盯着那一张张“哈达卷”,盯着那一个个呆板的分数,和屈指可数的所谓的优生。只有精神敞阔的教师,才能创造出“通向辽阔的远方”的课堂气象,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世界。
王木春:我还觉得,教师运营自媒体,要有“自觉”和“自律”意识。自媒体,是教师在公共空间中生存的一种形式。在这个空间里,教师享有一定的自由,他在其中的一言一行,也都仿佛“裸泳”,无所遁形。自由意味着责任。这责任,是“仁以为己任”的自觉,也是“君子必自反”的自律。自觉与自律的教师,明白自己权利的边界,在借由自媒体走入舆论广场后,更能审慎明笃。而运营自媒体,首先是一种示范:往小了说,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媒体素养;往大了说,是向学生展现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学生在教师公共参与意识的浸染下,自会明白当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时,该如何理性思考、独立判断;也会学会如何参与公共表达,即使面对不同意见时,也能理性平和地表达;等等。
谢云:的确。我曾说过,一个真正用心用情于教育的教师,他的生活与世界,无非是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能让他觉悟到教育的意味;而他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时时刻刻的自觉和自律,能够让教师更好地观察生活,思考教育,更响亮、更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剑锋锐多伤”“骨劲齿先亡”。这或许可以说,自媒体其实也是双刃剑,要得心应手地运用,还需要各自揣摩和修炼。 



来源:《教师博览》(原创版)2020年6期

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

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博览书屋  欢迎选购】


2020年《教师博览》,一定给你新感觉

《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jsblzzs

本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朋友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