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永正:老师,也是一本教科书

教师博览 2023-09-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源创图书 Author 于永正

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应该成为一本好的关于“人”的书。

一方面,我要不断地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进了课堂,我的身份只有一个:老师。这时的我,应该是一泓清水、一股春风、一盆炭火。

——于永正

01

有位朋友问我:“你当了特级教师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说:“最大的感受,觉得我应当是个‘人’了。”

朋友嘴一撇说:“别开玩笑了,不评为特级教师,也是个人。”

我告诉朋友,我说的这个“人”,是加了引号的。确切点儿说,我是一本书——一本封面上写着一个大大的“人”字的教科书。

我发现,当学生们得知我是特级教师以后,他们那一双双明澈的、求知的、探索的眼睛看我比看语文课本还专注。是的,学生们用稚嫩的小手轻轻地翻开语文书的第一页的同时,不也就翻开了“我”这本书的第一页了吗?

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应该成为一本好的关于“人”的书。

一方面,我要不断地为自己写上新的内容;一方面,要不断修改过去已经写的那一部分。


02

一本书捧在手里,人们首先评价的不是它的内容,因为内容须看过之后才能下结论。首先评论的是什么?是它的装帧。同样,老师这本书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们首先品评的也是老师这本书的“装帧”——即老师的仪表,老师的气质,老师的精神状态

五官、身材是爹妈给的,即使有对不住学生的地方,也没有办法,改变不了。但是,不胡子邋遢、不蓬头垢面、不衣冠不整、不面带沮丧、不唉声叹气地出现在学生们中间,我是能做到的。

“同学们,孔子说:‘登峄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这次攀登峄山,使我们领略了齐鲁大地的秀美风光,看到了山东大地的巨大变化。这次峄山之行,给我们留下了多少美好的回忆!那奇特的石,那深邃的洞,那叮咚作响的泉……”

这是我带学生从峄山回来后上的作文课的开场白。我动情的描述,立刻点燃了学生记忆的火花,人人都兴奋起来。

“情动而辞发”。学生们打开了回忆的闸门,把在峄山的所见、所闻、所思流于笔端,形诸文字。

“写五彩石形象逼真,写狗爬洞生动有趣,写断机石联想丰富……”我读了部分作文草稿夸赞道。

一位外校来听我的课的老师下课后,从后排走到讲台前对我说:“以前,总以为眉飞色舞是夸张,没想到还真有这么回事。看你在课堂上的那个兴奋劲儿,真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我笑笑,说:“那是因为峄山美,学生写的文章美。”

放学前,这位老师有事找我。可是,当她得知我请假到医院去看昨天生病住院的妻子后,惊呆了。她喃喃地说:“怎么从于老师身上一点也看不出来呢?他上作文课是那么轻松,谈笑风生!”

为什么要让学生看出自己不好的心绪呢?进了课堂,我的身份只有一个:老师。这时的我,应该是一泓清水、一股春风、一盆炭火。

03

每学年开学,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这样的问话:“喂,你的老师教得好吗?”

教得好”与“教得不好”是朴素的,也是高度概括的评价老师的语言。

我希望学生读了我这本书的第一页就能在天头上批上“教得好”三个字,所以我备课从来不马虎。我这样要求自己: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得到点儿什么,都能留下美好的回忆;每节课都争取得到学生的“教得好”的评语,就像学生每次交给我的作业也希望得到我写的一个“优”字一样。

“小朋友,我国南边有一个友好邻邦——泰国。泰国的首都叫曼谷。”说到这里,我随手将“曼谷”二字写在黑板上面,接着说道,“曼谷是一座终年百花盛开、景色迷人的城市。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城市,汉字译音全名是‘共台甫……’。”

我憋足一口气念完了40个字。学生们咯咯地笑起来。为了把这40个字念流畅,我练了不知多少遍。因不懂泰语,也不知在哪儿停顿,只是念。

“什么意思呢?”我解释说,“就是说,曼谷是个神仙城、伟大的城、玉佛的住处、坚不可摧的城、被赠予九块宝石的世界大都会、幸福的城。这个名字实在太长,泰国人叫它‘共台甫’,外国人则管它叫‘曼谷’。有一天,中国记者代表团到曼谷访问,遇到了一点儿麻烦,结果被一头小象给解围了。”

说到这里,我在“曼谷”后面写上“的小象”三个字。然后说:“咱们今天就学习《曼谷的小象》这一课。请打开书,看看中国记者遇到了什么困难,小象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这是我教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课的导语。虽然稍长了些,但我斟酌再三,没舍得将它去掉。实践证明,它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也为理解这篇课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导语”的一个“导”字,道出了它的分量与作用。好的导语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的确起到了“导”的作用。

我每次提笔写教案的时候,笔尖常常在“导语”二字后面停留很长时间。备《曼谷的小象》时,我忽然想到我剪下来的关于曼谷名字趣闻的剪报,于是翻了出来,把它抄下来,作为导语。

当然,正如写文章一样,虽说开头很重要,但毕竟不是重点,要尽量简洁。

《壁虎》一课写得精美绝伦。第二段写的是壁虎的外形,真是栩栩如生。“这一段写了壁虎外形的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有什么特点?”我请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段。读书之后,学生们依次说,我依次在黑板上画。学生们说完了最后一部分——尾巴,我的板画也完成了——一只活生生的壁虎出现在黑板上。直观性原则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课堂上洋溢着欢愉和轻松的气氛。

接下来,我请学生看着板画,从头到尾把壁虎的外形说一说。学生说到“壁虎的尾巴又细又长,爬行的时候左右摆动”,我开玩笑地说:“壁虎是跳迪斯科的大专家。你们知道青年人跳迪斯科,起先是跟谁学的吗?——壁虎!”学生们自然又免不了咯咯地笑。

若干年后,学生们长大成人了,还常常回味着我的教学,如数家珍一般。有的学生竟能再现我当年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可见,“我”这本书,不是一杯淡而无味的薄酒,不是一览无余的《小学生作文选》

这足以令我聊以自慰的了。多学点儿知识,多学点儿本领,多点儿趣味性,这本“书”学生读起来就会有味道。


04

1980年的一天,一位学生突然问我:“于老师,您相信‘UFO’吗?”

他见我迟疑了,便很懂事地说:“‘UFO’就是飞碟。您相信有外星人吗?”

那时,我才注意到咱们国家有一本叫《飞碟探索》的杂志,我才从里面知道了许多有趣的关于飞碟的事,我才取得了和学生讨论飞碟的资格。

老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有人把接受新知识比成充电,这太形象了。每充一次“电”,就为自己这本书增添了一点儿新的内容;准确地或比较准确地回答了学生的一个提问,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这本书的厚实。

后来,我发表了所谓“外星人”纯属子虚乌有(至少在目前)的观点。我引证了外国有人说美国人乘阿波罗登月都纯属假的这一报道。我说:“录像都不足以为凭,何况照片呢?还是让‘实物’来说话吧。”

学生听了,眼睛里露出异样兴奋的目光。

六年级的学生提的问题常常更有深度。学《琥珀》一课时,有个学生问:“于老师,说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有什么证据?”

我说:“起初,人们并不知道琥珀是怎么来的。有人说它是大海的泪珠,是浪花把它冲到海滩,送给穷人的礼物;有人说它是硬化了的神鱼的卵。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往往便神化它。后来,有人不小心把它落在火里,立刻散发出松脂的香味,把它送到化验室一化验,它的组成和松脂一样,人们这才明白,原来琥珀是松脂的化石。”我还告诉学生,几年前,在我国的河南省西峡县发现了一块重5~8千克的大琥珀呢。

我胸有成竹,言之凿凿。

学生们听了我的解释,眼睛里顿时放出满意而又兴奋的光彩。

从学生的目光中,我看出,他们感到了“我”这本书的厚重。他们肯定会在心里这样说:“于老师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呢?”

几十年来,我每天看书看报是少不了的,每天看《新闻联播》是少不了的,跟家人、朋友经常到大自然中走走是少不了的。这样,才会使自己这本书不至于变得轻薄,更具有“可读性”。

不厚重,谁还愿意读呢?

05

一次,全校大扫除。中午放学前,班长向几个小组布置了任务,要求中午回家做好物资上的准备。

“班长,下午我的任务是什么?”我一本正经地问班长,俨然是个老战士。我给自己做了个规定,每次大扫除都要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学生一起劳动

班长俨然是个“老班长”,略加思索,以班长的口吻说:“擦玻璃的同学任务比较重,请你下午带抹布和卫生纸,擦教室北面的窗户吧。”
“是。”

下午,第二节课刚下,我便出现在窗台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们很快各就各位。

只要发现学生的桌子下面有片纸屑,我就会不声不响走过去,弯腰捡起来。凡是看见了我这一动作的学生,便会立刻向自己座位周围的地面上瞅。一旦发现谁的座位下面也有纸屑,也会像我一样,不声不响地拾起来。哪位学生的橡皮掉在地上,我会马上走过去拾起来,一声不响地放到他的桌面上。学生说“谢谢”,我则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肩,意思是说“不用谢”。

要求学生做的,我首先要做到。——这也是我对自己的一条规定。

一本书光有知识性还不够,我们中国人更看重的是“道”。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道”不仅体现在大事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举手之劳的小事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努力从“学”和“身”这两个方面写好自己这本书。


06

天很冷,还下着小雨。路上行人稀少。

我从巷口里出来,向东一拐,发现公共厕所旁边躺着一个人。那不是我班的学生刘其太吗?怎么躺在路旁?我赶紧走过去。他脸色蜡黄,但很清醒。他告诉我,刚才从厕所出来,头一晕,便倒下了。

我把他背起来,送到了他的家里。——他的家离这儿很近,我知道。

家长见我身上沾满了泥水,很过意不去。我说:“就是别人也得帮助呀,何况是我的学生呢?”

数学试卷批改完了。李静、张惟又是“不及格”。我把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企图找到老师改错了的地方,可惜没有。

我把他们喊到教室门口,和他们闲聊。先说他们的衣服如何如何整洁,再夸他们的字写得如何如何漂亮,然后说:“告诉你们,我上小学的时候数学成绩最差,常常考不及格。老师批评我不用功。到了中学,我知道用功了,可是数学成绩还不好。所以,现在只会教语文。”

“您也考不及格?是不是也觉得在班里抬不起头来?”他们的身子凑近了我。

“是的。不过,我想,我也有长处呀!干吗抬不起头来呢?”

二人的眼睛里立刻露出了宽慰的神色。那神色在说,噢,于老师也曾考过不及格呀!

我注意到,他们领到试卷时没有哭。我给他们一个安慰的笑,轻声,但有分量地说了一句:“让我们再努力。”

我没有用“你们”,而是用的“我们”,而且“我们”说得特别实在。

1996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刚过去没几天,我们班到部队去参观、慰问,离开营房时已是下午1点钟了,这是夏季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身材不矮却很瘦削的刘劼平背着一架120贝司的手风琴在前边走着,我几步追上去,边从她背上拿手风琴边说:“你还没有手风琴重呢,让我替你背吧。”大个儿男生夏志成连忙把风琴从我手中夺了过去,说:“于老师,让我背。”背好之后,他转脸对刘劼平说:“喂,我是替于老师背的,可不是替你背的哟!”到了六年级,男女生之间似乎有了那么一层说不清的东西。

“那我也得谢谢你!因为手风琴毕竟是我的呀。”刘劼平大大方方地说。

走出营房大门,我请学生们先上车,学生们则请老师们先上车。女同学请男同学先上,男同学则说“女士优先”。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着温馨。

如果说知识、能力乃至于乐观的情绪、风趣的言谈、雷厉风行的作风等是“我”这本书的内容,那么,爱则是这本书的“主题”

07

老师这本教科书不可能写得尽善尽美,正如学生们读的语文教科书不可能编得无瑕无疵一样。但是,当我认识到学生们在跟我学语文的过程中,在跟我一起活动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我的人格的影响时,我就自觉地、努力地去写好、改好这本书了。

时刻记着我是一本关于“人”的教科书,真不知道少说了多少不应该说的话,少做了多少不该做的事。

来源:源创图书编辑:刘   鹏     初审:余   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
2023年《教师博览》,一定给你新感觉
《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sblzzs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