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自我管理,何来一个人的成长?

教师博览 2024-04-1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福强的小院 Author 海城浮尘

前两年,各大网站上都刊登过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个关于湖南“神童”的故事。
一个叫魏永康的人,4岁学完初中课程,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我们这样一看,真是了不得,这真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神童啊。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后来,已经年满20岁、读了3年研究生的魏永康,在硕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情况下,被中科院劝退了,只拿到了肄业毕业证。
更让人觉得瞠目结舌的是他被劝退的原因。不是他不好好学习,也不是他有道德品质的问题,原因竟然是生活能力太差,直接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业。
怎么回事呢?原来,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突出成绩,他的母亲从小事无巨细、包办代替了他的一切,全力打造这个神童。上高中了,还需要给孩子挤好牙膏,递给孩子,孩子才知道刷牙;上大学了,孩子没有办法独立生存,母亲只能去陪读,在大学旁边专门租房子照顾孩子的生活;后来读了中科院,没办法,学校不允许陪读了。问题就来了,魏永康的生活一塌糊涂,他不知道根据天气变化来换衣服,曾经在大冬天,穿着单衣和拖鞋,到天安门转了一圈,被路人当做怪物;没有人提醒,他常常忘了吃饭,经常饿肚子;连上课也经常想不起来,甚至连论文答辩这么重要的事情,因为没人提醒,把时间都错过了。
这样一看,这简直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想,这样的孩子,即使他的智商再高,他没有一点点自我管理的生活能力,连生存都做不到,学到的知识又能有多少用?更不要去谈潜能的挖掘。因此,出现这样一个现代版的伤仲永的故事也就毫不稀奇 了。
魏永康的故事虽然是个例,却给我们很多警醒。是不是有很多父母、很多老师,其实也在犯着类似的错误?这个悲剧的责任人是谁?我想,不是魏永康,而是他的父母,他的老师。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我们成年人,通常有一个思维定式,往往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力差,正是需要教育、需要管束的时候,很多事怎么能够交给他呢?交给他他也做不好啊。你说相信孩子、解放孩子,还是等到他们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吧。于是,什么都不愿意让孩子去做,什么也不敢让孩子去做,自己大包大揽,但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我经常见到我们一些班主任老师整天焦头烂额,忙得不得了。
有一回我看到一个班主任,一个个子矮矮的小女老师,放学很久了,正在教室里登着凳子写板报,因为个子矮,还很吃力。我就问,你怎么这么忙啊?她回答我:哎呀,您不知道,班主任千头万绪,事情太多了,我真的忙不过来啊。我就说,出板报你可以让孩子来做了,你怎么不让班里的孩子替你去做啊。她毫不犹豫就说,她们哪行啊,做得不好,她们不行。
我当时想啊,这样的情况下,班主任疲惫不堪也就不能怪别人了。有一句话说得好,勤快妈妈带出懒闺女。妈妈把事情都做好了,女儿当然什么也学不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老师。
“懒”老师才能带出勤快学生。老师要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班级管理的效益也就越高。
我们再来分享这样一个教育故事:
亲子活动时,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了。可是这个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儿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尝试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瓶子很快就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
另一位中国孩子的妈妈却是另一种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典型意义?发现孩子遇到困难,受到委屈,惹下麻烦,他们都会不假思索地冲上去帮助解决。
孩子摔倒了,就迫不及待地把他扶起来;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马上怒气冲冲地找老师理论;孩子遇到了不会做的题目,立刻奉送上现成的答案。
孩子离开了家长,离开了老师,一旦遇到问题,除了哭泣、抱怨或发脾气之外,束手无策,就什么办法都没有。
不妨打个比方,借助外在力量成长的人,就像缠着树攀爬的藤,一旦树倒,藤只好偃卧在地,恐怕能不能继续生长都成了问题。这就是说,依赖别人力量成长的孩子,实际上潜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
所以,教育孩子不要“心太软”,要像歌里唱得那样,让孩子学会“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欲望,就要让他靠自己的力量成长。我们相信,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洗礼,他一定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那么,关键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就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而言,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这是管理的最高目标,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要让学生形成这一能力,我认为至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01  将道德规范的内容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规范“是什么?应当怎么做”,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我到一个学校去,看到一节班会课,班主任老师让孩子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哇,真的,很棒,很厉害,孩子们摇头晃脑,有模有样,声音洪亮,滚瓜烂熟。
但下了课我悄悄问孩子,孩子,你刚才背诵行为规范,我问你,什么叫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啊?再看孩子,一脸茫然,摇摇头,表示自己不知道。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学校并不少见。我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校制定的那些行为规范根本起不了作用,不能很好地对学生产生自我约束,原因是什么?
很多时候就在于我们只做了第一个层次的工作,将《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级行为准则二十条》,等等把这些规定挂在墙上,或者作为一项制度印在厚厚的本子上,学生只知道规范的内容,却不理解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规定。因为不理解,所以对规范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如果老师逼的紧,那好吧,我就死记硬背,这种囫囵吞枣式的教育方式,怎么能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认知,并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呢?
因此,要让道德规范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校和老师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不是让学生把道德信条、行为规范背下来就算完事,还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理解它,从思想上接受它,在行动上践行它。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做,更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从而成为自觉的行为选择。

02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体会道德规范的深刻内含,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中国基础教育的著名专家、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句话虽然很朴实、很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通过活动来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远比空洞乏味的道德说教有效得多。
比如,有的学校开展的“道德银行”活动,学生将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你帮助同学了,那好,给你存入一笔,你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那好,又给你存入一笔。孩子的存款越来越多,越来越富有。当然,如果有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也将浪费你一部分的道德币,这样一个活动,目的当然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以新颖的活动方式出现,孩子们很感兴趣,他们就去主动研究,哪些行为可以为自己增加存款,哪些行为会让自己的银行储蓄缩水,从而自觉做出选择。当然,孩子的价值观也就逐步清晰起来。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还有一所小学在全体少先队员中开展了“我做合格小公民”五小行动,即在家做父母的小帮手,在社会做文明礼貌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的小伙伴,在社会做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独处时做心理健康的小主人,这样,就把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礼貌、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团结友善、遵守秩序、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这样的活动意义都很大。

03  在学校或班级实行学生自我管理的相关机制。
比如,在我们学校试行校长小助理制度,学生通过公开竞聘,产生校长小助理,协助校长工作,打通校长和学生间思想交流的通道,学生非常积极;再比如,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全面监督、引导同学们日常的行为规范,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04 创设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外部环境。
学校要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目标,构建能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发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
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人文关怀,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主动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获得真正的发展。


来源:王福强的小院编辑:刘   鹏     初审:余   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

【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
2024年《教师博览》,一定给你新感觉
《教师博览》邮发代号及定价: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创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
《教师博览》,教育品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sblzzs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如喜欢,欢迎推荐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