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好文 | 致教师:谨防成为“功能性文盲”
学术上有个名词叫“功能性文盲”,它的内涵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不同。传统的文盲是指不识字、完全无法阅读和写作的人。功能性文盲是指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不能吸收新的知识信息,在特定领域或技能方面存在缺乏知识和能力的情况。
这种人思维粗陋,认知固化,价值观念落后,死抱着旧的东西不放。无论他读了多少书,走了多少路,都是在自己的知识舒适区里转圈子,不断固化自己的陈腐观念,很难再接受新的文明信息。在他们看来,认知之外的东西,都是异端邪说。
笔者接触过一些教师,甚至还有职称比较高的“名师”,发现他们知识老化、价值观系统粗陋,不由得对他们心生怜悯。他们信息来源单一,缺乏独立思考,与其无法进行跨学科的多元对话。大概他们长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和职称身份,对其他领域缺乏知识和经验常识,使他们真正成了那种“单向度的人”。
当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这和一个时代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具体的时代给了人们什么样的信息输入,就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输出。即便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些人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我会对一些年龄大的教师持“同情之理解”,因为他们是已经过气或即将过气的人,而且他们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现在也不会对太多的学生产生影响。但对一些年轻教师的不上进、不争气、不改变,我着实有些担心。虽然他们人数总体不多,但因为教师职业比较特殊,会影响更多的学生,我就比较在意。
曾经碰到个别即将入职或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我发现他们已经无法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文明信息,思维系统已经变质。一旦外界的知识信息或价值观念和他既有的不同,他不是去求证、寻找、鉴别,而是火冒三丈、气急败坏,甚至会去举报传播新知识和新观念的人,成为年轻的告密者。这样的教师去教育学生,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很让人担忧。
教师是育人的职业,当然离不开知识传授,通过知识传授逐渐达到影响学生精神、价值观的目的,教师职业的高尚主要体现在这一方面。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其实教师不是卖水的,而是燃灯者,要点燃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的生命能够为了一个确定的、较高的价值目标甚至为了真理熊熊燃烧。
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里提出一个“信息茧房”的概念。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禁锢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比如有些教育管理者走过很多地方,参观过很多学校,甚至还走出国门学习参观,但观念还是那么固化。像井底之蛙一样,有的人就是走遍五湖四海,依然背负着那口井。互联网的作用,原本是让井底之蛙开一开眼界,认识一下井以外的世界。可是实际情况是成千上万只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互相认同、互相肯定,并经过长期的交流之后达成共识,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信息茧房通过群体认同的自我强化。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容易产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等不良心理,其思维方式必然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从而排斥其他合理性的观点,一个人就很难获得进步。一些所谓的“专家”被社会嘲笑和排斥,大致也是这种原因。他们因为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中,一旦有人说大海的宽阔,似乎就冒犯了他们的尊严和存在感。
一个教育者为什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独立思考?道理就在这里。再说,人类的知识和观念在互联网时代加速更新换代,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发展,就要被学生嘲笑,甚至被社会淘汰。有计算机专家认为,随着未来社会人工智能的流行,教师工作的95%可以被机器代替。
也就是说,在知识传授及解答疑惑方面,人工智能会做得比人更好。因为人脑的记忆和机器的存储、搜索比较起来,还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教师来说,授业解惑、传播知识肯定不如机器。但是还有5%的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那就是情感互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明的价值观和综合素养,帮助他们由自然人、工具人成长为有道德、守秩序的现代公民和身心健康的文明人。
教师职业是教育人、培养人的,教师首先应该教育好自己、栽培好自己,因为最好的教育都是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的。外在的教育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内在的觉悟,都没有意义。所以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教师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人,必须防止成为“功能性文盲”。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投稿邮箱:1340863327@qq.com声明:本号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微信留言,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