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太难了”的哭诉中,我们听到了什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网上曾流传一个非常火的视频,名叫“太难了”。视频的内容是:一个看上去像是上幼儿园大班的小女孩在奶奶的“指导”下背乘法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四十五。”一旁的奶奶厉声呵斥道: “三五一十五,记住点!” 小女孩一边重复“三五一十五”,一边抹起了眼泪。接着,奶奶又教小女孩背“三五”“四五”“五五”“五六”。小女孩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背着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三十五……”这时,奶奶提高了嗓门:“谁叫你犯错的? 你怎么自己张嘴就来呢?”
小女孩哭诉道:“您总是让我说这一句话。”奶奶则不顾孙女的哭诉,继续要她背乘法口诀,但小女孩每次背到“三五”时就会出错。这回,小女孩哭出声了:“我一点都记不住这三五,这‘三五’太难了,一点都不简单。”但奶奶并没有放过她:“背,继续背,多背几遍,就背‘三五’,多说几遍。”小女孩流着眼泪一遍遍地背“三五一十五”。
一会儿,奶奶又要求她从头开始背,不料,她又在“三五”的地方卡住了。奶奶“一气”之下要求小女孩再背十遍“三五”。如果不行,还得再背十遍……小女孩就这样一边哭一边苦苦地背着“三五一十五”。后来,奶奶再次要求孙女从头开始背乘法口诀,小女孩虽通过了“三五”,却又卡在“五五”上,她再次急哭:“您老让我背‘三五一十五’,我已经把‘五五’给忘了,这太难了……”
看到这则视频,也许有人会觉得好笑,甚至有人会觉得小女孩超可爱,但我却深为小女孩悲哀,深为孩子的童年悲哀!我们为什么要让这个年龄的孩子背乘法口诀?孩子这时候是在进行数学学习吗? 这样的“学习”有意义吗?
众所周知,数学是对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表征。幼儿必须通过具体操作获得相应的体验,才能建构起相应的数字概念。成人逼迫幼儿机械识记的乘法口诀无非是一串被剥离了意义的符号,此时的幼儿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意义,当然也就很难在脑海中留下什么“烙印”了。退一步讲,即使幼儿靠死记硬背记住了“三五一十五”,这对于理解乘法又有何助益呢?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早期建构起来的一一对应、一对许多、按群计数等基本数能力是其理解乘法概念的基础。例如,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开展的等分小组成员或等分排列物品等活动正是一个个对“一对许多”关系加以具体理解的过程。如果成人不是创设条件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建构这些知识,而是一味地要求幼儿通过机械识记的方法“记住”这些知识,那么,幼儿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些远离自己生活的抽象知识的。如果硬要幼儿通过机械识记的方法记住这一大堆所谓的数学知识,幼儿将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例如,他们可能会为此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游戏的快乐,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心,失去对世界的好奇……
学前教育是启蒙性教育,是充分激发幼儿天性中的好奇心并进而将之培养为学习兴趣的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成人应该“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诚如皮亚杰所言:“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如果在发展尚未达到适当水平之前提早教他知识,将会对儿童自行探索、主动求知的行为产生不利影响。”上述视频中成人逼迫幼儿背乘法口诀的过程很可能会摧毁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乃至厌恶、憎恨的负性情绪。难道我们希望幼儿获得这样的情绪体验吗?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有很多幼儿正经历着视频中小女孩的遭遇,正接受着这样的“学前教育”。他们在成人的“赢在起跑线”怪异思维的指导下,被逼迫着“超前”学习汉字或英文单词、绘画技法和弹琴技能、唐诗宋词乃至百科全书式的“广博”知识……这里,成人唯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花一样的生命只有通过精心呵护和科学培育,才能自然绽放! 在这些“试图在起跑线上抢跑”的教育中,我们看到的只是成人利用自己的威权对幼儿生命自然生长法则的无知践踏,而看不到对幼儿生命本真的敬畏和尊重。
幼儿的生命自有其成长的规律,任何试图改变幼儿生命成长规律的行为,一切试图强迫幼儿“学习”的教育,均会与所期相背。学前教育必须抛开功利主义,遵循幼儿生命成长的规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大声疾呼:严禁一切“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配图/网络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