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到底要不要实行男女分厕?还要听听孩子的想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专业信息...
厕所作为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环境,与幼儿性教育直接相关。研究者通过结构式访谈方法,了解幼儿对幼儿园男女分厕的态度及其理由,以期为幼儿园的如厕环境设计和如厕环节教育提供事实依据。而且,研究者还认为,倾听幼儿的声音,有利于摒弃幼儿园教育中的“成人预设论”。
一、“还都是小孩”事实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影响了成人对幼儿园是否需要男女分厕的认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60名幼儿中,有314名幼儿希望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然而,现实却是很少有幼儿园真正实现了男女分厕。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反差?究其原因,固然有幼儿园物质环境建设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观念层面。
“还都是小孩”是很多成人在谈论孩子时常用到的一句话。在本研究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例如,研究者在询问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幼儿园是否需要实现男女分厕时,一位园长这样说:“我觉得没有多大必要。幼儿园男女是否分厕虽受财政拨款、幼儿园面积等方面的制约,但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还小,还很单纯,性别意识也不强烈。”
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说:“幼儿年龄小,性别意识模糊。特别是小班,请小朋友排队时,总有很多小男生、小女生站错队伍,根本不清楚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如同对其他问题感兴趣一样。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对他们来说,绝不可能存在所谓的‘邪念’。”
这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符号暴力”投射到幼儿身上,导致幼儿也往往忽略了自己早已萌发的性别意识。例如,在访谈中,有一部分幼儿认为自己和异性一起如厕是没关系的。“我们都还是小朋友,都习惯了。”“都是小孩子,小孩子有什么害羞的呢?”
但当研究者追问幼儿“如厕时可以被男(女)孩子看见吗”时,有55.6%的幼儿认为不可以被看见,有61.4%的幼儿会觉得害羞。究其原因,有83.7%的幼儿将其归因于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而表示不害羞的幼儿中,有82%的幼儿是受到对同伴、自我的认知的影响,认为不可以害羞。“都是小孩子,不怕羞。”“我是男子汉,害羞不对的。”显然,幼儿虽已萌发性别意识,但是在“还都是小孩”的成人语境下被抑制了,忽视了自己的意识和权利。
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理论认为,人对环境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适应。布迪厄将身体图式理论引入社会学,通过分析惯习、品味等的形成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这让我们看到了个体的心智发展、身体发展所承受的社会负载。其中,惯习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社会阶层,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教育。教育向所有合法对象灌输一种认识、思维、评价和行动模式(部分或全部相同),最终使他们非常自然地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或感受事物。
来自社会、家长、教师的种种相似的言辞和态度,在下一代身上复制,让幼儿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确实就是大人眼中的小孩子,男女童在一起上厕所没有关系。
二、幼儿园应寻求教育管理便利和幼儿性别教育之间的平衡
关于幼儿园是否要男女分厕,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实际管理问题。相对于活动室这样教师比较高控的“前台”,厕所就是“后台”,是幼儿可以暂时脱离教师视线的比较自由的活动区域。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拟剧化理论,那些被强调的事实往往出现在前台区域,而在“后台区域”或“后台”,则会凸显出那些被掩盖的事实。
在幼儿园里,厕所是相对自由的区域,也就成为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因此如厕环节的安全性特别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访谈中经常会有教师提到诸如地滑、孩子会打闹等安全顾虑。特别是小班幼儿,很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尚不能独自如厕,需要教师的帮助。如果男女分厕,很多教师认为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研究者:“您觉得目前咱们班这样的厕所设置有什么好处?”
X老师:“男女在同一个卫生间如厕,一个老师站在门口就可以一览无余,可以同时照顾到所有幼儿。我们每个班只有三名老师,主班老师要照看在活动室的幼儿,保育员有很多清洁、保育工作要做,如厕环节就只有配班老师去照顾了。要是建两个厕所,老师很难看管过来。更何况,如果男女分厕,势必需要每个班都有一名男老师。如果女老师去男孩子厕所看管,是不是会造成男孩子的困惑?而我们怎么可能每个班都有男老师呢?”
幼儿园男女同厕固然可以为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较大的便利,同时也可以为幼儿园节省较大的物质空间,但在看到男女同厕带来的管理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听到幼儿的心声。
刘晓东指出,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人公”,幼儿园教育应该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幼儿已经有了身体隐私权的概念。当被问及“你认为男孩子、女孩子应该分开上厕所吗”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幼儿都认为应该分开。“分开好呀,男孩子一个厕所,女孩子一个厕所,就不会走错了。”“分开两个厕所好,就像大人一样,有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分开,这样就不会被男孩子看到小屁股了。”“分开的话,女孩子就不会笑话我们了。”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只涉及教学和游戏,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也不仅仅只有园舍、活动室、午休室,幼儿园如厕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幼儿园如厕环境的现状与幼儿的真实心声相违背的时候,尊重幼儿的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应寻求幼儿性别教育与教育管理便利之间的平衡点,努力为幼儿提供独立的如厕空间,为幼儿的性别教育提供支持。
三、幼儿园通过男女分厕,使性教育“显性化”
近年来,性教育的价值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学前阶段性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与性教育相关的绘本、主题活动等,日益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然而,教师们大多重视引导幼儿区分男女,强调幼儿保护身体隐私,却忽视了幼儿在如厕环节时常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隐私这一现象。
社会学认为,对身体感觉、能力等各方面的管理、塑造和控制,是社会系统维持的关键,身体意象弥漫在整个社会意义结构之中,作为一种前有、前见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在其还不能够独立的时候就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底色濡染于其行动中。一方面大力提倡性教育,用身体图片告诉幼儿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被别人看到,另一方面却没有将性教育与如厕环节相结合,没有让幼儿真正意识到保护身体隐私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性教育模式下,幼儿往往只是对性别角色、自我保护等有了些许表面认知,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让被遮蔽的“身体”走向前台,使性教育“显性化”,应成为幼儿园性教育的应有之义。
综合本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希望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建议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适宜的分厕措施,提高幼儿园性教育质量。
若是在建的幼儿园所,那么应当在建园时就做好规划,直接建设成男女分厕的如厕环境。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香港幼儿园的设计经验。香港幼儿园大多男女分厕。到了如厕环节,教师会要求幼儿按性别排队,以此培养幼儿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厕所外分别贴有男、女幼儿两种非常形象的指示牌,便于幼儿根据指示牌进入厕所。
如果幼儿园现有的如厕空间比较充足,但无法分设男女厕所,那么可以采用一定的遮挡物将男女如厕区域加以分隔,以引导男女幼儿从不同的通道进入各自的如厕区域。遮挡物不需要太高,只要高于幼儿的视线即可,从而既起到分隔作用,实现男女分厕,又不会阻挡教师的视线,便于教师对如厕环节的管理。
如果幼儿园的如厕空间不够充裕,没有办法通过隔断实现男女分厕,那么可以考虑实行“时间分厕”,即男女幼儿分批如厕。不过,这样的如厕方式需要教师妥善解决幼儿消极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
那么,您作为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又是如何看待此现象的呢?
配图/网络
⊙文章版权归《幼儿教育》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