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南岛近岸发生地震并引发局地海啸 未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
北京时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近岸(南纬42.76°,东经173.08°)发生7.8级浅源地震。此次地震在新西兰东岸引发局地海啸。根据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国家海洋预报台)监测分析结果,此次地震海啸过程未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
(地震位置图)
全球水位实时监测显示,震中附近凯库拉潮位站监测到243厘米海啸波,新西兰北岛东南部的惠灵顿潮位站、卡瑟尔角潮位站,以及纳皮尔港潮位站分别监测到49厘米、20厘米和10厘米的海啸波。海啸波主要影响此次地震以北的新西兰沿岸局部区域,受地震破裂范围和海底地形变浅影响,海啸波对新西兰南岛南部区域的影响较小。
(最大海啸波幅预报图)
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值班人员表示,此次地震海啸过程不会对我国沿岸造成影响。他进一步解释说,我国东南沿海的主要地震俯冲带包括日本“南海”海槽、琉球海沟、马尼拉海沟,以及“第二岛链”的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等。“只有在这些地震断层发生特大地震(一般应在8.0级~8.5级以上)时,才可能对我国产生灾害性影响。”
(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监测显示。)
同时,此次地震海啸为局地海啸,只影响震中附近的100公里~300公里范围,新西兰南岛南侧、澳大利亚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国家均没有监测到海啸。截至记者发稿时,停靠澳大利亚珀斯港锚地的我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没有受到此次地震海啸的影响。
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预警室负责人原野介绍,海啸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海底地震引起的地壳大面积上下错动、海底火山爆发、海底大面积滑坡、海中或海底核爆炸、外来星体坠入海洋等。“但海啸中的绝大部分还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因此海啸也称作地震海啸。”纵观海洋全貌及地震海啸的孕育条件,地震海啸多发生在海沟、岛弧和年轻的褶皱带等地区。
如果在沿海地区遭遇海啸,应该怎样及时避险?对此,原野认为,首先应该掌握关于海啸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发现沿海潮汐突然反常快速涨落,海岸线急剧后退或者有巨浪袭来,都应以最快速度撤离岸边。在接收到海啸预警时,切忌靠近海边及江河入海口;在沿岸、低洼、近海及低矮简便建筑等位置的人,要快速撤离到高处安全区域,来不及撤离的,可以暂时到大型礁石或者坚固高层建筑内躲避。如果不幸落水,要设法抓住树枝、木板等漂浮物,不要无谓地消耗体力,往落水者聚集处靠拢,等待救援。
据悉,新西兰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相交的区域,历史上是地震多发区域。新西兰南岛的北侧区域自1929年以来监测到的7.0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地震震级仅为7.3级,此次地震刷新了该区域最大地震纪录。
针对各大新闻媒体发布的地震级不同的情况,原野介绍,地震释放能量的测定有不同的震级标度,一般情况下包括局地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和矩震级等。不同机构采用的地震数据源不一样、定位算法不一样,以及采用的震级标度不一样,都会产生震级上的偏差。如此次新西兰政府最初发布的地震震级仅为6.6级,推测其采用的是局地震级。该震级标度对于7.0级以上地震会出现“震级饱和”效应,采用该震级会显著低估海啸强度。我国地震发布权威部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发布的此次地震震级为8.0级,采用面波震级标度。海啸预警一般采用矩震级,根据美国地震调查局和国家海洋局海啸预警中心测定的矩震级测定此次新西兰地震均为7.8级。(来源:中国海洋报 记者方正飞)
(编辑:李严 审核:金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