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跟你爸一个样!”不尊重伴侣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到底是在诋毁伴侣
还是在诋毁孩子
一个情绪稳定、关系和谐、每个成员都元气满满的家庭,不需要刻意去学习什么教育方法,家庭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环境。可现实情况是这种爱意满满的家庭少之又少,情绪稳定的人也没有多少,绝对的和谐家庭很难在生活中实现。
我们不可能要求夫妻都像偶像剧里一样相亲相爱。当然,能做到这样,能遇到一个这样的人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如果没有遇到,我们至少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尽可能悦纳对方。
关于夫妻关系如何调和,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讲到。现在我重点说一下那些把孩子当武器、诋毁对方的夫妻。
“武器”“诋毁”这样的词语好像很严重,可我们经常这样做。就比如很常见的一句话“你跟你爸一个样”,这句话就是一把锋利的刀,直接插入孩子的身体。
当一位母亲脱口而出这句话时,她内心其实已经崩溃了。她撕裂了自己和丈夫的关系,撕裂了孩子对爸爸的崇拜,撕裂了孩子眼中的自己。
这句话到底是在诋毁伴侣,还是在诋毁孩子呢?实际上,它在毁灭孩子心中“爸爸”这个伟岸形象。
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理想的父母形象。理想中的妈妈温柔慈祥,充满温暖;理想中的爸爸,高大伟岸,充满力量。
真实父母的形象与理想中的形象越接近,孩子越能感受到幸福。最可怕的是,孩子在小时候,最爱的妈妈用一句“你跟你爸一个样”毁灭了父亲的形象。
我们常说爸爸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爸爸是孩子成长的标杆。
很多伟人、优秀的人没有父亲,由母亲一手带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优秀,也不影响他们的阳刚之气。为什么?
因为母亲给他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很厉害;虽然见不到他,可自己要成为和爸爸一样优秀的人。
如果妈妈总是诋毁爸爸,孩子也会跟着对爸爸产生不满。再加上一句“你和你爸都不是好东西”这样的话语,孩子对自身的认可也随之崩塌。
婚姻是夫妻两个人的事,却会对孩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小的时候不懂大人关系的错综复杂性,他们只希望爸爸妈妈都是很厉害的人,家人能彼此相爱。
孩子的愿望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又何苦毁掉孩子对父母的期待呢?
挑剔是一种人身攻击
我妈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你们老刘家都这么磨蹭,没有一个利索的”。我爷爷和爸爸都属于典型的慢性子,做事不急不慢。我妈经常告诉我,你爸爸就是那种人家告诉他家里着火了,他都得慢慢悠悠走回家的人。
在我只有“对”和“错”的概念时,我不喜欢爸爸,觉得他总是太磨蹭,惹得我妈不高兴,甚至经常跟妈妈一起嫌弃爸爸,攻击他。
直到有一次妈妈说出“你跟你爸一个样,都是‘肉加磨’”,我很是震惊。原来,我也变成了那样——那个惹妈妈生气、做事不利索的模样。
于是,我只能干活快一点儿,这样才能换回一句“这个孩子不随她爸爸”。
长大后我才知道,爸爸那不是慢,而是做事稳重。妈妈对爸爸的挑剔是一种人身攻击,是其他方面的不满意导致的人格攻击。
可是,那又能怎样呢?
孩子对父亲的崇拜感再也建立不起来了。
孩子对自己的自信感再也找不到根源了。
妈妈的那句话对我后来的择偶观也产生了影响。我会觉得“我不能找一个我爸爸那样磨蹭的人,我不能像我妈一样可怜”。
妈妈跟女儿抱怨,会让女儿的内心产生一种偏执的纠结。她们有时会想“我爸爸挺好的啊,根本不是我妈说的那样”,有时也会觉得“我将来不能成为这种人,不能嫁给这种人”。
没有口误
只有不经意的真情流露
妈妈跟孩子抱怨同样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我有一个小姨,婚姻非常不幸福。她从年轻时就怀疑小姨夫有外遇,她从来没有证据,也没有亲自去调查过。
她等待儿子轩子慢慢长大,长到能“中用”的年纪,她就开始让儿子跟踪爸爸;或者爸爸说“加班”的时候,让轩子给爸爸打电话,甚至让轩子去爸爸的单位宿舍,看看爸爸在干什么。
小姨觉得儿子还小,不懂大人之间的事情,所以干这些都没什么的。可她却没有想过,如果孩子真看到了什么,对他会是什么打击。哪怕没有看到,孩子就感觉不到父母之间的不和吗?
起初,轩子还会帮小姨去“探班”,后来他开始跟妈妈说“你干吗老是怀疑爸爸,我爸爸不是那样的人”。
小姨看到轩子“叛变”就更加愤怒,把敌人变成了丈夫和儿子两个人。她经常对轩子说“你跟你爸一样薄情寡义”“你们爷儿俩欠我一辈子”“男人都一个样”。
慢慢地,轩子对爸爸也产生了怀疑,因为他让妈妈变得这么神经质,变得这么不幸福。他也开始相信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爸爸不是,自己也不是。
在恋爱问题上,轩子从来都没有认真过,游戏人生,无比荒唐。不要觉得这种口头禅没关系。这世上没有口误,只有不经意的真情流露。如果妈妈经常说这种话,她对家庭与婚姻的不满已经彰显了。
弗洛伊德指出,2 ~ 5 岁的男孩儿会产生恋母情结。他们恋母的方式并不是对母亲多好,而是攻击父亲,不喜欢父亲打扰自己与母亲亲近。同时,这个年龄段也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从迷恋母亲到慢慢接受父亲。他们发现,父亲能给家庭带来物品,会鼓励他们做一些冒险的运动。所以男孩儿5 岁后开始崇拜父亲,妈妈也有义务帮助孩子完成这种转变。
妻子敬重丈夫,孩子才能敬重爸爸。很多妈妈可能永远都不能理解,孩子崇拜爸爸干什么啊,他爸爸那么不堪,浑身坏毛病,有什么好崇拜的。
爸爸能挣钱回家给他买小汽车,能有力量把他举得高高的,这在孩子眼里都是非常伟大的事情。
孩子对美好事物也充满向往。他们心中的榜样都是积极向上的,不会学习那些我们觉得“不好”的品质。
让孩子崇拜父亲、疼爱母亲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放手。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我们可以想想,妈妈在跟孩子抱怨时是真的想抹黑伴侣,摧毁孩子对“爸爸”这个角色的认知吗?
当然不是。
她们也许想吐槽一下,也许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孩子的关系,也许企图用这种方式改变伴侣的行为。
跟孩子抱怨倾诉是正常的,只不过抱怨爸爸的行为太伤孩子的心了。
本意没有错并不代表行为没有错。
也许我们不经意间就把孩子拉入自己的战壕,与伴侣为敌。尤其是妈妈,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牺牲这么多,孩子理应跟自己一起攻击爸爸。
但孩子毕竟不是工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会因为加入了一个战壕,就彻底服从。
人在成长中会在不经意间研究自己的家庭——自己生在什么家庭,家人都是什么样的人,家人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说完“你跟你爸一个德性”“你跟你妈一个样”后,也许大人很快就忘了,夫妻关系依然时好时坏。
可孩子呢?他们会觉得父母的爱不稳定也不诚实,自己不愿意再相信别人。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那句伤人伤己的话说出来后,我们的这种思维成形后,这个家里就不会有一个人是胜利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