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普职分流”:你能接受孩子上职高吗?这位一线教师太敢说了!
今天的文,专门邀请了站了二十多年讲台的一线教师,他根据自己长期以来对基础教育、普本教育、职业教育等的关注和思考,结合新的政策,分享了自己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观点和建议。
文章很长,主要包括下面5个方面,很多观点相当接地气。不仅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同时结合自己的一线经验,尝试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比如普及高中教育,然后再分流;比如,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中低端劳动者的培养,等等。
在中考就进行“1:1普职分流“的当下,你对职业教育有什么看法和期待呢?你能接受自己家孩子上职高吗?留言区一起探讨下吧!
作者:杨昇 高校教师,文学爱好者,有十多年写作经验,主要关注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人生等。
我国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双减”,怎么说到普本和职业教育去了?
因为K12教育的压力源头在升学考试,要释缓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必须进行教育全链条的改革。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风口上,很多人提出了一揽子改革建言,比如8月2日热传全网的一篇文章《给新任教育部党组书记怀进鹏同志的建言》,文章说的很全面,比如把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前移到小学和中学阶段;比如各类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要对技校毕业生一视同仁,要取消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对技校毕业生的“提干歧视”等。
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当下,消除普本和职教生的用工歧视一直都有人提,但没有人把用工歧视的本质说通透,本质没搞清,政策建言就有问题。所以我们要从我国普本和职业教育的本质说起。
“消除用工歧视”当然是政治正确的话,很多人都在提,我也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用工歧视的源头。
为什么高工资好职位的牛逼大公司更喜欢985(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为什么一些牛逼大学和公司招聘老师和员工时要“学历查三代”,要看本科院校的层次?为什么公务员考试录取中更偏爱好大学的学生?
为什么?因为好大学的毕业生更好用,更能胜任工作,更能创造价值。
进而!因为好大学的毕业生都有一个相对较高的高考分数。
所以,各单位用工歧视,本源上歧视的不是你读了普本还是职校,歧视的是你的高考分数。只是你的高考分数对应着不同档次的学校而已。
教育的行外人士,总是喜欢把职业教育想象得脱离实际,觉得好像职业教育能化腐朽为神奇,觉得中考、高考分数低的那些学生,在职业院校的院子里混几年,就一定能学到过硬的职业技能,毕业后都是动手能力超强的应用型人才,远胜不会动手的普本学生。其实这是误解,带着这种误解去理解职业教育,并以此为基础为教育建言献策显然是不合实际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在《关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思考》一文中批评说,我国目前把职业教育办成了学历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之名,行学历教育之实”。现状虽然如此,但我并不否定目前职业教育的教育价值。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最根本的价值不是教授职业技能,而是用学历教育模式完成“后进学生”的“托管”,用“教育的保姆功能”管控学生不出事,让学生健康长大。这一点在中职中专教育中尤其明显。
以上就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本质。关于职业教育的这个本质,一些建言献策的专家不了解,但把孩子送到学校的家长很清楚。
职业教育应立足于中低端劳动者的培养
而不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最难最痛的点是什么?不是高技能人才的欠缺,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严重匮乏。普通劳动工人的日益匮乏已经在动摇中国制造业的根基了。
“央视财经”的《经济信息联播》报道:近年来,制造业工厂似乎成了就业市场被遗忘的角落,不是老板挑工人,而是工人挑老板。
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制造业发达的地方,招工难的现象已存在多年,如何招到工人,如何留住工人,已经成为制造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
2008年至2018年,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平均年增长率为-2.84%,新生代的农民工,大多不愿意再遵循父辈的工人职业路径。我国有高达73%的企业都面临招工难。
制造企业用工荒越来越厉害,而我国是全世界公认的“世界工厂”,制造业是我们国家的根本,缺乏制造业工人,制造业这个“立国之本”恐怕就危在旦夕了。
显然,普通工人匮乏带来的“用工荒”,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分析,在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明明人满为患,为何却又“一工难求”?
工人, 尤其是年轻工人都去了哪里?
“央视财经”说了这么几点:
1、今年高校毕业生909万创历史新高;
2、2019年,中国快递业务从业人数已突破1000万人,餐饮外卖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2020年的疫情更是加剧劳动力产业间的移动,某平台曾公布数据: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其中40%来自制造业工人。
那也就是说,全社会的年轻人,一部分上大学了,有了高学历就不想进工厂从事制造业了;而没有上大学的,很多人选择从事快递、外卖等行业,不想进工厂。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上做直播,赚个几块钱的打赏或广告分成,还有人开个小网店,每月赚个一两千也觉得挺好。
这些七七八八的去向,把年轻劳动力都分走了,所以没人进工厂当工人了。
我们的职业教育既然想给制造业输血,同时也想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以职业出路,且这些年轻人又是中考、高考中成绩较低的那部分人,那么,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把这部分学生向制造业引导,把他们培养成适合当前制造业需求的普通工人,恐怕比培养成所谓的高技能人才更有利于国家。
我们一定要明白,当前制造企业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劳动者,而不是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可能是未来的需求,但企业对普通劳动者是“等米下锅”的紧急需求状态。
但是,无论普本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习惯于把自己捧得高,这就使得身份高级的毕业生与当前的产业现状难以匹配。
可实际上,无论普本生还是职教生,大多也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就算学到了一点什么高级的技能,到社会上大多都还用不上。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力资源浪费是个普遍现象。
2017年央视《心理访谈》栏目推出过一期节目《啃老十年的背后》,一个叫范成金的农村女子高职毕业后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就窝在家里啃老,到了33岁还要靠年迈的父母养着,父母因为对女儿啃老不满,一家三口每天吵得鸡飞狗跳。
普通劳动者不去制造业工作,既是制造业的不幸,可能也是某些个体的不幸。
如果能把这个女生引入制造业,让她靠体力劳动赚钱,她肯定会活得更好,可是这个职教生接受完职业教育却没有去制造业。
但是现在,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制度设计上逻辑是混乱的,没有把这些数以千万计的职教生,往制造业有效引导。
什么叫有效引导?就是在学生求学期间,让他们全部进入有规模的正规制造企业,像全职员工一样去工作,像全职员工一样去拿薪水。
对职教学生的劳动素质养成,比技能教授更重要。制度设计者一定要明白,绝大部分制造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者,根本不需要任何特别技能,只要是个劳动力健全的人就行。
然而,现在的学生,他们所受的教育加深了他们对制造业岗位的鄙视,反正就是不愿意去从事制造业。学了技能却没地用技能,于是,所谓的职业教育,效果归零了。
综上,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者应该给职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到底要培养高精尖的工匠呢?还是培养普通劳动者?这得有一个基本定位。
普本生、职教生的总规模,基本上占去了我国所有新增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如果这绝大部分新增劳动力,都不愿意作为普通劳动者进入制造业,那么我国制造业到底应该由谁来支撑呢?
因此,职业教育培养普通的制造业工人已经是唯一的出路了。普通制造业工人如何培养?基本不需要太多培养!前面说过,劳动力健全就能胜任绝大部分制造业。所谓培养普通劳动者,主要是培养劳动者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乘着他们接受教育的良好时机,打通从学校到大企业的用工路径,用正式的工作来培养青年的劳动意识,用工作的报酬来刺激青年的获得感。
以后毕业了,就算他们中的很多人要选择别的职业,这段劳动的经历也一定是他们财富,如果他们在其他行业混不住了,至少知道,去制造业参加劳动并没有那么难混,算是有退路。
有人可能要说,当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措施可不就是让学生去企业工作吗?跟你说的有什么区别?区别很大!
当前所谓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很混乱,今年7月,湖北一所中专学校的学生被学校安排到深圳实习时,17岁的男学生余某因故跳楼身亡。这个少年的死只是这种混乱的冰山一角而已。
职业院校学生的“顶岗实习”给了实习学生很差的体验,最大的问题如“正常工人一小时工资26块,顶岗实习的学生只有14块”,其实就是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在压榨而已。
这种压榨,加深了实习学生对制造业的厌恶感,这更会导致学生毕业后逃离制造业。
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职业教育的学生是普通劳动者,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为核心,因此必须给学生全额发放劳动报酬,甚至为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国家还应该给一部分补助,并免除实习期间的学费。
这七七八八的利益加起来,一个上职校的学生下工厂工作一个月,能有上万元的收入,他们能不去吗?
对于制造业来说,数以千万计的年轻劳动者从学校里释放出来,普通工人的用工荒就会得到显著缓解,制造业应该就不会有现在这么艰难了。
引导资本更积极地参与职业教育的建设
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
国家千行百业,大部分制造业是中低端产业,需要普通的劳动者就可以了。但总还是有很多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业,这些产业确实需要有较高意识、思维、情商和技能的新型劳动者,这样的劳动者也需要这些产业中的公司来培养。
我认为,在当前K12教培领域大整顿的情况下,资本对投资教育的信心受挫,为了让投资者心里踏实,用法律的形式来保障资本投资教育的利益,这很好。
但新法还是应该在鼓励民营资本投资职业教育方面,有更开明的态度和更具体的规定,应该把新时代的特点加进去,应该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投资企业的诉求都加进去。
其实职业教育是最应该市场化的,因为职业教育就是为市场服务的,不走进市场,不与市场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在K12教培行业因政策变动而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已经上市的教育公司和尚未上市的独角兽教育公司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很多公司已经开始把职业教育定为重点方向。
这种情况下,国家无论从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从这么多企业生存的角度,都应该迅速研讨,在职业教育领域给这些教育公司一片新的天地,用资本的创新力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如前文所言,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对中考和考高中成绩排名靠后的这一部分学生的教育,本质上是如何把数以千万计的后进学生教育好,而不是职业技能本身。
如何把数量如此庞大的后进学生教育好,是个很大的难题。如何让他们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许活力满满的民营教育公司有更多办法,国家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本。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高喊着对标德国的职业教育,别的先不说,我们应该先对标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很明显没有好的校企合作,就不可能有好的职业教育。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有一条就是,德国所有企业都可以和职业学校联办教育,只要你联办(也就是说让学生去你的公司做学徒),每培养出来一个学生,政府就补贴给你4000-6000欧元。德国有200多万家企业,接近50万家联办职业教育(比例高达近20% ),大多是西门子博士宝马保时捷等大中型企业。
如果我们的学校与大企业联办职业教育,甚至国家直接赋予大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并制定合适的补贴标准,相信想要赚政府补贴的企业一定会在职业教育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收入分配的调节、职业教育的质量
影响着“双减”政策的成败
“双减”政策能达到预期效果吗?我觉得应该从教育全链条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国目前对全体青少年用中考和高考成绩进行了分层,中考高考成绩排名中前一部分上了普本,后一部分上了职校。全社会的工资档次与学历紧紧关联。
平均而言,普本及以上学历的工资,普遍高于职业教育者的工资,而且很多行业差距非常大,尤其互联网行业,高工资、好职位基本上都被好的普本大学毕业者垄断了,金融等多金行业也是排名靠前的普本大学毕业生的天下。
家长和孩子们陷入严重内卷,说到底争的就是这些高薪职位。
这些高薪职位以高考成绩为标尺分配给成绩高者,也有天然的合理性。如果如某些专家建议的,打乱这个分配秩序,把机会更多地给到职业教育者,那就会颠覆长久以来全社会形成的评价体系,这会是另一种不公平。
所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中考、高考成绩高者上好大学,上好大学者得好工作拿高工资,但工资要限高,限完之后的高工资要缴重税,最终的结果是,高薪职位的从业者到手工资并不是特别高。
同时给制造业减税,帮助制造业提高劳动者工资,提高体力劳动的货币价值,让进入制造业的职业教育者最终的到手工资并不低,缩小普本生和职教生在工资待遇方面的差距。这才是减缓教育内卷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
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了小康社会,下一个目标是“共同富裕”,如果不对获得垄断利润、超额利润的行业的超高薪水做出限制,不对高收入者课以重税,而任凭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则由收入差距传导给教育的极端竞争就不会减弱。
为了获得未来的高收入,在中小学阶段用尽一切手段,来提高考试成绩的极端努力,自然会是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课外辅导将被迫由地上转入地下,“双减”也就不会有实际的效果。
太大的收入差距带来的工作竞争、教育竞争,让我们全社会的竞争烈度实在太大了,大到大家普遍缺乏幸福感,大到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这直接危及到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所以我们要从收入差距上进行调整,减缓全社会的竞争烈度,当整个社会不再这么残酷竞争的时候,教育的竞争也会缓和。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德国的职业教育,为什么到头来就学不像呢?因为在我国,你当个制造业工人,又辛苦又没钱,收入差了别人一大截啊。
而在德国,其税收和薪资制度决定了,无论你上不上大学,当白领还是当蓝领,收入差距不会特别大,牛校毕业生和职校毕业生没有天壤之别的人生,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靠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
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用体力劳动挣饭吃,在社会上不会被歧视。日本也一样,日本的蓝领阶层收入也不低,整个社会的整体收入差距也不大。
可见,当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分配,不是被考试成绩分出天壤之别的时候,这个社会在教育方面的竞争烈度就会下降。所以,我国要想减缓教育的竞争烈度,得先减小职场薪水的天壤之别。
国家用政策和法律调节收入分配,接受职业教育的普通劳动者群体,也要发愤图强。随着劳动力的减少,体力劳动者已经开始短缺了,建筑等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的时薪已经很高了,未来只会更高,因为建筑工地上已经很难看到50岁以下的农民工了。
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切合时代的需求,教给职业教育者赚取高薪的能力。未来如果上了职校后也能赚到不错的薪水,上课外辅导班的需求就不会有那么强烈了。
所以我说,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影响着“双减”政策的成败。
取消中考普及普通高中教育
是减轻“双减”阻力的当务之急
如果初三毕业时就要“一考定终身”,那么小学和初中的学科类课外辅导班根本就没法管得住,哪个家长敢放手啊!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苗一根,父母双方都是大学生,甚至985大学出身,奋斗了几十年,到自己孩子这里,初三毕业就上个职高?反正我是不能接受的。鸡娃的路上,我绝不敢放松,这是真心话。
如果这个命运大分层能推迟到孩子高中毕业时,那么小学时我会放手,初中时我会稍稍放放手,我相信高中时孩子一定会发力,那时候孩子都懂事了,他的人生他负责,届时如果他不努力,那也怨不得父母。
有些人反对说,德国的孩子小学四年级一读完,年仅10岁时就面临着“普职分流”,人家父母都能接受,就中国父母崇拜学历,接受不了初中分流。
你怎么知道德国父母都能接受?前段时间人口学家梁建章在《应该避免过早教育分层》的文章中就说过,德国人也在反思他们职业教育的问题,过早分层带给德国科技创新很大的弊端。
日本也崇尚技术,可是德日这两个曾经发达到极致的国家,在以半导体、互联网为龙头的新经济方面严重落伍了,为什么?对学生的过早分层是不是落伍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们需要多一些制度自信和模式自信。不要言出必“学别人”,中国改开后的4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应该就回过头来好好研究总结这40年来的成功经验,因为诞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成功经验更适合自己,别老崇洋媚外,那容易水土不服。
不要神话专业技能,不要神话动手能力,生活中用到专业技能的地方不多,你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每天碰到的所有人都是凭什么生存的你就明白了。
不要倒脏水的时候把孩子倒掉。不要学别人的时候忘了自己。
教育的事,得慢慢聊,聊通透,大家才能有统一的共识。
教育决定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未来,我们必须要用心去做。所以,有关教育的文章我们有必要用心去写,有必要用心去读。
推 荐 阅 读
推 荐 阅 读
*本文来源权转载自在作文里成长(ID:lvshicai8)。专注于青少年“写作”和“成长”的公众号,尤其关注农村和小城市青年的成长及前途。给孩子们激励和指导,给家长们建议和启发。如果您喜欢童妈升学指南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
关注【童妈升学指南】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可获取更多资料电子档~回复“ 笔顺查询 ”,获取 笔顺书写教程
回复“ 迪士尼 ”,获取 全套迪士尼纪录片 回复“ 702 ”,获取 15部神级国产纪录片合集 回复“ 电子课本 ”,获取 1-6年级语文、英语电子课本 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吧
回复“ 笔顺查询 ”,获取 笔顺书写教程
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