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奥尔巴赫: 篮球不变 智慧永恒

nihil 后厂村体工队 2022-07-12

题记:原文写于2017年9月奥尔巴赫诞辰100周年时

2004年,TNT组织了一次对奥尔巴赫的专访,奥尔巴赫的弟子,后来也是名人堂教练的约翰-汤普森用他特有的浑厚嗓音,慢条斯理的问老主教:

“你认为——自己还能在当今的NBA里——执教吗?”

已经87岁高龄的奥尔巴赫听到以后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篮球的尺寸没有改变,篮筐的高度……也没有改变。”

时代拓荒者

和现在很多人想的不一样,NBA不是生来就有吸引力。在奥尔巴赫的时代,草创初期的NBA联盟经常陷入财政危机,头10年里联盟有一半的球队消失,而凯尔特人也几乎成为其中之一——1950-51赛季,他们差点因为区区5万美元的资金接不上而破产解散,而那正是奥尔巴赫接手球队的一年。

所以当时,球队老板沃尔特-布朗和奥尔巴赫的主要任务甚至都不是赢球,而是想办法让球队可以生存下去。60年后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这支豪门在队史最辉煌的时候居然这么寒酸——即使连战连捷,波士顿花园球馆依然长期空着将近一半的座位。而为了招揽观众,凯尔特人成为NBA最早给观众赠送礼物的球队。棒球棒,玻璃杯,签名篮球……奥尔巴赫打着一个又一个电话去进货谈买卖砍价,“有一个月我光电话费就打了300美元”。而相比媒体日后塑造出的黑暗王朝独裁者形象,此时的他反而更像是一个焦头烂额的小球会管家。而这些他需要他“独裁”的琐事,其中相当一部分后来也成为了NBA所有球队的日常操作标杆。

“我不只是教练,总经理,球探,甚至还是市场营销主管。”奥尔巴赫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我们必须推销比赛,推销自己,”奥尔巴赫说,“现在的人没法理解的是我们到底花了多久才让世界相信职业球员真的很厉害……50年代,我们一边打常规赛一边还要在商场停车场外办训练营,到处打巡回赛给NBA做推广,想尽一切办法把篮球推广到哪些认为篮球毫无影响力的人群当众去……而当时有很多打野球的小球星觉得可以击败我们,观众也相信优秀的大学球队可以击败职业队。”

“一般情况下我会告诉队员,能赢40的比赛赢30就行了,毕竟……也不能太得罪他们。”奥尔巴赫总结。


毫无疑问,这是NBA的拓荒期,相比现在球员在电视网络上星光四溢,彼时的NBA简直处在石器时代,而球员们也无非只是“拥有某项技能的体力劳动者”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现在大红大紫赚的盆满钵满的球员都应该感谢老主教当年的贡献。而这也是老主教很不乐意日后媒体炒作有关他和菲尔-杰克逊之间的比较的原因,在他看来,自己和菲尔-杰克逊干的根本就不是一个活儿:

“的确,他做了了不起的事,他也知道怎么赢球,我承认这一点。毕竟想让球员接受他的那一套打法理论也并不容易。”——在2002年杰克逊斩获第三个三连冠之后,奥尔巴赫面对媒体就公开讨论过这个问题。

“但是,他(菲尔杰克逊)的工作和我没法比……当年我做的工作现在一般要六七个人来做……而菲尔从来都是等一切都就位以后在加入进来,他可没有像我一样组建和操持过一整支球队。”


在老主教去世10年后,我们也终于看到菲尔操持球队是个啥样了
被误解的混蛋

不过话说回来,人都是肉身凡胎,一个人干六七人工作的工作强度奥尔巴赫也无法长期坚持,1965年,奥尔巴赫还在媒体上表态说自己很乐于成为联盟历史上的第一个千胜教练(当时他一个人的胜场数就超过了联盟所有其他教练的胜场数和),但等到1966年总决赛前,奥尔巴赫就觉得自己真的熬不住了。

“我必须停下来了,再不停下来就是自杀,”奥尔巴赫日后在自己的自传中写到“……我彻底累垮了……所以如果不做教练的话,我就不用盯着训练,只需要不断给球队搞来好球员就行了。”

而他公布自己代替者的方式也颇有戏剧性,当老对手湖人终于在1966总决赛中占到先机赢下第一场赛后,奥尔巴赫突然就对媒体宣布自己要退休让拉塞尔下赛季当球员兼任主教练—— 因为这是北美四大联赛历史上第一次将有黑人主教练,在当时美国的环境下被赋予了极高的政治意义(此时距离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演刚刚过去3年),结果第二天的报纸上报道的全是这件事情,湖人队只得到了很小的版面。

“搞得好像这比赛从来没有进行过一样”奥尔巴赫每次一提到这个事情都会笑个不停。


但奥尔巴赫真的认真想过这件事背后的这些寓意吗?作为一个布鲁克林长大的犹太后卫,奥尔巴赫说自己以前在纽约打球从来不在乎什么肤色(执教时他自称是凯尔特人队内的第三准的射手)。而他作为管理者选择教练或者球员,也从来都是以赢球第一为准则,事实上在他的治下,凯尔特人成为最早签下黑人的球员,而随着他执教时间的延续,黑人在球队的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凯尔特人也是联盟里第一个拥有5个黑人先发球员。

“犹太人,黑人,天主教徒……到了球场打球就没有人在乎你的身份,唯一重要的就是你的水平……打个球干嘛要在乎那些有的没的。”

“坏人就是坏人,好人就是好人,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用五个黑人先发就应该得到更多赞誉。”




但不管奥尔巴赫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心为之,凯尔特人反正因此成为了打破种族隔阂的代表,但因为这件事因为发生在波士顿,反而变得更具意义——作为新英格兰区的核心城市,波士顿历来是种族歧视的重灾区,甚至连拉塞尔也深受其苦(一次甚至有人闯进他的住所在他的床上拉屎),长期以来拉塞尔一直声称自己仅为凯尔特人打球,而不是为波士顿。他也经常拒绝给球迷提供签名(FBI的调查报告则把他称为“不愿给白人小孩签名的傲慢黑鬼”),甚至不想参加球队的夺冠游行。但在奥尔巴赫面前,这些都不是问题。奥尔巴赫的坦诚公正和对篮球的专注让他的队员无法产生别的想法,以至于在选择拉塞尔做教练搞出滔天巨浪之后,奥尔巴赫对于媒体的做法还很不以为意。

“真不知道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奥尔巴赫说,“我又不是为了站队表态才这么做的,选择拉塞尔是因为这是对球队最棒的选择,说实话如果我真的把事情闹得太大,拉塞尔也许反而还不想做了呢。”


事实上,奥尔巴赫很多所作所为在当时和后来都被媒体的报道放大了,比如他招牌式的胜利雪茄,他的对手和媒体们认为这是他在嘲讽对手,但实际上这最开始仅仅是他当年的一个放松方式而已。

“我很讨厌那些在分差很大的时候还大吼大叫的教练,太矫情了。”奥尔巴赫说 “所以当我领先二三十分以后,我的态度就是换上替补们,放轻松,不要把对面搞得太难堪,让比赛赶快结束就行了。只是往往这个时候我坐在那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点啥,跷二郎腿好像有点太随意了。”

“后来我注意到尼克斯队主教练拉普奇克会在板凳席抽烟,我就觉得,下次遇到这种赢定了的比赛时我也舒舒服服的抽一根……结果这事后来闹大了,搞得好像我在羞辱谁一样,但你们应该注意到我在客场从来不会抽雪茄……“

有一次辛辛那提,对手给主场观众发了5000支雪茄,说只要赢了大家就都一起抽,于是那场赛前奥尔巴赫对队员说:“今天敢输老子就杀了你们!”最后结果自然是凯尔特人赢了,奥尔巴赫憋了一整场还是决定把雪茄塞回口袋——这就像他长期以来面对胜利时的态度一样,不要把局面搞得太难看,不拱火,但面对挑衅,一定要用最有效的方式狠狠回击。


凯尔特人荣耀

可能由于丹尼-安吉这些年的示范作用的,导致很多人认为凯尔特人的传统就是把成功是建立在冷血无情却又精明无比的交易上,而作为这支球队的“主教”,奥尔巴赫本身也以他多次精彩的交易而闻名,因为也被贴上了“巧取豪夺”的标签。

但事实上,奥尔巴赫并不是一个大交易家,整个生涯中他对于交易球员这件事都非常谨慎,对此拉塞尔深有体会,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我的整个绿军生涯中里德只做过一笔交易……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比赛只是生意,明天谁都可能被交易走,但里德让我们相信,只要听他的,赢下去,那我们谁都不会走。这让我们非常有安全感。”

奥尔巴赫相信,球队与球员的忠诚应该是双向的。如果可以,他希望自己选中的所有球员都能以凯尔特人的身份从一而终,从加盟一直打到退役,未来还可以进入教练组和管理层,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终生为球队效力。

在这样的氛围下,交易和离队从来都不是撕逼的开始,如果有需要,凯尔特人的球员可以非常坦率的和主教谈这些事情。比如1956年,绿军球员艾德-麦考利的一个孩子病了,麦考利是圣路易斯人,他找到老主教问他能不能想办法帮忙把他交易回老家照顾家人,奥尔巴赫听后承诺会答应麦考利的请求,于是在夏天,奥尔巴赫找到了拥有榜眼签的圣路易斯老鹰队,把麦考利作为主要筹码交易了过去。而这个榜眼签后来变成了比尔-拉塞尔。


麦考利的22号球衣后来也在绿军退役了

两全其美,彼此坦诚,相互成全,这是奥尔巴赫执教以来一直希望维护的凯尔特人的所谓“家庭氛围”,而相互无私的态度则是这种家庭氛围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融洽的队内气氛早在王朝建立起来之前就已经存在。拉塞尔回忆时这样说:

“很多人说我改变了凯尔特人……没错,我为绿军打了13年,其中12年我们打进了总决赛,11次夺冠,包括一波8连冠……我在进NBA之前还有一系列的成就,包括2个NCAA冠军,奥运会金牌,我想我是唯一一个全满贯级的球员。”

但在我加盟凯尔特人之前,里德的凯尔特人就已经是凯尔特人了,我记得我菜鸟赛季第一次训练的时候,我们队里的中锋雷森就把我拉到一边说有话对我说。在那次谈话中他给了我一些非常真诚而有价值的建议,这让我感到非常非常的温暖和感动……要知道我此前从未见过他,而且谁都知道我到这里是来取代他的。但作为球队的一员,他考虑更多的是让球队赢球,而不是延续自己的生涯。”


在90年代之前,凯尔特人一直是联盟中新老交替进行的最顺畅的球队之一,来来往往的球员们把这里当做家庭,奥尔巴赫也以家庭待之。“我听说很多关于凯尔特人骄傲的话题,觉得简直都是胡扯。”生涯中期才加盟凯尔特人的保罗-西拉斯就曾这样对奥尔巴赫说,“但事实证明我想错了,我感觉自己成了球队的一部分,在这里效力真是我生涯最快乐的时光。”

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奥尔巴赫会拒绝当年安吉提出交易伯德的提案——这是一个运行几十年且运行健康的传统。即使是为了胜利,他也不能允许这种传统在自己手上被打破。

但是,时代还是会变的 。

百年奥尔巴赫

从时代的大尺度来说,稳定制度和传统的建立往往是短暂的,而“礼崩乐坏”反而是一个长期的话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往往就是技术的革新和随之带来的环境变化。在奥尔巴赫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媒体的发展让球员价值的决定权从教练交给了市场和球迷,球员开始变得自大而缺乏管教。而这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整个70年代末80年代初,NBA中很多有天赋的球员被酒精和毒品摧毁,而NBA与ABA的恶性竞争也让球员和教练们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70年代初哈弗里切克曾经差点被ABA用高薪挖走

“现在很多教练为了保住工作去巴结球员而不是管教他们”奥尔巴赫曾说“我对这一点感到悲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做你该做的,如果不行那就辞职,但太多的钱让这一切都变味了。”

在这样的整体大环境下,奥尔巴赫的凯尔特人也未能免俗,一些球员因为自私而被主教清理(比如81年总决赛MVP麦克斯维尔),而一些球员干脆死在了加盟之前(拜亚斯),奥尔巴赫的王朝也渐渐露出颓势,而绿军在90年代后的崩塌,似乎更加说明了老主教在新时代的过时……

老主教或许的确是一个顽固的人,他坚信自己眼见为实的现场表现(这帮助他选到了雷吉-刘易斯),他也更相信基本功而不是花活(这让他错过了蒂姆-哈达威和帕克),然而在媒体时代,这些东西就像是库西当年标准的掌心向下运球一样(按早年的规则,现在大部分球员的运球都会被狠狠的吹翻腕),渐渐被时代和加速淘汰,而老主教对于数据的不信任,也成为了他古板造型的一个标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作为联盟最早开始使用比赛录像回放技术来训练的球队(80年代他为凯尔特人聘请的教练比尔-菲奇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这帮助绿军在1981年夺冠),作为实用主义者,奥尔巴赫对于新技术并不排斥。所以关于数据,我们不妨看看奥尔巴赫说的原话吧:

我不看数据,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可以给我呈现一个拿到16分,15个篮板,10个助攻的家伙,但他还可能会将球随意乱扔,慢慢腾腾的移动,还有错误百出的卡位,无所顾忌的浪射,打乱队友的节奏,再加上糟糕的防守以及关键时刻的毫无作为,当你可以把这些量化出来的时候,我就会有兴趣去看看数据的。

所以,也许奥尔巴赫只是没有赶上好时候。真理永远不变,错误也永远不变。主教没有失去智慧,他只是不再年轻。

球没变,球筐没变,如果重来一次,他当然还能在现在的联盟中执教。

一百年后,篮球始终还是那个篮球。而我们将永远铭记奥尔巴赫。

(注:本文中部分内容取自奥尔巴赫传记《let me tell you a story》以及拉塞尔自传《second w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