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分球:中国篮球曾经 “领先” 美国三十年的技术革命

潘志立 后厂村体工队 2022-07-12

2017年6月26日与以往的世界禁毒日相比没什么不同,费尔顿、巴里亚和德隆这三位曾在小牛队共事过的后卫也各自吃下了生日蛋糕。但对艾弗森来说,这一天意义重大——他和说唱明星艾斯-库珀筹备半年的BIG3室内篮球联赛,即将在巴克莱中心上演揭幕战。

借着半场三人篮球赛进入奥运大家庭的东风,艾弗森的BIG3联赛吸引了众多NBA老炮:日渐发福的白巧克力、从中投靓仔化身大肌霸的迈克-毕比,当然还有拉沙德-刘易斯、科里-马盖蒂这些名字比脸熟的老将。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BIG3联赛特地引入了街球式的规则:谁先拿到60分(并领先两分)就算赢。以及——在三分线外12英尺设立三个蓝色圆圈,在这里投篮算四分。

慕名而来的观众们把球场塞得满满当当,哈登和皮尔斯也在其中。果不其然,第一天的比赛没让他们失望,刘易斯和毕比分别用后仰投石机和前倾式推手的姿势射入四分球,篮球飞过35英尺落入网窝,溅起清脆的水花,同时也引爆了现场观众的欢呼。虽然白巧克力不慎受伤离场,最后绝杀比赛靠的还是刘易斯的背身单打2+1,但BIG3联赛的管理层们确信:“先到先得”的胜利制度,和35英尺的四分球魔力,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毕比投进第二个四分球的时候,现场解说不禁抬高了声调:“哦吼!从库里线出手的又一发远射!”

如果克里斯-波顿和克里斯-波什看到这一幕,大概率会有些不屑地得意一笑。波什作为中圈投篮的王者自不必说,波顿作为哈林篮球队的老成员,则是超远四分球的初代见证者。他甚至可以冲着艾弗森大喊:“在你们引入四分球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投四分球了。”

作为21世纪初的哈林篮球队员,波顿的确有这个资本,早在2011年的世界巡演中,哈林篮球队就引入了四分球规则。2016年,哈林篮球队甚至借着勇士摧枯拉朽的远投狂潮朝库里喊话:“大爷来玩啊,我们这儿有四分线!”

在日后的媒体宣传中,哈林和BIG3总是有意无意的将四分线作为自己的一项“创举”,这倒是的确很好的表现了美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过美国人却并不是四分球的发明者。事实上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四分球这个概念早已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走完了从流行到衰亡的全过程,甚至已经成为了一个被尘封许久的历史词汇,不为大多数人所知。

******

作为80-90年代知名的三分手,“歪脖子机枪”张勇军曾在汉城亚运会上连进4个三分,帮助中国队反败为胜,也曾在汉城奥运会上,场均砍下20分排名得分榜第四。而如果他在电视上看到四分球的画面,说不定也会微微一笑,然后怀念起当年在国内赛场上疯狂出手“四分球”的时代。

1980年代,哈林篮球队掀起的风暴席卷全球,NBA率先改动规则,FIBA也随之而动,1984年,三分线划满了世界。中国篮球圈不但从善如流,而且举一反三,开发出了新的规则:在三分线外投中4次后,从第5次开始,投中一次算四分。

严格来说,中国联赛的四分球并不是距篮筐35英尺的超远投篮,而是在三分线上出手算四分。在那个篮球比赛还没职业化、市场化的时代,国家体委用修改规则来鼓励发展某项技术做法,更偏向“专业体育”的范畴(在CBA成立后,这种习惯还是会偶尔出现,例如2002-03赛季的CBA新增规定:各队每场比赛中必须选择其中一节采用全场紧逼防守。这一规定源自02年男篮在世锦赛与亚运会上的失利,虽然在意见征集阶段就收到了包括李秋平在内的诸多反对声,但篮管中心还是坚持了下来)。

1987年国内体育科研期刊中关于四分球的研究

在四分球规则的引导下,全国青年和成年篮球队纷纷化身“远射大队”,而远射打铁带来的长篮板又掀起了转换进攻的浪潮。在第二届篮协杯男子篮球赛中,成年队场均发动快攻19次,利用快攻得到30分,占了全场得分的将近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三分线外的出手,全国队伍的三分命中率达到了36.5%,其中辽宁队更是突破了42%大关。济南部队的张鹏单场比赛射落68分,就连青年队也在部分场次投出了65%的命中率。

在快攻和三分的火力急袭之下,比赛节奏和攻防强度也随之改变,球员们更频繁地杀入篮下,辽宁队当时场均拿下112分(这还是场均40分钟的比赛),其中得分最高的一场砍了154分。但三分能力的强化增加了防守难度,比赛节奏的加快也增加了球员的运动量,大部分球员在比赛后半段疲态显著,场均失误自然水涨船高。

大量的三分和转换,篮下与外线进攻的结合,迅速提升的比赛节奏,被三分手扩大的防守面积…..像不像当代NBA的小球画风?

这是youtube上1996年中国队vs美国队比赛下网友的评论:中国队的打法和如今的NBA球队一样

当时中国篮球圈还提出了这种画风背后的隐忧:“四分篮引起的防区扩大,给协防增加了很大困难,对个人防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加强防守协作性的问题有待解决。同时还急需适应对抗强度,合理运用身体接触与合法用手。”

最终,篮协在全国男篮联赛正式举办时取消了这个规则,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四分球的规则被中国篮协一直保留到了新世纪之后,甚至2002年开启的女篮联赛里依然在沿用这个规则(和第一节必须全场紧逼的规则)。

******

对任何竞技体育项目来说,再微小的规则改动,都会引发不可预料的蝴蝶效应。追求胜利的参与者们合理利用规则、在规则边缘游走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哈登的双后撤步和Step0规则引发持球突破的变革一样。更不用说直接在三分头上加一分的四分球了。

最直观、也是规则制定者们最想看到的变化,就是国内大批三分手的涌现,各支专业队的三分命中率普遍上升到了40%。国内篮球快节奏、重三分的打法,也符合当时“小快灵”的篮球指导原则。更何况精准的远射还能拉扯对手的防线,给内线进攻创造良机,红极一时的女篮组合郑海霞与丛学娣就是最佳模板。

进攻的变化倒逼防守的升级,各队在享用四分红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防区扩大、协防压力增加的困扰。攻强于守,成了当时各队的普遍现象。

从某种角度来说,三分球和四分球规则,是普通人对内线巨人的一次挑战,让更多身高较矮的外线球员也拥有影响比赛的能力。这也是当时国内发起“小快灵”球风、对抗其他国家高大内线的主因。

但四分球还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另一面:球员和教练们为了拿更多分,开始功利性地追求四分球,不仅在训练中强化远射,还在比赛中为了投四分而投四分,甚至出现了杀入空篮不出手、强行分到外线的画面。这无疑颠覆了基础的篮球理念,而且——国际比赛可没有四分线这种东西。

1994年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一篇文章中关于四分球的讨论

了专业联赛,四分球还渗透进了青少年篮球训练之中,14-16岁的青少年篮球赛也设立了四分球制度。身体和技术还没成熟的小球员们,也在三分线外架炮投篮,用的还是歪七扭八的投篮姿势。在1991年的浙江少年篮球赛中,各队的三分命中率只有25%,就连篮球基础更扎实的辽宁,小球员们的三分准心也没超过26%。1987年,美国青年教育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在看了辽宁少年篮球赛后,毫不客气地批评道:“这是规则带来的问题。”

规则引发变革,变革重塑比赛。中国的四分球诞生于三分线出现的黎明,为了培养三分手、继续发扬小快灵的球风,可以说是领先时代的“小球客制化规则”。但三分比两分多一分,都足够引发篮球世界的大洗牌,更何况比三分还多一分的四分球呢?

而且所谓的“小快灵”体系也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五个詹姆斯组成的队伍在塔克当中锋的球队面前就是进击的巨人,而在平均年身高208cm的球队面前,也必须要打“小快灵”。适应规则、看菜下饭,才是篮球最质朴的道理。

四分球带来了打法上的革新,引发了中国版的小球狂潮,每一个专业篮球馆都曾下过瓢泼的三分雨,像张勇军这样的神射手也曾在国际赛场上扬名一时。中国篮球从巨人站桩,到小快灵体系,再到后来的移动长城时代,眼看着篮球世界变化不断,最需要做的,大概还是打牢地基,面对高强度对抗能稳定运控、传接、出手、命中,投进那些三分球。

至于超远三分逐渐成为标配技能的NBA,他们确实有引入35英尺四分线的条件。库里引发的远不只是战术变革,他的出手方式让普通球员也能出手超远三分,特雷杨、利拉德、哈登后来居上,在哈林篮球队和BIG3联盟引入四分线之后,NBA设立四分线已经没有了技术上的困难。真正阻碍四分线进入NBA的,还是四分线本身。

单是一条三分线就能掀起长达数十年的波澜,如果职业联赛引入四分线,可以预见,美国的篮球工业流水线会迅速产出一大批四分投手。届时四分线动摇的就不只是防守,而是篮球这项运动最底层、最基础的规则逻辑了。

若干年后,当绝望的防守人扑向四分线外的特雷-杨,他一定会怀念当年中圈出手只算三分的那个美好时代。那时候篮球场很小,一队只上5个人,从强侧补到弱侧只要不到3秒。

那时候篮筐很近,射手不远,靠防守还能赢得总冠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