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神踩点还是文化拱火?冬奥开幕式疑似彩蛋概览
今年的冬奥会恰逢世界局势动荡,先有立陶宛带头搞事,中有美国反复强调所谓“新疆棉花”,后有层出不穷的“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营销号式假新闻,反正是乱成一锅粥。
然而,在立陶宛拉大了抵制的嗓门,却悄咪咪地派了一支史上最大规模的冬奥会参赛队到来后,这一切或许就预示着这千层套路的“国际争端”最终都会化作冬奥讨论社区里快活的笑声与网民开始不断找乐子——当然,冬奥会工作人员自然不会闲着,在早早开始的花滑预赛与热身赛场上,就有人发现了妙如同米奇妙妙屋一般“巧合”的休息区坐席安排:
而更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俄罗斯的旁边安排的依次是日本、意大利、德国:
其实,奥运会本是和平年代的“战场“——这一点其实在近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而不断恶化的国际局势中体现的愈发明显。而生活在后现代的当代,这一代的网民面对各类国际争端与政治色彩“入侵”文娱体育时,已经从两年前的怒发冲冠,迅速变成了“全民乐子人”,比如先前大火的游戏《昭和米国物语》预告片中,一波精确的“文化拱火“就好评如潮
这部在宣发预告片时就火遍中日英三语社交媒体,并得到官方媒体应援的游戏为最近的中文世界找到了除了民族特色与宏大叙事以外的另一条“输出”道路:以“文化拱火”的态度,云淡风轻的姿势,将那些外界赋予的刻板印象,用更加刻板的刻板印象统统反弹回去。
在刚结束的冬奥会开幕式中,就有人发现那19首古典音乐串起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式入场仪式”中,似乎藏着不少看似巧合的彩蛋式“神踩点”。
说是巧合,是因为入场式的节奏虽然经过一定的排练,也有引导员,却不完全好掌控。但同样因为有引导员,也让一些巧合式的踩点成为了可能,在这里面有多少是巧合,多少是“拱火”,就像那个花滑休息区的座位安排一样薛定谔,但带给观众的乐子,却是实实在在的。
按照惯例,希腊代表队都是第一个出场,而土耳其按照本次的汉字第一字笔画数量排在第二个出场——这当然是一个巧合,但让这两个世仇国家一先一后的出场顺序足够开幕雷击,让不少一三五高歌《Ceddin Deden》,二四六吟咏《你将如闪电般归来》的“精罗”震怒或者狂喜,当然,具体是哪种情绪,要看你是精罗还是精萝了。
伴随他们入场的音乐是歌剧《威廉·退尔》著名的序曲。
如果你知道《威廉·退尔》讲的是什么故事的话,一定会让这震怒的狂喜进一步上升:《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换一下名词的话,神似希土战争(希腊独立战争)中两家的百年宿怨。
这种宿怨延续至今,希腊与土耳其至今也是赛场上各种形式的死敌,最为典型的就是足球了:希腊球迷审核队里有没有“土奸”,而土耳其球迷一样会查岗队内是否有人有希腊血统。
在历史与历史游戏讨论圈颇有梗的“法鸡”出场时,音乐播放到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著名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四乐章。
所谓“新大陆”,自然是“美利坚”——这是德沃夏克受美国的珍妮特-瑟伯夫人邀请他前往纽约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在美任教三年后,怀着对故乡捷克的波西米亚音乐的怀念与新大陆美国的音乐的冲击感受所写成的。
在历史上,法国说是“美利坚”的养父也不为过,不仅法国在新大陆曾有数量众多的法属殖民地(体育迷熟悉的路易斯安那州就曾是法属),甚至法国大革命中诸多名将也助阵了美国的独立战争,而“独立宣言”中的人本主义更与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一脉相承。
美国队像立陶宛一样排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队(说好的抵制呢),而他们入场时的音乐“恰好”播放到了有英国第二国歌之称的《威风堂堂进行曲》。
作为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的代表作,《威风堂堂进行曲》在英国与世界上极具知名度,不仅被英王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它在在英国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地被誉为“英国第二国歌”
所以伴随着美国队而不是英国队入场就令人忍不住地想起了英国与美国“父慈子孝”的历史。鉴于《威风堂堂》没有随着英国队入场播放而是巧合地搭配上了美国队,很难不让人怀疑编排歌单的人是不是真有什么想法。
相应的,英国入场时播放的是带有中古时期宫廷印象的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虽然看似乱配(维瓦尔第是意大利作曲家,而《四季》则有典型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意大利古典音乐的风格),其实还挺符合英国给人的那种守旧又(故作)优雅的老贵族做派。
而在美国队入场的后半段,音乐播放到了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的“芦笛舞曲”,这只舞曲在舞剧中伴随玩具牧童吹响芦笛的舞蹈出现,玩具牧童诙谐可爱的音乐形象与音乐的俄罗斯背景,让这种巧合中的恶意体现得更为明显。
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美国队,入场音乐前半段是父慈子孝的老爹家的第二国歌,后半段是死对头俄罗斯的代表性舞剧里表现玩具牧童和玩具士兵的音乐……总之,还是把美国承托得相当可爱的,嗯。
波兰与立陶宛都一样在这两年和中国颇有语言与外交摩擦,加上四处树强敌的“作死”历史,属于网民们比较喜欢嘲讽的国家,而在他们的代表队入场时,响起了《四小天鹅舞》……
众所周知,《四小天鹅》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来自俄罗斯,曲风轻快诙谐——其实结合波兰超级恨俄罗斯(但又打不过)的历史,以及在中国网络上所谓“平独镇露大波波”的梗形象,这个安排巧合的调侃意味就非常明显了(相当于总欺负你的死对头轻抚你的额头对你说:嗨,小可爱)。
相比波兰和立陶宛,匈牙利则是这几年中国在欧洲的“盟友”,而在匈牙利代表队入场时,音乐就刚刚好好踩上了点,及时播送了《匈牙利舞曲第5号》(堪称本次开幕式音乐踩点最准的一首曲子)。
虽然本曲作者勃拉姆斯是德国人,但作品依旧体现了匈牙利民族音乐与吉普赛音乐元素的特色:节奏时而规整,时而自由放慢加快,速度变化激烈,旋律装饰富有中东欧特色,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强调出舞蹈不停歇的动感。
在察觉到冬奥会的文化拱火趋势时,笔者曾相当期待“塞铁”入场时会loop到哪首音乐——而塞尔维亚的入场出乎意料却不负众望的一样又踩上了《匈牙利舞曲》(本次出场的音乐曲单是循环播放),若是巧合则是缘分,若是“控制变量”则是精心选择。
首先因为这两个接壤的欧洲国家这些年都和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与文化合作,同时这俩自己也在各种事务上相互配合,两国元首关系也相当好——用流行的说法,这俩国家是CP,而踩点上一样的音乐不得不说就是一种缘分了。
其次,《匈牙利舞曲》是所有19首古典音乐里最富有巴尔干地区音乐特色的,这是因为匈牙利民族音乐本就深受与其接壤的的巴尔干半岛影响,可以说基本是一个音乐体系下的产物,因此,用来作为具有同样风格民族音乐的塞尔维亚的出场bgm,再适合不过。
黑山共和国作为一个有着光辉过去的年轻小国大部分时间只为部分资深篮足球迷与历史爱好者熟悉(简单的介绍一下黑山:黑山曾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于2006年正式独立,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次居然是因为领队与运动员的颜值而好好地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
同样,非常巧合地,伴随黑山代表队入场的音乐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开创者格林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序曲。
这首基于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篇叙事诗的歌剧被誉为将俄罗斯风格与古典音乐完美结合的作品。不仅剧作内容上就使用诸多俄罗斯与斯拉夫民族的民间传说,音乐上也体现了浓郁的俄罗斯与斯拉夫民族音乐的特色。
而同为广大的斯拉夫家庭的一员的黑山,历史上和他们的“兄弟“塞尔维亚一样,与俄罗斯长期结盟。因此使用”大哥“的音乐就非常能体现这种历史的纽带,同时也暗合了这两年黑山国内(在外界局势风云变化下)呼吁传统盟友回归的风潮。
——当然,以上说法自然也可以用巧合解释,但考虑到黑山和中国这些年也算是经常彼此往来的经贸伙伴之一,尤其此次冬奥会之前,黑山奥委会秘书长也接受专访声援中国,祝福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那或许就是一份悄悄送出的直播间礼物也说不定。
作为下届冬奥会主办国,意大利出场时终于配上了自己人安东尼奥-维瓦尔第作曲的的《四季》(之前在英国出场时用到了),也是非常准确的踩上点了。
如果没有切换到“中国专属主场bgm“,俄罗斯和中国这对长期盟友将共享同样的出场曲:著名的《不想长大》,本名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
而最大的彩蛋,最大的“拱火”,是冬奥会的点火仪式。
所有写着国家名字的雪花汇聚到赛场中央由白鸽灯形成的爱心中成为火炬台,迪尼格尔-依拉木江和赵嘉文,本届冬奥会的年轻参赛选手代表,将主火炬放置到雪花环绕的中央,没有点燃的动作,没有熊熊燃烧的主火炬台,却将生生不息展现的淋漓尽致。
按照开幕式导演张艺谋的讲解,参赛国家名字的雪花汇聚的火炬台,象征“全世界”,微火的点火方式体现了“低碳环保”。因此,最后由一男一女,维吾尔族和汉族选手携手点燃主火炬,其内在的象征意义就像一道开卷考试题一般呼之欲出:男女呼应这些年的女权与平权运动,而维吾尔族与汉族携手更是对于过去一段时间国际上某些国家热炒的议题的完美回应。整个点火仪式,可谓包圆了自由开放,全球化,低碳环保,女权与平权,人权,民主等等buff于一身。
所谓叠自己的Buff,让指手画脚的人无处可叠。张艺谋无愧其“国师”招牌与水平,玩起文化拱火来,是不一样的“高级趣味”,在完成其对点火仪式的意境追求的同时,还能让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心一笑。
曾有网友评价亚运会——奥运会——冬奥会的吉祥物形象变迁时,将其变化称为“中国人民富强起来了”,这就像从北京奥运会对于“传统”和“大国待客风范”的展现,到本次冬奥会满满科技力与人文情怀的变化一样,当我们可以抛开自我“人设”与“刻板印象”的束缚,对自己的历史,对整个世界谈笑风生,乃至“文化拱火”的时候,其中或许正孕育着真正的文化自信。
想与后厂村体工队的编辑作者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VIP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