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有一个大招,叫作“标准”
这篇文章的作者:懒得起名字所以叫小A。文青、脱线、矫情、话痨、脑洞大开,被周围朋友学弟学妹们当作各路知心姐姐。Top2硕士毕业后进入一家喜欢的500强外企,每天忙碌充实之余,写点职场日记。不求文采,只当记录职场中一步步成长的感悟。
有个朋友最近从国企刚跳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职责中有一项是,分配曝光资源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项目。以前在那家国企的做法是,按领导的意思分给谁就分给谁多一点,其他的少一点;或是和谁关系好就分谁多一点。
在这家公司呢,第一种做法行不通了,老板放权给他解决这件事,你自己解决最好了,解决不了的再来找我;第二种做法呢也有问题,在这家公司大家都是背业绩指标的,你分我曝光资源少了我指标完不成,就得和你急,不像以前大家都是吃公家饭的,干多干少都差不离。
虽然也有不少工作经验,可隔行如隔山,国企那一套换个地方统统行不通,他很苦恼,跑来问我:“怎么分配资源显得比较公平?”
有小盆友是应届毕业生,群面的时候,遇到一些排序或者选择类型的题目,觉得难以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理出头绪分析。既然是群面,也希望能够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打动面试官。
小盆友跑来问我:“有什么简单通用的方法可以快速应对这种群面?”
有读者在后台留言,现在要跳槽,手上有两个offer,一个钱多累一点是新的行业,另一个钱少一点点,但是领域驾熟就轻相对轻松。两个offer都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弊端,不知道该怎么选。
对方直接问我:“这两个offer我该选哪个?”
聪明的你,一定会发现,以上几个故事都和今天文章的标题相关,“标准”。其实在动手写这篇文章之前,本来是想写“如何分配资源比较公平?”的,但是想到答案“制定标准”的时候,觉得异常熟悉,想起来小盆友问我关于群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是回复的这四个字。于是再联想到,有没有其他时候也需要用到这个答案,就想到了最近有读者问选offer的问题。
“制定标准”这四个字,在我心里的高度立马又上升了一个级别,简直是肃然起敬。不止以上这些情形需要用到标准,甚至于找男女朋友、买房子之类这些生活中的事情,我们都在不知不觉地应用,但仅仅是换了一种问题的场景,变成职场、考场,我们往往又会束手无策。
说到底,还是没有把这种直觉上的选择转化为一种方法论或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其实问题不在于选哪个,而是你用什么方式怎么样去选,制定标准,其实就是把选择的这种行为过程,转变成可视、量化、可操作的过程。
我们往往偏向于相信理性,根据标准做出选择这个过程有据可循,而不是自己脑袋一热拍脑门的结果,所以这样做出的决策,自己会觉得比较安心。(画外音:虽然小A这种火星人会常常拍脑门做决策)
那以上几个疑问,有了标准的介入就容易多了:
分配资源:
制定分配曝光比例的标准,可以参考的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比,项目的重要程度,优先级,规模,时间周期长短等等,出了一份草案之后,和平时需要申请曝光的部门人员一起开一个会,告知这个标准,会上有疑问或是需要修改草案的地方一起讨论,最后拍板,大家就必须agree on这个标准,有特殊的情况需要走特殊审批,特殊审批的情况或比例不能高于5%。
这个定下来的标准,是一种契约精神,让不同的项目成员在一个明确的规则圆圈里竞争,而不是凭谁关系好,凭谁嗓门大脾气大能拍桌子,凭谁是老员工定夺,也避免了分配资源的人受到无缘无故的责难,可以保护自己。
群面排序/方案选择问题:
制定对要达成的目的影响程度的标准。荒岛求生只能带几件东西需要带哪几样,或是在热气球上要把谁先推下去的这类问题,逐条去讨论每一个选项是无意义的,只会耗费大量宝贵的讨论时间。
先明确目的,是先生存,还是先求援,确定了之后,围绕着这个目的制定标准,然后按照重要程度逐条打分。对生存有帮助的东西往前放,没有帮助的往后放。往往排序到一半的时候,会再次卡住,因为中间的选项属于模棱两可怎么说都解释得通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按照之前的标准逆向思考,按照最不重要的从后往前排序。
从大家激烈的讨论中,抽离出来一点去看,现在在讨论的哪个阶段,是否按照标准在朝着达成结论的方向进行,还是卡在一个点上死抠不放又得不出什么结论。
跳槽问题:
列出理想工作的标准。以前小A写过一篇【165】跳槽前,你需要知道的一切,其中提到比较offer的方法,不是拿A和B去比较,因为人在饿了的时候,是别人塞给你什么就直接拿过来吃,而忘了其实一开始自己想吃的可能完全不是这些。
正确的方法是,自己列出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标准,然后把每一条标准量化加权打分,比如薪水占40%,成长空间40%,公司文化10%,地点10%,把offer A和offer B按照这个标准打分,最终得出一个综合的分数做出定夺。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