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院士推荐:“透视珠江三角洲”的一本新著
内容简介
中国四十年的制度变迁大多源于地方“先行先试”,逐渐总结经验教训,由中央政府判别、认可,形成制度后再向全国推广。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典型,其中佛山市南海区经历了最全面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制度改革,一直都是国家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田。
本书立足南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解析其城市化转型与土地制度变迁的互动过程与演化机制,并据此定义“南海模式”的三个阶段:乡镇企业推动的农村社区工业化(1.0 版);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土地租赁经济驱动的农村社区半城市化(2.0 版);以及政府统筹下的园区工业化、“三旧”改造推动的“二次”城市化(3.0 版)。本书聚焦当下土地资本化驱动的城市更新,及其在效率与品质提升上的成就、在社会公平上的困境,以为未来之鉴。
本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2021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作序、推荐,适合从事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和关心土地制度变迁、珠江三角洲、广佛同城化和南海发展的读者阅读。
吴志强院士作序:透视珠江三角洲
我和奇峰教授相交近40年。我们的第一回交集始于1982年,那年我在同济大学留校读研究生,他入学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第二回专业工作的交集始于1997年,那年我从德国归华从教,奇峰刚从云南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城市规划院)任工程师,我与他一同参与了广州机场经济区的规划研究,还记得当时广州市规划局有“三峰”,奇峰、险峰是同班同学,还有一位高峰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的高材生。
奇峰人如其名,生涯清奇,职业攀峰。他在广州城市规划院工作10年,做第十甫、下九路传统骑楼商业街步行化规划,惊奇地为广州保护了一条传统骑楼街;做珠江新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刻意在CBD(中央商务区)建了一条兴盛路双层骑楼街,还执意把两栋超高层建筑移到珠江边和广州塔形成了“三塔夹江”的新奇景观;做沙面保护规划,醉心于通过建设地下停车场,奇巧地激活历史建筑的当代价值;做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奇妙地提出了从“云山珠水”到“山城田海”、构筑“大城”格局的构想。
2005年,他忽然放弃广州城市规划院总规划师的职位,到中山大学做了教授,攀援学术高峰。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微博辛辣,常俯视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权峰;他可以从金沙洲保障性住房的集中建设中看出社会分异的偏峰;他主张拆除亚运会开幕式看台,居然是因为看台遮挡了广州大剧院的正峰;他离开广州城市规划院总规划师要职,在微博上公开批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1 + 2 + 3”的方案,足以引起波峰。他自认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和臭脾气,博得了数万微博粉丝,他享受着青年的围观。我邀请奇峰来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正是他在中山大学攀峰途中。
2017年,奇峰又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我知道他专门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城市规划概论”课,活跃在产、学、研三界。当他把和郭炎写的《城市化转型与土地资本化—珠江三角洲“二次”城市化中的南海模式》书稿给我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已带着学生和设计团队扎根在佛山市南海区深挖了10多年,参与了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大尺度城市设计、“三旧”改造规划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并且结合当地城乡规划实践,写出了多篇高水平论文,带出了一批硕士、博士,是一位地道的“地方城乡规划师”和有特色的城市化研究者。奇峰原来早就从攀峰开始放下身段,扎根大地。
审图号:GS(2021)5478号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市场化的平台和国际化的舞台,是我国14亿人口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是关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命题。城市化的主体是人,载体是土地,如何优化既有土地制度,促进城市化的有序转型,厚积社会资本是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资本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种重要资产形式,它是以社会生活网络、规范和诚信为特征,能够使一个群体、一个社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积聚起能量,是群体和社会的一个“黏合体”,在克服个人和社区脆弱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发展中强化地方的社会资本是城乡规划的重要任务。
在实践层面,该书确实堪为透视珠江三角洲“半城市”地区土地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转型的一个“窗口”。由于南海长期以来以集体经济组织推动的“农村社区工业化”,让村民能够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分享工业化的红利,因而在40多年急剧发展中保持了地方社会的完整性。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可为这类地区创新土地制度,重塑政府、市场与村民集体的关系,合理配置土地利益,实现“半城市化”向高质量城市化转型,提供参考范本。奇峰在南海10多年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一直围绕“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城市”展开。他的研究客观上得益于南海厚实的社会资本,而他的规划设计工作则夯实了位于“广佛大都市圈”核心区的这个地区的社会资本。
该书在理论层面,以佛山市南海区为我国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窗口”城市,以时间为主线,以土地等相关制度改革为节点,探讨了不同阶段政府、市场、村民集体三者之间的利益互动格局与机理,及其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空间的多维影响和路径依赖;最终从效率与公平的视角提出,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要维护城市化转型的包容性和可持续性。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贡献:
一是挖掘土地从资源、资产到资本这一制度改革路径对城市化的影响,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变化的路径依赖,解释了既有破碎化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低效和“半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二是明晰了土地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转型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揭示了对存量土地改造予以促进和阻碍的逻辑机理;
三是探讨土地资本化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及其对包容性社会建构的意义。
该书提出,珠江三角洲的“三旧”改造通过构筑城乡利益共同体推动了城市更新,是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潜在市场价值”的认可,开启了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的先河。这是一场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赋权”的运动,即通过土地确权承认农民对合法集体建设用地拥有完全产权;通过改造,将原来已经开发但是产权不完整的集体建设用地转变为享有完整产权的、合法的国有用地;通过土地的“正规化”使用,推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资产”到“资本”的转化,使之成为可以在市场上完全自由流通和融资的“资本”,为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困局,为节约集约土地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书中多个鲜活的案例似乎一再强调:“三旧”改造的过程是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集体和村民等几个“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各利益主体之间存在权责利关系,各方都希望能实现自身最优目标或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何通过城乡规划创造一种使博弈各方共赢的合约安排,即如何协调好改造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三旧”改造规划得以顺利推进的前提。“三旧”改造在保障村民既有利益适度增长的前提下,破除了“低成本城市化”的魔咒,提升了城市化质量;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是通过完善税制避免“区位决定阶层”的尴尬,让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升值能够更多进入公共财政领域以支付城市化的成本。
袁奇峰教授和他的学生郭炎副教授10余年聚焦南海、服务南海,围绕“在集体土地上建设城市”开展规划实践与科学研究,该书展现出他们的深思与熟虑,也唯有这份对地方的热爱和对城乡规划科学问题的专注,方能铸就此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作品。
吴志强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二〇二〇年惊蛰
本书目录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作者简介
袁奇峰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佛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擅长于决策型、研究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三旧改造策划与规划,法定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等。长期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区域与地区发展策略研究、城市更新及土地制度研究、保障性社区与城市住房制度研究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多次获得“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曾获得“广州市建设者奖章”。在中山大学工作期间,曾获得四届毕业生匿名评比的“心目中的良师”。
郭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区规划实践联盟成员、指导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曾任中共岳阳市委组织部特聘专家、岳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助理。长期致力于城乡发展与转型的产权制度分析研究、城乡规划调控的优化技术与对策研究、社区规划与治理研究等;主持和参与国际、国家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葛德•阿尔伯斯奖,省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多个优秀论文奖。
本文摘编自《城市化转型与土地资本化:珠江三角洲“二次”城市化中的南海模式》一书文前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长按二维码
即刻购买本书
科学出版社
(本期编辑:王芳)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