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二孩,除了身体和经济你还要做好这些准备

2017-02-08 黎蘅、李津 健康有约

有约君说


根据广东省卫计委的最新统计,“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来,广东新增二孩出生人数40.78万人。面对汹涌而至的“二孩潮”,有精神心理科专家指出,人们在将眼光投向高龄产妇、社会资源等问题的同时,切莫忽视“二孩妈妈”的心理问题,“二孩妈妈比首次生育的女性更容易遭遇产后抑郁,不久前媒体报道的‘湘潭妈妈携一对子女跳楼’的事件让人深思,当事妈妈的产后抑郁是这场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璐璐提醒,女性在孕期和产后若出现抑郁表现,应及时寻医就诊,家庭成员也应重视和理解,帮助女性度过产后“阴霾期”。


案例: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减退


35岁的何女士(化名)一家不久前迎来了二宝,是个健康活泼的小男孩,然而家人却发现,何女士产后变得非常消沉。起初,何女士总是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觉得做什么都失去了动力,有时整天还以泪洗面、彻夜失眠。何女士不敢抱小儿子,不给他哺乳,甚至不敢有任何亲密接触。“如果可以,不如把小宝宝塞回肚子里,这样就不会打破我们家原来的‘平衡’了。”更可怕的是,“轻生”的念头曾数度闪过何女士的脑海。


值得庆幸的是,何女士明白自己的想法不合理,在小儿子不到半岁时,她在丈夫的陪同下前往医院求诊。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张璐璐接诊了何女士。何女士袒露心声说:“我怀上二胎是计划之外,非常害怕4岁的大女儿不接受,加上二胎是个男孩,我很担心家人会更偏爱小儿子,越这样想我就越不敢接触小儿子了。”



张璐璐指出,何女士的症状时典型的产后抑郁表现。产后抑郁症是女性精神障碍中常见的类型,是女性产后由于性激素、社会角色及心理变化所带来的身体、情绪、心理等一系列变化,一般多见于产后6个月以内,以“三低”为特征,分别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力减退。


经过与家人的沟通,张璐璐发现,何女士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非常融洽,家人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大女儿也非常爱小儿子,何女士主要是由于产后抑郁儿导致了认知上的偏差。经过十几天的入院治疗,何女士病情恢复得很快,她终于可以放心地拥抱亲吻小儿子,并且期待着不久后能重归工作岗位。


多因素诱发产后抑郁

“高知”、二胎妈妈更易患病


“像何女士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尽管目前没有确切数据统计,单从我的出诊情况来看,全面开放二胎后,因二胎导致情绪问题前来咨询就诊的准妈妈或打算怀孕的女性明显增加,较之前增加了20%左右。”张璐璐谈到,去年一年她大概接诊了100多例因为二胎儿前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女性,其中1/3的患者需要入院治疗,其余大部分在门诊治疗。


张璐璐指出,女性的一生中会经历三种激素水平的“过山车”,分别在每个月的经前、产后和“更年期”。女性抑郁和体内激素有密切关系,但激素并不是唯一因素,女性的产后抑郁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社会因素、产科因素等。



1、生物因素

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最大的是产后24小时内,它是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胎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是在产妇临产前,这时候患者的情绪是愉快的,产妇分娩后胎盘类固醇的分泌会减少。根据科学调查研究显示,如果孕妇的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孕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2、心理因素

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孕妇一般在孕期或者产后都有暂时的心理退化现象,可能变得依赖性很强,感情脆弱,需要家人对她的呵护。婴儿出生以后,产妇在家庭里的社会地位受到了改变,容易在身体和心理上产生落差。同时因为要承担母亲的责任,其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在这一时期没有做出适当的调整,最后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变化。


3、人格特征

有些妈妈产后情绪不太稳定,对外界的反应会特别敏感,部分产妇可能是由于她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不好的经历,在成年以后有些遭遇就使她产生了应激情绪。有精神病家族史尤其是抑郁症史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几率要更高。


4、社会因素

产妇在家休养期间,与外界接触减少,容易产生厌烦、暴躁等不良情绪,如果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不和谐,更容易导致抑郁症。在某些存在封建思想的地区,如果产妇生的是女儿,可能导致产妇的压力过大形成了抑郁症。


5、产科因素

医学研究表明,产妇在怀孕期间负性生活事件越多,患产后抑郁症的机会越大,比如因为生病害怕孩子流产,担心产后身材走样,担心失业丢岗位、产假未休足过早投身工作等等。有些产妇因高度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身体免疫力下降,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难产等等,都可能加强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


“过去许多人把产后抑郁与贫穷‘挂钩’,认为抑郁的根源多于物质条件相关,其实不然。”张璐璐说,近年来,接受教育越高或者原来越有追求的女性,特别是二孩妈妈患上产后抑郁的概率更高。


治疗:哺乳妈妈可选择物理治疗


“对于一般的抑郁症患者,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是最普遍的治疗方式,但对于有哺乳需求的孕妇或产妇来说,因为没有确切的研究数据,所以不能保证抗抑郁药对婴幼儿没有风险,诊断时医生会明确将这一点告知女性,并禁止孕妇、产妇服用抗抑郁药。对于有怀孕打算的女性,建议在停药3个月后再准备怀孕。”张璐璐表示,“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电子生物反馈”等物理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适合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此刺激技术。电子生物反馈,称脑电反馈也称为神经反馈,它能将大脑皮层各区,如感觉区、运动区的脑电活动节律反馈出来。脑电活动节律及振幅与情绪、注意力等有密切的联系,脑电反馈即根据这一原理对特定的脑电活动进行训练,达到治疗和预防特定疾病的目的。



专业医生的心理治疗和放松治疗也有明显的疗效。如案例中,何女士的产后抑郁主要是自身的认识偏差导致的,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何女士用合理的观念“替代”不合理的观念,而不是一味地“以偏概全”,让负面情绪逐渐消失。


此外,抑郁症患者往往睡眠浅、时间短,睡眠更为片断、早醒,这类患者的治疗可使用抗抑郁药或合并心理治疗。


提醒:产后抑郁治疗切勿“心情好了”就停药


那么产妇该如何及时发现病情和求助呢?张璐璐谈到,不少人认为女性只在“产后”抑郁,实际上,许多产妇在孕期时就表现出了抑郁特征。“怀孕生儿”不仅是对孕妇的考验,也是对一个家庭“综合实力”的考察。部分轻度产后抑郁患者,在家人的鼓励支持、社会的关心帮助下,大部分会自行痊愈,甚至孕妇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患了抑郁症。中度及以上的产后抑郁,就需要尽早干预了。


“抑郁症若能在早期得以干预,进行综合性治疗,效果是比较明确的。医学上对抑郁症的病程有明确的量化指标,目前网上有不少‘抑郁症自评量表’,可以作为参考,但可靠程度有限,只能做辅助判断,若自我感觉抑郁情绪明显持续大于两周以上,应该去医院咨询,由测量师和精神科医生做专业的抑郁症评估和筛查。”



张璐璐特别谈到,初胎得过产后抑郁的妈妈,抑郁的复发几率更高。未有生育经历但有过抑郁史或家族抑郁史的女性,得产后抑郁的可能性也较大。“对于抑郁症,医学上强调全程治疗。如果是抑郁症首次发作,治疗疗程一般是一年半到两年,根据病情发展由医生来调整抗抑郁药剂量。如果抑郁症发作大于三次,则建议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于许多人担心抑郁症存在副作用的问题,张璐璐表示,药物大多数有副作用,许多糖尿病药、降血压药也有,应在“利大于弊”的前提下,根据医嘱选择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方式,并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张璐璐特别提醒,有些女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明显感觉自己“心情好了”,于是就不再吃药或者坚持治疗,“要注意的是,抑郁症患者不可擅自停药。使用抗抑郁药一般需经‘急性、巩固、维持期、停药观察’四个阶段,‘情绪变好’不等于‘病情痊愈’,患者应多与主治医生沟通交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来增减药量,擅自停药会增加抑郁复发的风险。”


建议:备孕二孩应做足心理准备


张璐璐指出,在生第二个孩子之前,应该做足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各位有意怀孕的女性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不要因为长辈的压力就草率的生二胎;

(2)不要想着“多一个孩子好养老”;

(3)不要因为想要男孩而生二胎;

(4)对经济状况有信心或者能承受压力;

(5)能找到人帮忙照顾孩子;

(6)做好重走一编新生儿养育之路;

(7)确定能够冷静面对两个孩子的纠纷;

(8)能应对更复杂的教育问题,例如读书、特长爱好培养、性格培养等;

(9)能否让大宝做好心理准备,并照顾好大宝的情绪(陪伴、关注的分散等)。

文/记者黎蘅、李津 通讯员黄月星、魏星

编辑/何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了解近期热点文章


“年廿八,洗邋遢”别忘了这些卫生死角|六类人可偷懒

在家里发现TA,你分分钟多了1000蚊!

过节吃太多?三款食方帮你消消食

每逢佳节胖三斤,这个“魔咒”怎么破?

邓铁涛养生秘密大公开 | 国医大师一天的作息时间表是这样的……

H7N9卷土重来已有两例死亡,春节还能愉快地吃鸡吗?

露龈笑四环素牙什么的没办法解决?你太小看现在的美牙技术了

有约微课 | 吸烟、熬夜?这些习惯会让卵巢“早衰”

老人腰腿痛千万不要忍,有这镇痛十招帮到你

当心“癌从口入”!这些癌症跟吃有关

还在说自己“脸盲”?“目中无人”是种病你知道吗


回复以下关键词

即可了解相关热点文章:

 | 吃货营养课堂 | 素食 | 食品安全 | 

 | 汤谱 | 粥 | 补钙 | 补血 |

 | 养生 | 秋燥 | 膏方 | 药膳 | 八段锦 | 天炙 | 

 | 药材 | 拔火罐 | 食疗 | 体质 | 

 | 腰椎管狭窄 | 颈椎病 | 骨质疏松 | 脱臼 | 

 | 食肉菌 | 超级细菌 | 淋巴瘤 | 口腔溃疡 |

| 伤口护理 | 常用药 | 产检 | 体检 | 医保 |

 | 感冒 | 近视 | 胃炎 | 中风 | 痛风 |  白血病 |

 | 戒烟 | 血压高 | 胃癌 | 肠癌 | 打嗝 | 肿瘤 | 乳腺癌 |

| 产检 | 二孩 | 坐月 | 多囊卵巢 | 母乳 | 不孕 | 男科 |

 | 多动症 | 手足口病 | 宫颈癌疫苗 | 

 | 瑜伽 | 马拉松 | 更年期 | 老年痴呆 | 求医指引 |

 | 名医大讲堂 | 脱发 | 备孕 | 急救 | 

[ 近期热点活动 ] 感动瞬间 | 最美笑容 |

也欢迎您在后台留言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我们将按需不断更新内容!么么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