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年规划看我国产业发展路径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为企业成长贡献力量~
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改为“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53年,我国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随后的60余年里,除了1963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我国已连续发布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远景目标和方向。
历年的“五年规划”,不仅描绘了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展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思路。本文将研究“十五”到“十三五”四个时期的“五年计划/规划”,通过对比各个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梳理过去20年产业规划路径,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投资提供借鉴。
“十五计划”颁布于2001年,是我国步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往年的五年计划基本上以研究国内问题为主,国内改革发展也是以线性的方式,按照不同阶段步步推进。然而,在“十五”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如何正确判断这些变化,并采取正确的对策,是“十五计划”制定考虑的首要问题。
1、“十五”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伊始,国际社会网络化、全球化、市场化呈加速趋势,互联网的发展把世界经济连在一起,为全球化提供了物理条件;资本的跨国流动和产权、投资为主要特征的跨国兼并,也成为了当时全球化的主流;随着网络化、全球化的推进,市场化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三种趋势相结合,构成了外部经济环境的新特征。因此,“十五计划”不仅需要考虑国内经济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继续推进国内的改革,也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国际分工的新定向。
2001年,我国正处于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的尾声阶段,即将向全球开放国内市场。一方面,加入WTO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机遇,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也有利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重要产业也将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将面临来自全球企业的竞争与开放市场的残酷检验。
反观国内,我国虽已施行改革开放20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带来的公平与效率的取舍问题成为了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地区间居民、行业间收入、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造成的经济效益较低,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等,成为了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阻碍。
2、“十五计划”中的产业规划
在面对如此的国际形势与国内现状,“十五计划”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首先是制造业,根据即将加入WTO后形势的变化,国家选择首先将制造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在“入世”后进一步扩大。“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将原材料工业、轻纺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建筑业等作为优化升级的重点,老工业基地也将进行改造和结构调整,探索替代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是服务业。“十五”之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偏低,比低收入国家低10%,比中低收入国家低15~20%,致使服务型产品在我国的价格不断上升。因此,提高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成为了“十五”期间发展服务业的重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提升传统流通业、运输业和邮政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以及会计、法律、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房地产、装修装饰和物业管理业,旅游业,商业零售和餐饮业,职教培训业,面向生活消费的金融保险业,以及文化和体育产业。
此外,“计划”中还提出要加速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其重点在于推进信息化,尤其是推动政务、金融、外贸、广播电视、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此外,将大力发展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
“十一五规划”颁布于2006年,是第十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推出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首次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自“八五计划”将“国民经济计划”改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后,五年规划的第二次更名。将“计划”改为“规划”,体现了国家从微观向宏观、从直接向间接、从项目管理向规划管理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要通过计划逐一配置重要资源,所以各项指标定得非常详细,在市场经济时代,规划将突出宏观性、战略性,规划指标少而精,而且总体上是以预测性、指导性为主。
1、“十一五”的时代背景
以“十五”时期的高速发展作为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和新的上升期。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本快速增加,规模巨大、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本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优势。国内国民储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境外投资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多年建设发展积累的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网络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然而机遇与风险并存,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差别拉大,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渐尖锐。2003年我国消耗的资源占比为石油7.4%、原煤31%、铁矿石30%、水泥40%,而GDP仅占世界的4%。美国、德国、法国、印度等国GDP中用于投资占比为10%~20%,我国为40 %~45%,上述国家每增加1亿元GDP需要投资1亿~2亿元,我国则约为5亿元。这种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本累积带动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已经给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负面效应,因此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成了首要任务。
2、“十一五规划”中的产业规划
为解决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拉大问题,“十一五”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中,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养殖业比重,加速发展畜牧业和奶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增强农业整体的服务体系建设。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中,提出将支持西部地区发展清洁能源、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其他优势产业;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高技术产业;支持中部地区发展钢铁、化工、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优势产业,矿山机械、汽车、农业机械、机车车辆、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
关于解决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型问题,“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要加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其次,要振兴装备制造业,包括提升汽车、船舶,以及包括数控机床、输变电等在内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此外,还提出要优化升级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建材建筑业等原材料工业,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升轻纺工业的制造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在服务业方面,“十一五规划”在“十五规划”发展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上,增加了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其中包括电信基础业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内容产业和动漫产业等。
“十二五规划”颁布于2011年,由于是在同一届领导班子的任期内所提出,所以“十二五规划”无论是在内容上、结构上,还是在核心矛盾与发展策略上,与“十一五规划”有着很强的延续性与一致性,继续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和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清晰标明了这一阶段国家的经济支点。
1、“十二五”的时代背景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十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均增长11.2%,人均GDP比2000年翻了一番。自2010年第二季度起,我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有220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包括煤、钢铁、布、水泥、汽车、计算机、电视机等。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二。基本上,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建立起了符合国情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自从“十五”期间加入WTO以来,中国充分利用了全球化红利,使中国制造在全球新的分工体系中建立了自身的优势,外需带动出口部门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然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极大地影响,同样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依靠外需高速增长的空间,导致以外需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之一变得越来越困难,也促使国民经济向依靠内需增长进行转变。
反观国内,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农村政策“失灵”,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从2004年的2626亿提高到2009年的7161亿元,但城乡收入差距仍持续扩大,从2006年的3.28: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二是需求结构矛盾,我国消费贡献率从2001年至2008年降低了10%,与投资率、净出口率的持续增长形成反差。三是产业结构仍然失衡,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资本、科技投入不足,仍没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工业规模虽大但并不强,核心技术仍依赖于进口,导致工业产品附加值低,致使出口份额虽大,但相对利益较少。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不足,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1.8%,与高收入国家的72%仍有差距,甚至不及低收入国家的50%。
在此时代背景下,“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主题一主线”,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十大振兴计划”。
2、“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规划
产业调整方面,“十二五规划”延续了“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在重点产业的具体发展方向上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提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并首次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首先在农业方面,通过继续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七区二十三带”的优势农业布局,并通过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在工业方面,继续改造提升制造业,明确提出要将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轻工和纺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进一系列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包括进一步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的基础工艺和研发集成水平;提高船舶行业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并适应国际造船新标准;强化汽车行业整体研发能力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化;冶金和建材行业根据国内需求控制产量并优化品类;探索石化行业多元化发展新途径;轻纺行业在保证环保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工艺、装备和品牌建设;包装行业加快发展包装装备、新材料和高端包装制品;提高电子信息行业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发展能力;建筑业推广绿色建筑,使用先进的建造、材料、信息技术优化结构和服务模式等。
除制造业之外,“十二五规划”中还提出要重点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其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与此同时,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以及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服务业方面,依旧是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和高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服务、旅游、家庭服务和体育事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
产业布局方面,将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主要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主要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十三五规划”颁布于2016年,是新一届也是现任领导班子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体现了新领导班子的新思想和治国理念。2012年,中共十八大强调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2020年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新常态”的概念,“十三五”规划作为新常态下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十三五”的时代背景
从世界经济格局来看,在“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期。首先,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一,各大新兴经济体仍处于恢复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都将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此外,世界贸易格局随着各类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而呈现复杂化的特征。例如西方国家提出的TPP、TTIP以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等,将重新划分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利益版图。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自“十二五”时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向“新常态”过渡,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2、“十三五规划”中的产业规划
“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强调了科技创新对于产业的引领驱动作用,提出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农业方面,“规划”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种业、节水农业、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重大工程。在提高粮食生产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开展农业国际合作,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适度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跨国公司,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
工业方面,“规划”中提出要在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通过创新发展提高自主设计水平和集成能力,融入智能控制与互联网,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并且鼓励建立智能制造产业联盟,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高端装备制造仍是发展的重点内容,而且更加强调了“创新发展”的概念。“规划”中明确表示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装备、现代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化工成套装备等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拓展增长空间,包括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产业的发展,以及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的产业化。此外,还要加强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前瞻领域的布局。“规划”中提出,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服务业方面,“规划”在以往服务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同时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
此外,“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并单独以一个整篇进行部署,表明了国家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变革对社会的影响,重点包括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的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的发展,以及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实施。其中信息网络作为整个网络经济的基础与载体,主要任务包括高速光纤网络、4G与WLAN无线网络等硬件的架设,以及信息网络新技术的开发,例如5G、IPv6等。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着重于“互联网+”行动的实施,即通过互联网赋能其他产业,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国家大数据战略则是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
在每个规划时期,国家除了颁布五年规划之外,还会根据该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制定特定主题的配套规划,在重点领域做出进一步的延伸和细化,以保障五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十五”时期,国家针对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重点工作,推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专项规划》,其中阐述了在加入WTO过程中所面临的体制政策不适应、生产力水平低等内部问题,以及加入WTO后可能引发的就业矛盾加大、贸易投资格局受影响等宏观经济问题,并在农业、工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要求。此外,国家针对地域发展不均等问题制定了《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其中划定了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和各区域的发展侧重,设定了包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在内的多个西部开发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针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社会差别问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中确立了包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在内的多个具体发展与建设目标,为该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十二五”期间,国家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重点,印发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以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多个产业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任务和重大工程的项目。
“十三五”期间,为了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提出了要将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行绿色制造等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并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等方面设定了明确的量化发展指标。另一方面,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此外,规划中还设定了一系列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任务与工程。
从过去20年的“五年规划”中,我们可以通过各个规划时期的产业重点,清晰地看出我国产业在宏观经济战略的指导之下不断调整发展的历程。
从最开始以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制造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到逐步提升研发与创新技术含量,带动我国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建立,随后在工业的带动下,反哺农业,并进一步将重心向服务业转移。从产业结构上看,现代化工业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化农业是平衡发展过程中二元经济的有力保障,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服务业的崛起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作者:和君咨询助理咨询师 王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