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时需关注的四大问题
文/和君咨询业务合伙人 张坤锋、高级咨询师 朱理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规划”即将开局之际,承前启后,十四五产业规划也将成为各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根据我们向多地政府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服务的经验,认为以下四大问题需首先予以关注:
一、 地方实际与资源禀赋是基础,因地制宜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但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容易脱离当地实际,什么产业热就上什么。如在很多地方的十三五规划中,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几乎所有地区都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作为规划内容,结果是产业发展缺乏相应基础、无核心聚焦力量,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无论是省级还是地市级,都需要基于产业内外部环境和区域内相关产业现状,考虑产业发展所需的基本配置要素,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或原材料资源、能源供给、人才供给、区位条件、技术条件、运输条件、市场需求、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等,筛选出适合本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某些不具有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区域来说,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可能会更加适合,比如具有绿色生态优势和多民族分布的西南部省市,可考虑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服务类产业。因地制宜,方为上策。
二、 技术变革与产业趋势是方向,顺势而为
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引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我国各级政府进行产业布局的重点,因此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相关产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方向进行充分研究,适度前瞻,顺势而为。如在量子技术领域,美国发布“国家量子法”,英国拨出2亿多英镑重点支持量子技术的研发,全面加速量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我国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就可考虑在量子技术领域进行相应布局,以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三、 龙头企业与招商前置是核心,引领支撑
从2009年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现在,经过十二五、十三五近两个五年规划的建设,很多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体系渐趋成型。如今,构建产业生态、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已成为各方共识,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着重考虑两点:
一是吸引龙头企业,并围绕其核心产业进行补链延链强链,发挥其引领支撑作用;
二是如何吸引?关键是要招商前置,也就是预招商,大体需将三方面的工作提前做到位:
(1)为潜在入驻龙头企业提供较为翔实、准确、客观的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消费能力、市场状况等数据分析资料,供其参考,暖其身;
(2)根据龙头企业自身特点和所在行业情况,对其具体需求,如土地面积、建筑要求、交通条件、配套设施、软性服务、支持政策等进行详细沟通和有效落实,暖其心;
(3)为企业提供一定的项目订单,用市场换技术,暖其胃。
这种做法要不得,最后会逼得企业离开,而原本想来的企业,也会敬而远之。
四、 重视程度与落实力度是关键,久久为功
在多年给地方政府进行产业规划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地方的产业规划文本做得很高大上,但常常是纸上谈兵,被束之高阁。在产业实施过程中,依领导的喜好而为之,变动性大,落地性和连续性不够,导致裹足不前或是错失良机、发展缓慢。在我们看来,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很重要,不可或缺,是前提。之后通过各项重点工程和配套产业的贯彻落实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保持一以贯之的笃定,不因领导任期的调整而怠慢或搁置。需要当地政府与规划机构进行充分沟通,将落地配套细节提前予以考虑且高效执行。
比如新能源产业中的风能产业,需在野外建立风电设施,对占用土地有一定要求,须提前做好土地保障。而对于信息技术产业来说,新技术瞬息万变,前期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很多新进入者现金流紧张,当地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给予支持,缓解企业压力。对生物医药产业来说,需针对新药研发制定相应奖励并快速落实到位、协调解决环评合规性问题等。只有配套措施做细做实,才能使企业安其心定其身,久久为功,业成民乐。
未来,对各地政府来说,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遇,如大数据于贵州,物联网于无锡。新时期新阶段新目标,地方政府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从产业的顶层设计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起点上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当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希望我们的经验、思考和服务能为各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和未来发展带去实实在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