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数频发、禁区频现 ,现实题材创作也要小心翼翼?
作者 | 晓晓
撤档、换挡、下架、改名,如今的影视剧不是命运多舛,就是变数频发。一时间似乎所有的这些事件,都在向我们暗示:影视剧内容创作中,只能是“美好”,社会问题变成了不能触碰的伤口;未来,现实题材的创作变成了唯一逃生出口。
果真是如此吗?
确实,在2018年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曾在讲话中提到,要推出一批“表现普通百姓在改革大潮中勇于创新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精品力作”。在刚刚结束的,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调研会上,聂辰席也对注水剧、宫斗剧、翻拍剧进行了点名批评。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问题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变成了不能触碰的禁区,更不意味着市场未来只能接纳现实题材的作品。
同样是在2018年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聂辰席针对现实题材的创作,就曾经提出“坚决反对反映现实不实、表达情感不真、挖掘生活不深,远离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创作倾向。”在提倡、鼓励现实题材创作的同时,也重申了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称要“给不同类型和流派的作品吃定心丸”。并指出“还是希望掌握政策尺度的人保持清醒,不要提倡一端就偏废另一端。”
今日,猫影文娱(ID:maoyingtv)就将过往政策、文件、官方发言内容以及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针对“现实题材”创作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汇总。有了这套官方护身符,创作者们,大胆往前走吧!
针对“现实题材”指导意见汇总
1.人民日报:弘扬中国精神 凸显文艺灵魂
现任中宣传部部长黄坤明2014年撰文的《弘扬中国精神 凸显文艺灵魂》一文中,曾提到,艺术创作要“紧紧抓住生活的本质和主流,要避免高大全、刻板地摹写现实”。
2.人民日报:警惕悬浮的“伪现实”电视剧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现实题材创作四大“拒绝”,即拒绝被柔光镜过滤后不接地气的生活, 拒绝只有家庭生活没有社会生活的剧,拒接内容重复,拒绝悬浮于人性。
根据人民日报这篇针对现实题材四大“拒绝”的观点,我们发现,尽管现实题材提倡讴歌美好生活,但却并不反对揭露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相反,现实题材拒绝被“柔光镜”过滤的“伪现实”。这样的指导方向,对于像《少年的你》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可谓是一个好消息。
3.人民日报:电视剧创作向高品质进发
在人民日报4月12日发表的这篇文章中,在提到现实题材创作的时候,指出,现实题材“并非简单地反映时代,而是深入时代;并非停留于刻画人物,而是深刻挖掘人物灵魂、观照现实;并非将生活的粗粝照搬,而是进行审美层面的再创作”。
同时,文章提到,现实题材并不是拒绝谈论社会问题和矛盾,但是应该做到“不浮夸、不狗血,直面问题但不放大矛盾,表现苦难也饱含关怀”。诸如文章中提到的电视剧作品《安居》,就是以内蒙古包头北梁地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的真实故事为蓝本而创作的影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中同样提到了敏感的“拆迁”问题,但由于其采用了诙谐幽默的方式,对于社会问题的真实展现,一样得到了群众的喜欢,得到了人民日报的认可。
在2019年初播出的现实题材佳作《启航》中,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看似敏感的社会问题,如围绕城市发展与规划中领导层观念的激烈交锋,治理环境污染、疫情管理与信息透明等等。
此外,文章在结尾处,还提到“代际差异、教育问题、文化碰撞、年轻观众的审美趋向,都是等待创作者发展的新话题、新视角”,而这一点也与近期几部热播的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方向相吻合。诸如刚刚热播结束的《少年派》,就是将代际问题和教育问题融合其中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实题材作品。
4.人民日报: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如何书写现实
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针对如何书写“现实”的文章中指出,现实题材要“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痛点、难点”去创作,“若跟在现实后亦步亦趋,容易缺乏审美层面的统领与观照;若将现实过度理想化,人物形象便会失真;若仅看到现实问题,不深究原因与内在逻辑,故事便会沦为话题先行、浮光掠影式的表达;若跟不上变化,缺乏对新题材的捕捉、判断、理解,创作则会掉入同质化窠臼”。
并且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如何创作优质的现实题材作品给予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文中指出,现实题材的创作“离不开戏剧结构的强力支撑、逻辑自恰的叙事体系”。这主要是指,在现实题材的影视剧中,人物的行为、转变要符合“逻辑后承”,符合人物成长的内心轨迹,一切行为都应符合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人的逻辑动机。一些突然洗白,突然黑化的人物设定,则是狗血人设的表现。
同时文章指出,现实题材应注重“叙述视角或人物塑造的创新与突破”。如《都挺好》中跳脱了以往脸谱化父亲形象的苏大强;应不断的开发挖掘新的创作领域,如聚焦反腐败斗争的《人民的名义》、聚焦反“电诈”题材的《天下无诈》、聚焦平反冤假错案的《因法之名》。
在现实题材中,从不避讳“丑”,但其创作逻辑,应是“否定丑,并确认美”的艺术选择。现实题材最终要“带给人们温暖与前进的动力,让人们葆有积极的希望、良善的信念、战胜挫折的信心及心向美好的期待”。
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曾在表扬现实题材作品《平凡的世界》时,讲过这样一句话:虽然描写了困境,但又充满理想,虽然经历了苦难,但仍然仰望星空、寻找希望。
5.人民日报: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
其实,现实题材的创作从来都不是与市场背道而驰的。很多农村剧都是典型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代表,同时,也都收获了非常高的市场价值。如《平凡的世界》《老农民》《刘老根》《希望的田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都是这样的作品。
资料整理于网络
如今,观看电视剧仍然是农村受众最多、最为普及的大众娱乐方式。这样看来,“农村生活”不失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一个绝佳创作背景。而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也提出了“目前主管部门大力倡导、也最受观众欢迎的是现实主义农村题材”。并且提到,在农村现实题材作品的创作中,要做到“对现实问题不回避、不虚化,既呈现发展困境,又探究改变之道,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矛盾。”
6.人民日报:以积极的力量照见时代生活
其实,针对现实题材的创作更多的是内容层面,是指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但并不局限于其最终表现形态。在人民日报这篇《以积极的力量照见时代生活》中就指出,在“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类型创作原则”下,“主旋律影片、商业大片、纪录片等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
结语
尽管从政策向上来说,鼓励影视创作者们更多的去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但也从未否认过艺术创作应该具有多元形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聂辰席在2018年的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上就曾经在提倡现实题材创作的同时,重申了艺术创作的“百花齐放”,称要“给不同类型和流派的作品吃定心丸”。并指出“还是希望掌握政策尺度的人保持清醒,不要提倡一端就偏废另一端。而操作项目的人也不必风声鹤唳,对于观众,管理者,乃至这个时代来说,缺的是好作品,而不是一窝蜂的平庸之作。只要你做了好东西出来,贵人相助和结果趋好是大概率事件。”
如今,政策对于现实题材创作的指引,更多的是因资本逐利,现实主义题材受到冷落的一种平衡。
而总结,人民日报针对现实题材创作的建议,我们也发现,政策鼓励现实题材的创作,同时也给予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空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别让"抗日神剧"消费抗战史》一文中,就提到,“影视创作并非不能有适当的想象。……我们应该为各种类型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开放的生存土壤”。在《创作更多叫好又叫座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一文中,人民日报还曾经直接批评:当下农村电视剧创作也不尽如人意,创作思路狭隘,故事不接地气,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可见,现实题材拒绝的只是过度娱乐化,不切实际的创作。
如今现实题材的创作,同样注重影视剧的戏剧化,同样注重对于社会问题的揭露,现实题材并不意味着千篇一律脸谱化的“高大全”人物。纵观《人民日报》关于现实题材创作问题的阐述,为了让一些影视创作者们少走弯路,党媒甚至在现实题材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法上,都给予了指导。
-END-
近期热文
* 票房近亿问鼎,口碑却下跌,新版《狮子王》改编价值有多大?
* 影视剧求生攻略
* 被《陈情令》虐的“吸氧”,可以来《亲爱的,热爱的》嗑点“糖”
* 当导演们开始晋升为“网红”,一个新的综艺时代正在加速变革
商务合作 |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13810212457 | tingting152138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