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内容为王时代,营销对电影票房还有多少作用? | 专访安玉刚

猫影文娱编辑部 猫影文娱 2019-12-14


作者 | 程梦


当《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哪吒》等一众口碑电影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的案例不断出现,而《上海堡垒》《银河补习班》等上映前期声势颇大的影片最终票房却难以达到预期,口碑票房双失现象时有发生。行业及观众越来越相信电影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内容取胜。

 

但与此同时,伴随着内容为王这一认知,针对电影营销也出现了一种声音:既然内容开始决定影片的票房成绩,那电影营销作用将会越来越弱化。

 

那么“内容为王”时代,电影营销对于影片的作用是否真的在减小?会不会如一些人所言,随着观众观影素质提高,对于“口碑”电影来讲电影营销越来越难起到效果?带着这些问题,猫影文娱专访了影行天下CEO安玉刚。

 


扩大开口

 

“我非常认可内容为王这个说法,不管是收费还是免费,小屏、中屏还是大屏,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但这并不表示营销所代表的这种市场环节没有用了。”并非是偏向自己所处行业热血一说,安玉刚接下来给出充足的解释。

 

在他看来,营销对于口碑电影同样有着加持作用——扩大开口。

 

一般来说,所谓的口碑影片,在没有营销或没有做好营销的情况下,通过前期影片少部分精准客户观影之后的口碑传播,带动首波被安利进来的观众。之后凭借优质的内容,口碑逐渐累积,一波又一波新的观众进来消费,电影的声势滚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实现超预期票房。

 

“对于拥有靠口碑逆袭潜质的影片,如果最初就将开口开好,它会不会有更好的成绩?”聊到这里,安玉刚提出问题。

 

“可是,影片的天花板就在那里,开口大小会不会只是决定票房达到天花板的时间长短?

 

面对猫影文娱(maoyingtv)提问,安玉刚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我从不认为影片票房有所谓的天花板,不能因为营销没做好,你就给电影套上一个天花板的套子。”

 

他首先解释了扩大开口后在用户人群上的增持,除了吸引到影片直接受众,一部分有着从众心理的观众也能被吸引进来。

 

再就是体现在口碑传播上。影片一开始的用户人群足够庞大,谈资需求更高,口碑传播就会更快更广。“就如同在最初就将滚雪球的胚子做大,叠加效应下,滚起来的雪球比慢慢累积下的只会更大。

 

像这种前期营销做得好,上映前就口碑爆棚,最终达到亮眼票房成绩的影片也不在少数,如《我不是药神》《哪吒》等均是在上映之初就已经引爆网络。



撬动情绪

 

另一方面,口碑电影之所以打动观众,被口口相传,大多是跟影片撬动了某一社会情绪有关。亲情、友情、爱情也好,快乐、悲情或者如今的爱国情也罢,牵动观众情绪才会让观众肯不遗余力“安利”。

 

而将影片中传递的内容与大众情绪做连接也正是营销所做的事情,这也是安玉刚一直认为的营销价值所在。“电影在社会体系里面其实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纯商品,更多是需要我们以一种能撬动社会情绪的逻辑去卖它。

 

相比来说,那些能撬动社会情绪的影片“出圈”似乎也要容易的多。比如当前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上映之前众多观众就翘首以盼,甚至列进假期必做清单。

 


之所以还未上映就如此牵动人心,与前期物料中传递给大众影片中极致爱国情怀有着很大的关系。正值祖国70周年庆之际,众人心中爱国情怀正浓之时,三部影片贴上了“献礼片”标签,展现的又是爱国情,理所当然率先获得大众情感倾向。 

 

事实上,在安玉刚看来,现如今营销已经成为产品本身的一部分。用户对于产品的认知、购买、体验、评价等一些列动作,才是交易的完整过程。无论是出于哪一个层面,营销都是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前提还是要将营销做好,让他能成为影片的加分部分。

 

营销误区

 

谈到自己的营销理念,安玉刚概括为:精准营销,趋好而行。

 

所谓精准营销,不仅仅是精准定位影片的目标用户,而是将这些目标用户也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目标用户进行针对性营销。

 

以预告片为例,有人倾向于靠一支预告片就能剪出打动所有人的卖点,安玉刚的做法是一支预告片有一个明确主打方向,突出核心宣传点,专注于打动会感兴趣的那一拨人。“除了人民币,没有一个东西能取悦所有人。”他玩笑道,“大众口味各不相同,想一支预告片就做的让所有人都喜欢,是很不现实的。

 

所以很多时候,他的营销工作都是在分化进行。“比如我做第一个预告片的时候,针对的是男性用户,我的语境、标题,预告片的剪法等都会是侧重于男性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至于女性用户会怎么看,那可能就是我第二支预告片中要考虑的事情了。”针对一拨人,就只做这一波人喜欢的事情。

 

做营销时,安玉刚同样还奉行趋好而行。“市场上出现过一些项目,因为所谓粉丝反应不好,不断进行修改,规避这个画面调动那个语句,但是改来改去还是难以做到让所有粉丝满意。

 


永远在趋坏而行,加大工作量不说,最终也很难收获更好的营销成果。因为任何一个产品,有喜欢的人,就一定有讨厌的人。与其如此,倒不如忽略掉不喜欢的那波人的看法,参考喜欢的这群人的反馈,将他们喜欢的东西再加大,牢牢抓住这群人。

 

“所以我的逻辑就是,找到喜欢我的人让他更喜欢我,最后来买我。”安玉刚总结。

 

变与不变

 

进入电影营销行业十多年时间,先后共参与100多部电影的营销工作,安玉刚作为国内电影营销市场发展亲历者,对国内宣发语境的变化也有着亲身感受。

 

“变化太多了。”安玉刚回忆着。首先是渠道上的变化,如从他刚入行时报纸、电视栏目平台,发展到之后的资讯平台时光网、新浪头条等,之后开始有了互动性平台微博、人人等,再到如今的短视频时代的来临,宣传渠道经历了几次变革。

 

其次是用户接受信息的行为也在变化,从最早被动接收讯息,到挑选资讯读取再到如今互动式接收资讯等,这些改变就要求营销的方式也需要进行变化。

 

所以我们看到,电影的营销方式也从过去的线上比较单一的资讯传播,线下首映礼等逐渐演变成各色线下活动、品牌联动、线上社交网络运营等形式。

 

如从2011年《失恋33天》的《失恋物语》刷爆微博和人人网后,创意视频推广就开始变成了电影营销的标配。再到《前任攻略3》中《体面》《说散就散》两音乐在抖音上为影片带来高曝光度,短视频又成为了电影营销的新阵地。


 

“还是找到目标观众,投其所好”,安玉刚认为不论营销语境如何变化,营销工作的核心是不变的。在他看来,不管是营销渠道还是营销方式,都是随着用户的脚步和方式在去进行。所谓的变化,核心还是来源于用户行为变化。

 

在安玉刚看来,未来电影营销趋势应该是“大数据+用户行为心理学”共同作用的产物。首先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更快、更全面、更精准的寻找到目标受众,并针对目标用户信息接收行为、购买行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相应的营销动作,最终实现转化。例如今年他的团队在做《哥斯拉2:怪兽之王》项目时,根据市场环境和用户行为的变化,专门成立了一个短视频营销团队,专门针对类似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定制符合平台用户喜好的内容,并在大数据的作用下精准扩大影响力,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为影片做营销推广。

 

最后安玉刚也表示,短视频营销会是影行之后比较重视的方向。“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必须去到哪里。紧随用户,营销才能发挥作用。


领航者计划


是猫影文娱(ID:maoyingtv)和网络大电影联合推出的一档行业专访栏目。我们将不定期专访电影、综艺、电视剧等不同板块的领航者们,为大家带来第一手行业信息,揭秘资本新布局,探索大文娱产业的无限可能。




-END-


往期“领航者计划”回顾


*  《战狼2》带来了名利场,他却要做减法  |  专访吕建民

*  网络大电影没有情怀?先活下去,再谈情怀 | 专访导演林珍钊
*  “和优秀内容共同成就”——专访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
*  专访米和花创始人、CEO窦黎黎:坚定不移地看好网大市场的二次爆发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13752255077

 转载 | 加入社群 | 投稿

请联系微信 netwdj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