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学院举行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暨培训会。因为以前在机关从事过文字工作,到学校后又开设了《公文写作》选修课,也指导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于是便“自告奋勇”,与今年参加暑期“三下乡”的同学,就调研报告写作进行了交流。


交流结束后,很多同学反应,作为理工科学生,才知道调研报告原来要这么写,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简单记流水账。


为了惠及更多团队,笔者把交流材料进行了梳理细化,形成了这篇推文,希望对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同学有所帮助。

 

作为一名非资深“笔杆子”,我以为,要想把“三下乡”调研报告写得出新、出彩、出成绩,需要掌握以下几项攻略。

 

NO1.知晓概念

 

很多同学之所以把调研报告写成了记录每日行程的流水账,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调研报告没有弄清楚。


如果分开看,调研报告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是调查:指根据特定的意图或命题,运用一定的资料采集方法,对现实中的特定事件、问题情况进行周密系统了解,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得出结论。


第二层是研究:指运用科学的、辩证的、逻辑的思维方法,对调查的特定事件或问题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原因、总结规律、提出对策、指导实践。


第三层是报告:即将调查、研究的内容,形成书面材料,供决策或实践参考。


如果从总的来看,调研报告则是指:针对某一情况、某一经验或某一问题,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进行调查了解,并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


如果从分类来看,调研报告一般可分为:问题类调研报告、经验类调研报告、情况类调研报告、考察类调研报告四大类。其中,考察类调研报告主要用于一个地方学习借鉴外地某项工作经验,“三下乡”调研报告涉及的很少。同学们可以给自己团队的调研主题归归类。


由概念和分类可以看出,“三下乡”调研报告只能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此外,一篇像样的调研报告,字数不能太少、重复率不能太高。结合省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标准,建议同学们调研报告要写5000字以上,重复率不超过20%,至少反复修改3遍以上!


NO2.拟好标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标题是文章的“眼”,一个好标题能吸引人,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并产生读下去的兴趣。从实际来看,调研报告标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简短标题。这类标题通过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式的一句话,总结提炼出调研报告主旨,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文章内容是什么。毛泽东的很多调查研究文章标题都属于此类。比如,《寻乌调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等。


第二类是疑问标题。这类标题通过语法上的变换,变常规的陈述句为疑问句,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比如,《XXX企业创新牌能打多久?》《XXX生态旅游示范村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第三类是双层标题。即不仅有正标题,还有副标题。正标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观点,副标题阐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比如,《土地转起来 集体强起来——关于XXX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基于对XXX村的实地调研》,等等。此类标题,也是历年“三下乡”调研报告中使用最多的。


NO3.优化结构

 

标题说完说正文。这部分是调研报告的核心,从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引言、主体和结尾三大部分。有时还可根据具体要求,加上摘要和关键词。


引言部分通常简要叙述调研的目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方法等,这些要素不一定全部具备,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取舍,但共同的一点就是,必须紧扣主题、文字简练。


主体部分通常因调研类型不同而写法各异,问题类调研报告一般按发展现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三大块来安排结构,也可以在对策建议之后增加理论思考部分;经验类调研报告一般按发展现状、典型做法、取得成效、经验启示四大块来安排结构;情况类调研报告则一般按什么状况、什么做法、什么问题、什么对策四大块来安排结构。


比如,《土地转起来 集体强起来——关于XXX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研报告》,其主体部分结构就可以分为:土地流转的现状;土地流转做法与成效;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最后是结尾,这部分可以不写,如果写的话,务必简洁有力,可对调研报告观点作进一步归纳,对主题作进一步深化。


此外,如果调研报告中引用了相关论文、网文、图书等资料,则要在文末加上参考文献注明,以表示对他人知识产权的尊重。


同学们调研报告具体采用哪种结构,需要根据调研目的、主题来确定,并没有严格的规定。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在具体起草调研报告过程中,以下几点要求是一致的:


一是材料要真实。真实是调研报告的生命。调研报告中使用的每一个材料、数据、问题一定要客观真实,是自己通过问卷、访谈或权威渠道得来的,切忌杜撰,想当然,甚至无中生有。


二是观点要鲜明。一篇调研报告只能有一个总观点,这是调研报告的灵魂。写作过程中,要牢记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观点和材料相统一。总观点应当体现调研目的和主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体现事物发展趋势和正确方向。


三是理由要充分。调研报告的全部素材都要为总观点作说明、作论证,报告的各个部分,需要用大标题来说明主标题,用小标题来说明大标题,用事实依据来说明小标题,做到理由充分,观点可信。


四是概括要周延。调研报告结构中的每个部分、每个小标题,概括要尽量完整,切忌以偏概全。比如,描述问题时是否把主要问题都概括进去了?表述成果时是否全面体现了当地工作成效?


五是逻辑要严密。在谋篇布局时,要做到生动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层层深入。比如,前文提到的问题,与后文给出的对策是否做到了相互呼应?


NO4.精练语言

 

在起草调研报告过程中,语言文字是最基础的,是打底的,不论什么主题、什么结构,最终都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就我的体会而言,要使调研报告语言精练鲜活,同学们可以掌握一些技巧:


一是妙用名言诗句。比如,之前我在网上读到的一篇《农村电商的三年流变》调研报告,在陈述农村电商发展历程时,小标题是这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从城市向农村的探望;山雨欲来风满楼——农村电商开始刷墙大战;城头变幻大王旗——农村电商战略纷纷出炉;千里莺啼绿映红——电商下乡你追我赶;你方唱罢我登场——电商扶贫逐渐成为主角;风掣红旗冻不翻——农产品上行成为新焦点;前度刘郎今又来——农村也赶上了新零售的风口。”名言诗句的巧妙运用,使报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是巧用民语俗语。通俗易懂、简练形象的民语俗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调研报告写作中,如果能像“抓活鱼”一样把这些民语俗语抓来使用,会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在《寻乌调查》一文中,毛泽东为说明寻乌地主利用青黄不接之机,抬高谷价剥削的情况,就引用了当地的地道客家方言对话,使地主刻薄与嗜财的嘴脸跃然纸上。为反映寻乌农民群众毫无经济地位,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基本权利,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状,他引用了当地流传的歌谣,大大增强了文字的冲击力。


三是反复修改打磨。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好的调研报告是写出来的。其实不然,一篇好的调研报告,是初稿出来后,反复修改打磨出来的。在修改过程中,善于把错误的表述改准确、把平淡的表述改鲜明,把拗口的表述改流畅,把刻板的表述改生动,把隐晦的表述改明快,把笼统的表述改具体,把重复的表述改简洁,使调研报告尽可能给人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感。我的建议是,调研报告初稿形成之后,团队成员要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至少逐句逐段修改打磨3遍以上。不信,你可以把3遍之后的修改稿与初稿作一下对比。


当然,调研报告写作技巧远不止我所列的这些。但技巧只是辅助性的,一篇好的调研报告的起点,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打实调研为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好7天左右的调研时间,认真细致收集资料,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写出一篇有理想、有现实,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报告!

 

PS:围绕如何修改调研报告,我们近期将再做一篇推文,请大家持续关注哦!


码字不易,看到的同学记得微信加个关注、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