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疫情封闭期间,和舍友有矛盾怎么办?【心理云对话】
下面一起来听听“如何宅出和谐与成长”的线上心理直播课专家的解读。
点击观看回放:
“如何宅出和谐与成长”线上心理直播课
(主持人)高旭:这段时间宅在寝室,经常有负面情绪,甚至和室友闹一些小矛盾,事后想想又觉得不应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舒曼:负面情绪是一种生命的警觉,不完全是为了攻击他人,更多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疫情导致我们外部现实世界的变化,有时候会潜意识感受到威胁,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表达情绪,这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情绪。
胡燕:不同的情绪,生理反应和感受可能会有些不同,愤怒常常有身体发热,肌肉紧绷,觉得自己快要爆炸的感觉。我们需要理解情绪背后的想法和需求。以愤怒为例,愤怒通常源于重要的目标遇到了阻碍(例如,你想在宿舍好好学习,但室友却开着巨大的外放音乐打游戏),或者事情没有按照期待中发展(例如,你认为寝室到了11点就应该集体关灯睡觉,可偏偏有人11点才开始洗漱),或者自己被攻击以及没有被尊重(例如,室友在他人面前开玩笑说你的衣服像是上个世纪的品味)。当你将这些诱发事件解释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被不公正对待了;我的目标因为他实现不了了。我们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进而可能会出现相关的表达和行为,例如言语攻击或者肢体攻击。
不同的情绪背后也会暗含着我们渴望被满足的需求,愤怒的背后是渴望被公正对待,被尊重。嫉妒的背后是渴望被认可,渴望超越对方。焦虑的背后是渴望掌控感,悲伤的背后是渴望被关怀。
当情绪宣泄之后,我们的理智就会回来重新思考那个诱发情绪的事件以及这些想法和需求,会去判断,也许我们的想法是错的,也许我们的情绪有点过激了。
问题二:为什么我和同寝室的关系处不好,但和其它寝室的关系还不错?
舒曼:首先,我们对越是亲近人说话会更加漫不经心、没大没小,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而对相对生疏的人会注意分寸,这就导致我们经常会“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其次,“对家人坏,对外人好”,这种诡异其实非常广泛的现象,是为什么?听了无数故事后,我想,对家的态度,即对待内心的态度。最后,内心黑暗,家几乎必然是黑暗的。内心痛苦,就会在家制造痛苦。内心太绝望,于是不敢面对内心,并渴望向外寻找光明,因而在外面容易觉得光明,并在外面展示自己的光明。
胡燕:刚刚舒老师说了距离产生美,和室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就像和家人的关系,有时难免会无所顾忌而侵犯了他人的边界却不自知。同一个宿舍里共同生活,容易产生摩擦的点真的很多,小到生活习惯、作息规律是否一致,大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是否相似都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处,滋生出种种矛盾冲突。例如,如果你爱整洁有序,室友喜欢乱扔垃圾,乱放物品。你看重边界感,未经他人同意绝不乱碰他人物品,可室友觉得好兄弟,你的就是我的。你省吃俭用,勤奋学习,他大手大脚,虚度光阴。诸如此类的差异,在非疫情时期,也许我们还能通过早出晚归来缓解,但疫情时期的焦虑可能会增加我们对这些摩擦的易感性。
你说和其他寝室室友关系不错。我想这恰恰说明,你应该拥有比较好的沟通能力或沟通技巧。如何把这些能力和技巧迁移到你的室友身上?首先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对方,进而能够了解到你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为何会存在这些差异。其次,尊重这些差异,尊重边界的前提下,对事情进行沟通,用“我”开头的句子去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例如,这件事情,我是这样想的,我的感受是,也许你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和你的看法。时刻记住,沟通的最终目的应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情绪的宣泄和控诉。
要接纳差异,我们来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我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对他人身上我们不喜欢的点,我们可以保持距离,去和你喜欢的点相处。例如,也许你觉得他很抠门,那么每次出去吃饭时一定AA制,但是,他勤奋学习,你可以经常跟他一起去上自习。
舒曼:因为空间距离近了,人与人之间总是产生比较,由此会出现各种情绪。循着这种情绪,引发这种情绪的来源其实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由此可以找到自我成长的力量。自我价值作为人格的最高层面,反应“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一个怎样的人生?”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并不是那些处处显出力量的人,就像一个需要拿着刀走路的人,胆子大不到哪里去。真正有足够自信的人,是无论与什么人相处,对方都会感到自然的人,得到他的尊重,同时对方也会觉得应该给这个人足够的尊重。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有一百分的自我价值,内心占八十分,外表占二十分。因为外表的自我价值占二十分,所以就算自信十足的人,仍会想穿得好看一点,希望有人赞美他。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建立出充分的自我价值的人,例如,内心只有三十分的人,他可能会有三种心态:第一种是认为不能让别人知道他内心只有三十分,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去维持“我也有八十分”的假象。在生活中,表现出事事争强好胜,注重面子,故意做炫耀力量的事,与代表权力的人作对,或者故意违反规定,坚持己见,任性妄为。这就不难明白,自负是自卑的反弹。人们常对自吹自擂的人侧目而视惟恐躲避不及,事实上,他们借自负来掩盖骨子深处的自卑。第二种是知道自己不如人,表现出固执,不肯认错(分数太少,不能再减),害怕承担责任。第三种是有攻击性行为的人,到处批评他人,希望借此使他人减分,最终和自己同等。自我价值不足的人,会用种种方法去寻找增加外表的分数。例如,一个内心有自卑感的贫困的同学,常常在衣着服饰方面比其同学更胜一筹,这些表现,对于我们了解他人的自我价值很有帮助。
了解自我价值感理论,有助于通过自我成长来建立自信,提升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成长。
其次,因疫情导致人与人的时间及空间距离都变得更近了,朝夕相处,甚至一天24小时都在一起。这份感觉很像童年和父母在一起感受。我们要学从内心深处的未曾处理好的感受中,学会觉察并从中得到成长。最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困扰都是自我的困扰。心理学认为感受到别人对他的敌意其实是自身情绪投注的结果,敌意不是他人的,是自己的。因为心外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换句话可以这样表达:你的内心,塑造了外在世界,即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当我们觉得自己面目可憎,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当我们觉得自己有缺陷,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会非常在意我们的缺陷。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
胡燕:这段时间,我在我的本科生课堂上曾经随机做过在线调查,询问自从学校封控管理三周以来,他们的情绪如何?我以为我会听到很多的抱怨和不满,但结果却和我预想的不同,只有一半的同学说因为无法出校,感觉到有一些焦虑,压抑和烦躁,但还能忍受,还有一半同学告诉我他们很平静自在,因为他们会给自己设立每周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尽可能在不确定的疫情面前,通过规律作息,规律学习,增加掌控感,日子就过得平静而充实。有一些同学还告诉我,他们做志愿者,参加防疫行动,虽然辛苦,但感觉特别有意义。
所以,我想,因为疫情带来的校园封控管理,虽然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确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现实性的困难,诸如上网课的自制力下降,无法享受奶茶,外卖带来的感官愉悦和拎起背包说走就走的自由体验,对恋人或者家人的思念只能通过网络和声音表达,总归都是有些遗憾的。在心理状态上也会因为对一些不确定性的担忧产生焦虑,比如,对疫情何时能够得到彻底控制?学校封控管理到何时能够结束?奥密克戎病毒到底会对世界有怎样的最终改变?这些暂时都不确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因此有些焦虑。尤其是那些对不确定性容忍度比较低的同学。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长。不确定性诚然会让我们产生焦虑,但它同时也在考验我们的应对灵活性。应对灵活性指人们根据情境需求灵活选择与之相适合的应对策略的能力。
应对灵活性更好的人,会去想各种策略,解决问题或者调节情绪,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这种不确定性。所以,换个角度,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时也是提升我们应对灵活性的一个机会。毕竟,未来,人的一生随时都会出现一些困境和危机事件的。和平年代,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去做社会的英雄,但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人生的英雄。未来的你身在职场,回想这段时期的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从容淡定,这份态度和心情会伴随你有勇气去面对来日更大的不确定性,探索人生的意义。